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華潤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出21家沃爾瑪股權交易。業內人士猜測,此舉是華潤萬家上市的前奏。
乍聽之下,靖安頗為激動。在零售實體總體疲軟的當下,華潤萬家居然有如此魄力逆勢而上,實在值得敬佩。但細細梳理華潤近兩年的各種動作,靖安認為此判斷有待商榷。
首先,華潤深國投,拋售沃爾瑪,不為業績,只為業態。
根據媒體消息,華潤集團內部人士透露,華潤深國投此時退出沃爾瑪已較原計劃滯后。早在2008年開始,華潤深國投計劃剝離非金融類輔業資產,聚焦金融業務,沃爾瑪中國股權資產就已經列入被剝離范疇。關于這一點,在《華潤深國投信托有限公司2008年度報告》靖安找到相關信息用以佐證。深國投在分立之際,就將沃爾瑪資產劃歸華潤深國投,開始了業務的初步厘清。如果將視線回歸到當時,國內恰逢金融業務走熱的局面,華潤深國投著眼于金融行業,這倒也屬于央企的一貫風格。憑借自身政策優勢,跨趕時代風潮,快速形成規模效益。如果仔細研究近幾年深國投的年報,同樣不難看出其對金融市場的投入與專注,逐漸剝離其他業務實屬正常。
就以最近的消息來看,9月11日,華潤萬家母公司華潤創業發布公告稱,擬定公司10月12日召開股東大會,擬通過特別議案,將公司中文名稱由華潤創業有限公司更改為華潤啤酒(控股)有限公司。華潤整艘航母持續在做精細化的嘗試與努力,這也是面臨當前業態多而雜,必要的調整。所以,該行為應與華潤萬家上市無直接關聯。
其次,華潤萬家持續的低迷業績能否獲得上市門票?
引用科技日報的觀點:華潤創業更名華潤啤酒意味著,華潤創業將剝離占公司比重約八成的零售、食品和飲料三大業務,其中包括華潤萬家、蘇果、歡樂頌Fun Square、太平洋咖啡、怡寶和麒麟等知名品牌。交易完成后,華潤創業將成為一家專注于啤酒業務的公司。
明眼人都知道,華潤創業這樣做的根本原因就是華潤萬家業績拖累,嚴重影響了上市公司的估值,將其剝離出來,旨在為上市公司減輕包袱。今年3月3日,華潤創業發布盈利警告稱,受累于收購巨虧的Tesco(樂購)中國業務的影響,公司旗下零售業務凈利潤將大降20億港元。
既然華潤萬家的零售業績低迷到連母公司都難以承受,那么市場又怎樣才能接受它的上市呢?即使傅育寧再擅長運作,在面臨實體零售市場總體疲軟,普遍被投資市場看做是夕陽產業的實體零售,又怎樣獲取資本市場的青睞?難道是選擇跨境電商?這恐怕還不夠具有說服力。
最后,華潤萬家還面臨著諸多后顧之憂。
華潤當下最緊迫的問題仍舊是是如何消化對樂購門店的整合。華南地區原樂購員工的罷工事件、華北區的融合再次出現了類似的情況,7月29日,在華潤樂購宣布樂購北京大成東店于3天后閉店,60余名入職樂購8~10年的老員工聚集在門店門口,要求樂購相關領導出面處理,并向華潤方面索要2N+3補償、重慶的門店運功的勞資糾紛等等,這都反映出華潤萬家在整合資源上過于依賴行政手段,強制整合未能取得良好效果,反而是適得其反。近來,又傳出華潤要出售北京的兩大門店給物美,這再次窺探出華潤在整合過程中的無奈與無力。
除了對于樂購的整合,即使之前收(并)購的其他賣場,當前也并未完全處理好后續的發展,單店盈利情況甚至不能與地方品牌相提并論。如何處理好這些門店的虧損問題,對華潤萬家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也就難怪業內人士認為,華潤萬家首要的任務是加強實體業務,不僅是門店規模上的優勢,更要培養整體實力,從機制、管理等多個方面向行業領頭羊的水平靠近,“即便到全國各地,也可以不被那些區域的零售企業欺負,這才是華潤萬家最需要做的。”
綜上,靖安認為,華潤深國投拋沃爾瑪僅僅是出于業態與盈利收益的考慮。當年華潤深國投之所以只擁有了沃爾瑪35%的股份,完全是出于政策引入外資規定的結果,經過多年的發展,華潤深國投在沃爾瑪的利潤回報已然得到了滿足。恰逢當下實體疲軟,放棄沃爾瑪,是自然之選。
對于華潤萬家上市,靖安堅持認為就當前整體實體零售環境與華潤萬家本身的諸多因素考量,上市之說壓根不靠譜!
靖安先生- 該帖于 2015/10/13 15:1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