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如何定價才合理?這個眾說紛紜,根據所在商圈、競爭對手;根據公司規定的商品毛利率?定價不合理的風險主要體現如下:
1、定價太高,可能損失了潛在客戶;2、定價太低,損失了自身的利潤;
連鎖便利店如何調整各門店的商品零售價,才能達到增加該門店的收益呢?這個是一個縝密而復雜的工作,不單單是運用價格如何占領市場,還要運用好價格策略提高盈利水平,提升競爭優勢。我們身邊的零售商無不應用其定價策略的各種方法,完成各自占領市場、提升競爭力、保持穩定發展的目的。
定價策略一般都依據哪些來做呢?通過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習,有以下幾點方法:
一、依據需求價格彈性定價;
需求價格彈性是需求量變化百分比與價格變化百分比的比率,衡量價格變化對銷售量影響的最直接指標。
當比率大于1時,叫需求富有彈性(高彈性)如:康師傅冰紅茶,可以通過降低價格、可以提升銷售量,達到薄利多銷提升營業額;不能提升價格,否則會降低銷售量。那么當比率大于0小于1時,需求缺乏彈性(低彈性)如:一些用品,可以采用提高價格來獲取更多的利潤。
二、依據價值導向定價;
產品自身的價值是定價的關鍵因素。顧客對產品的價值認知(即心里價),愿意為此付出的最高價格。6元的紅牛,如果賣5.5元/支,顧客會很容易接受,顧客的認知就是6元/支,所以這些商品如果定價5.5元/支的話,需要通過增加銷售量來提升毛利的損失利潤。如果達不到增加相關的利潤的話,建議選擇其他商品。
三、依據價格分割定價;
這種定價其實是一項心里策略。讓顧客感覺實惠、便宜、方便并愿意購買。舉個例子,前兩天我去“農家綠園”買東西,在我買雞蛋的時候,貨架上有兩種包裝,都是土雞蛋分別是:散裝(8.8元/斤)和包裝好的一盒(19元/8個),最終買的是包裝好的,其實一個也就2斤差不多。這就是用較小的單位來報價;
四、使用模糊價格定價;
通過組合商品,巧妙的將組合后的商品價格,讓顧客覺得很便宜、實惠,從而產生購買欲望。例如:將暢銷的商品和高利潤的商品組合銷售,影藏低價產品的背后。
五、服務差別化定價;通過附加的服務項目,增加零售價格,進而提升銷售和銷售利潤。
那么同樣的是這些方法,便利店門店如何運用以上的定價策略進行實踐的,真的能有效果嗎?帶著這些疑問,通過一直真實的數據,給大家分享實際門店應用案例。
背景:
某天福門店新開已經快兩個月過去,銷售還可以但是整體商品毛利偏低,開業至今也針對一些商品進行過調整,但是效果根本不明顯。于是找到我,讓我出出主意,希望不做增加成本操作的前提下,能夠提升門店整體毛利。腦海里第一想到的就是提高商品價格唄,那么到底如何調整呢?跳哪些商品呢?使用什么樣的策略呢?
經過調取門店的最近的銷售數據,以及現場調研,對該店的商品進行了調整,并分階段進行,同時加入一些促銷組合推進。那么其中類別商品運用的價格定價策略就是“需求價格彈性分類定價”,將商品進行了分類,并對其中一些品類價格進行了調整,調整前后的數據對比如下圖1
【數據來源:4月中旬開業新門店,數據截至9月19日】
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發現:
1、通過提高該類別商品零售價對顧客需求量的影響很小;
2、采用提高該類別商品零售價增加了銷售,季度環比提升38.94%;
3、毛利額提升了將近一倍,達到了91.11%;
4、門店調整后銷售量沒減但是毛利率提升了,并平穩上升;
5、如果沒有提升該類別商品的零售價,門店將損失500元/季度;
沒有做這種調整的同類門店,該品類毛利率還是停留在23%-25%,個別達到了28%。所以如果不去調整這些類別的商品價格話,門店其實是白白地損失了自己的利潤。基于這種情況總部針對該類新開門店,進行了基本商品零售價政策的調整,為門店爭取最大的利益。
其實連鎖便利店門店店主(店長)需要不斷分析調整,運用不同的價格定價策略方法,使其達到最佳狀態,門店效益才能逐步提高。運營好一家便利店是需要不斷學習的,路還長著呢,堅持學習我們一起共勉!
[email protected] 該帖于 2015/10/14 18:4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