一、 零售業寒冬來襲
前幾年媒體報導,零售業寒冬季來襲,商超、百貨業績下滑、縮減開店數,而今年的報導直接是各業態競現關店潮,無論是實體店還是電商、微商在一片價格廝殺戰中皆遍體鱗傷,我們的零售業到底怎么了?
對比日本和中國零售業,日本零售業的拐點是1990年,1990年前的日本零售一路高歌,1990年后日本經濟危機爆發,零售業銷售額一路下滑至今,一直未恢復到1990年時的最高水平。而中國零售業的拐點有2個,一個是2012年實體零售業被電商沖擊下銷售下滑被逼進入電商,第二個拐點就是今年,電商行業內部同質化競爭下也是哀鴻遍野,部分電商被逼線下開店,貌似美好的O2O或全渠道銷售依然無法挽救零售業的低迷。
二、 零售業的本質是商品和服務
前些年大家把實體店與電商分得很清,非要對立起來發表看好或看衰的不同意見,這兩年大家終于形成了統一的觀點,即電商與實體必須要融合,形成O2O全渠道銷售,并且也公認為無論是實體店還是電商網店,過去一味拼營銷促銷技巧、電商刷單技巧并低價傾銷的方法只能帶來同質化競爭,而差異化競爭的核心還是開發好的產品與服務,顧客對美好商品與服務的需求是不會改變的。
那么如何為顧客提供優質、便利的商品和服務呢?顧客的需求已經從過去十人一色,轉變為一人一色,將來一定是一人十色,瞬息萬變的顧客的需求驅動商品的生命周期必然大幅縮短,無論是食品還是服裝等,商品的新鮮度與流行趨勢的把握顯得格外重要。個人認為當前中國零售業批發模式下的體制是難以開發出好的商品和服務的,未來只有轉型為制造型的零售業模式才能應對零售業的變化。
三、 批發型零售業與制造型零售業特點
批發型零售業是指以供應商管理為導向,強調采購與廠家或批發商的談判議價能力,并以進場費高低來引進產品,銷售不出去的商品可以退回廠家,屬于廠家的銷售代理,各零售業態存在嚴重同質化競爭,其中大賣場、電商業明顯有價格優勢而遠勝于便利店等小型連鎖店。典型代表是沃爾瑪、家樂福、亞瑪遜等。日本優衣庫在1998年前也是這種模式,門店賣不完的衣服還可以退回服裝供應商廠家。優衣庫之前代理的服裝品牌有Champion、Reebok、Polo、Lacoste,至1995年8月代理品牌銷售占比17.6%,1999年8月占比9.2%,2000年8月占比0.0%。
制造型零售業是指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強調以居民日常生活為出發點聯合制造商、批發商共同開發面向顧客價值提案的商品及服務,屬于顧客的購買代理,與批發型零售業不同的是可以通過PB自有品牌產品進行差異化競爭,典型代表是德國阿爾迪、日本7-Eleven、優衣庫等;
日本7-Eleven總部約有4000種商品,門店約2500種商品,其自有品牌銷售額占全部商品銷售總額的約60%,其母公司Seven&I集團約1700種商品為PB自有品牌商品。德國阿爾迪超市約90%的商品為PB自有品牌。美國自有品牌商品占超市年營收近50%,貢獻利潤更多,加拿大沃爾瑪自有品牌銷售占比15%,貢獻利潤22%。
雖然7-Eleven單店銷售額至今仍然沒有恢復到1990年的最高水平,但其毛利率卻大幅上升至30%。可以預見中國零售業百貨、超市單店銷售額下滑會與日本相同,將持續下滑30年,便利店前些年因為一直被超市擠壓,未來的消費需求將被釋放出來,將會有幾年的增長幅度,長期看來還是會形成下滑拐點的。
那么中國零售業到底該如何轉型為制造型零售業呢?下次我再撰文講解。
--碓胤精益零售研究中心 龔胤全
cio_star- 該帖于 2015-9-18 9:3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