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零售行業變革之初,我們都認為這個行業完蛋了,但歷史規律告訴我們,只有因不愿變僵化而死的企業,沒有應變而自然死亡的企業!
在零售行業在面臨電商、購物中心、品類店的分流絞殺之下,我們認為百貨、超市大賣場等行業也將完蛋!但從目前來看,與歷史規律驚人的一致——融合與轉型再次成為行業演變的主流趨勢,購物中心化、全渠道、自營。
市場總會給行業的有心人預留一些活路,有的企業把握住了,有的企業沒把握住,那末,在零售行業整體處于轉型融合的當下,零售企業應該進行那些的內部變革與調整,以適應市場新形勢對傳統零售實體店提出的新要求呢?在我們不能將現有業務徹底打破重來的背景下,我們只能通過對現有業務模式進行不斷的改造、完善與調整,來應對新的環境。
筆者看來,現有經營背景下,傳統零售企業提高企業自身的“制造柔性”已經成為一項越來越重要的應對舉措!
一、什么是制造柔性?
筆者在上市商業集團負責企業的運營計劃管理工作,就運營管理工作本身而言,質量、成本、交貨周期、制造柔性(即TQCF)是我們運營管理工作的競爭重點。具體反映到零售企業的TQCF上,包括:
質量:集團各項目、業務的運營質量,如反映在商業項目上,則商業項目的市場持續競爭力、坪效水平、收益高低等就是企業的運營質量。
成本:經營的預算管理及控制、人工成本、資金成本等優化、控制。
交貨周期:企業的年度計劃管理、重點項目的計劃管理,按時完成集團擬定的各項指標及任務。
制造柔性:企業(組織系統)的應變能力及靈活度,具體如同時經營百貨、購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商業地產、電商等多業務運營能力。
從概念來說,制造柔性是指“企業面臨市場機遇時在組織和生產方面體現出來的快速而又低成本地適應市場需求,反映了企業生產運作系統對外部環境作出反應的能力。”隨著市場需求的日益個性化、多元化趨勢,多模式、快反應的經營能力成為與此需求特征相匹配的方式,因此,增強制造柔性已成為企業形成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
二、為什么需要制造柔性?
市場緊缺環境下,企業只要引進緊缺的商品即可高枕無憂,坐等顧客上門而輕松享受相對壟斷帶來的利潤。
但在商品高度豐富、市場過度競爭的新競爭環境下,市場對零售企業的運營管理水平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傳統百貨或超市賣場為例,原本的經營只要引進商品進賣場即可,如果項目周邊客群充沛,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則企業虧損的可能性很小,但在新競爭環境下,顧客對賣場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購物需求上了,他們對飲食、休閑娛樂、文化體驗、購物環境、便利、服務等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這時候,零售企業是固步自封,等待顧客逐步流失?還是激流勇進,不斷自我調整,順應市場新需求?
很多人都會很自然的說:那還用得著說?!當然是激流勇進!積極順應市場環境及需求變化對自我進行調整了。
想調整很容易,能調整能難!
我們可以簡單盤點下,以傳統實體百貨賣場轉型延伸至全渠道、復合制業態為例,傳統百貨只原本只需要通過聯營招商模式,將目標品牌引進賣場即可,但在新環境及新業態的要求之下,企業的運營體系可能需要做如下調整和變化:
1、經營模式對制造柔性的挑戰:純聯營向“聯營+租賃”、“聯營+自營”、“純線下向線上及移動端”模式轉變,
看著簡單,但實際呢?
(1)聯營向租賃延伸:企業需要在人才結構、團隊知識結構、品牌資源儲備、物業條件改造、管理制度、信息系統等進行全方位改造優化。
(2)聯營向自營延伸:除了類租賃對運營系統進行調整外,進行自營經營,企業需要解決進、銷、存,資金占用,自負盈虧風險等挑戰!而且這還只是簡單的品牌自營,如何是經營買手集合店、編輯賣場,則項目的定位、組合、規劃設計、運營、市場布局等。企業將面臨著更多的問題!
(3)純線下向線上及移動端轉變:除了類租賃模式對運營系統進行調整外,需增加物流配送、線上銷售/支付系統、單品管理及網絡營銷等職能。
2、業態組合對制造柔性的挑戰:
以中國傳統的百貨賣場與伊藤洋華堂百貨(成都春熙路店為例)的對比為例,目前雖然中國百貨紛紛增加餐飲、休閑娛樂等配套,但與伊藤洋華堂的項目對比,我們在生活方式、主題情境營造、商品組合編輯方面與他們有著巨大的差距,表面上看,大家的差異僅僅在于商品的選擇、組合與布局上,但本質上,是大家經營理念、團隊、資源、運營模式及體系的區別。這種區別直接導致坪效的落差。
有人說那是因為他立地好,北京店不也照樣經營不善么,這可以作為辯論的理由,但從項目本身的運營水平、坪效表現、不可復制性等要素來對比就會發現,中國傳統模式真的還落后人家幾條街。自營能力、編輯能力、生活方式組合及情境營造能力都大有差距。
SO!
為提升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我們需要全面提升零售企業的“制造柔性”(多業態、多模式運營能力)。
三、如何打高零售企業的制造柔性?
從目前來看,提高中國當前零售企業的“制造柔性”迫在眉睫,許多企業也都已經走在提升企業制造柔性的征途上,雖然這個過程可能磕磕碰碰又充滿挑戰,但不怕慢,就怕站,只要方向對了,哪怕只是挪動也可稱作前進!!
那么,如何提高零售企業的制造柔性呢?
1、歸零心態及允許試錯的環境與文化:
想提高企業制造柔性,企業主首先必須有一顆“赤子之心”,啥叫“赤子”?赤子就是孩子1歲前的狀態,光屁股也不覺得害噪那時候的心態。不管來什么,只管好奇地去了解、去探索,就算磕了碰了,哭完遇到新東西還得主動嘗試。。。只要還活著探索著,總有長大的那一天(當然,這個過程,找個懂行的家長真的很重要:)),所以首先零售企業決策者最需要的就是赤子之心。
這如同問吳明毅,你們天狗網喊出“讓導購當店小二”,你們單品管理解決了么?廠家授權解決了么?系統、物流、倉儲、退換貨、人員培訓等解決了么?明毅的說法是:我們沒考慮那么多,上級領導讓我們做,我們就照要求做貝!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就是了!上級決策對錯與否不管,我們先行動,試錯中完善與推進。
這就是赤子之心!!雖然是被他們上級家長逼的。
2、尋找業內標桿及成功案例
在進行全渠道嘗試中,我們到日本考察日本企業,我們通過行業協會對接梅西百貨,我們去拜訪銀泰、王府井、天虹、步步高的行業先行者。我們通過媒體、信息技術公司、供應商等尋找業內成功標桿。
天虹通過線上生活方式組織商品3天實現銷售8萬多,實現線上銷售的突破,銀泰IM的自營買手單品管理嘗試到目前的O2O嘗試,王府井的單品管理努力,步步高的云猴網嘗試,大商的讓導購當店小二,與喵街、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多次溝通交流、嘗試合作。
在尋找擁有高度制造柔性的企業標桿之后,我們就可以針對該企業的范本展開調研、學習,組織架構?人才培養模式?業務組合及模式?管控要點。。。
3、將團隊培養成跨界及復合型人才
提高企業高制造柔性的另一重要要素就是把團隊歷練成跨界及復合型人才及團隊,許多人認為這太復雜了,但在當前人工成本如此高企的背景下,提高團隊人才的綜合知識、能力是唯一的出路,對團隊成員來說,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也是對自身價值的一種提升,如原來許多純粹的聯營招商經理,逐步向租賃模式延伸,原來聯營營運人員,對租賃商戶的管理也要同步跟上,原本只能勝任線下銷售的導購,要培養他們線上線下復合銷售能力。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對一個老手來說,增加新技能可能是痛苦的,但如果一個應屆畢業生或外行新進入行業內,一開始就要求他按線上線下復合技能型人才培養,相信對他來說是很習慣的。這個時候,那些不能勝任、不能提升的員工該調就得調掉(見上品折扣為讓導購實現線上線下銷售能力,至少汰換30%員工)
4、高度仰仗信息技術
提高制造柔性及應對跨界復雜模式的另一要素,就是需要企業高度仰仗信息技術。聯營、租賃、自營、全渠道。除了人才、資金、架構之外,信息技術系統可以為企業提高制造柔性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5、龐大的智囊外腦及企業的持續優化檢討
人在坦途認為,提高企業制造柔性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需要企業擁有龐大的智囊外腦,這些外腦可以是團隊的朋友,可以是專業的咨詢機構,可以同業同仁,這些智囊需要囊括跨業務的各縱向業務內的專家智囊,他們可以為企業在各業務領域提供專業的資訊及意見!
除智囊外,企業自身的持續優化檢討是最后一個環節!企業多業務、跨界經營,不能滿足于既有的成績:如我已經在做,已經多模式融合就志得意滿。企業需要參考業內各垂直業務領域做的好的標桿企業,他們領先于行業所有水平,站在行業之顛的水平是怎樣的,用這種高規格來要求自己,企業的制造柔性才能得到真正的發揚!
關注“人在坦途”公眾號:圣航零售前沿資訊(LSQYZX) 個人微信號:C8888888866666
人在坦途- 該帖于 2015/10/19 10:1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