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沒寫文章了,感謝大家的不離不棄。但這段時間確實沒閑著,在不斷的學習著、積累著,也希望之后的文章能隨之真正“戒驕戒躁、腳踏實地”。好了,閑言不多講,開啟今天的話題。
最近這段時間,有關便利店的話題越來越熱,而身邊的各種便利店也如雨后春筍般在城市中遍地開花,尤其是在高端商圈與居住區可以用5步一店來形容其密度。憑心而論,起初對此我是并不看好的,因為如此小的面積與相對高昂的租金使其商品價格相交高端商場的精品超市都難有競爭力,何況諸如家樂福、大潤發等大賣場呢?
但漸漸的,隨著便利店的遍地開花以及新生代消費群消費觀念的轉變,我開始隱隱感覺到異樣;又漸漸的,看到越來越多就在商場及購物中心工作的員工及店員放著價格更低、距離更近的店鋪超市不去,而選擇去附近的便利店買水、買煙、買飯、買零食,我真正感覺到了所謂趨勢、所謂群蟻食象的可能。而今天恰逢休息,又恰逢聯商群里討論便利店的話題,便開始對此深思,沒想到越想越嚴重,遂寫下本篇文章,希望會對相關同仁有所提醒。
1、沖擊是這樣開始的。
眾所周知,超市屬高頻消費,因此大賣場曾幾何時笑傲江湖,各大商場及購物中心也紛紛配套超市業態以增多消費者到店頻率,而消費者也多以活動禮券是否超市通用作為判定活動力度大小與否的重要標桿。久而久之,超市的位置越來越微妙,尤其是配套超市,賺不著多少錢,少了吧又不大行,日子過的相對平穩,直到便利店的出現。
便利店相較于以“大而全”著稱的配套商超及大賣場而言完全可以用“小而美”自居,便利店可以說是配套商超及大賣場的濃縮精華版,精選消費者最高頻購買的商品銷售,而又因其地理位置優勢(位于居民區中),大大便利了消費者,以此淡化了消費者對于價格相對較高的怨念,日積月累,漸漸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至此,沖擊已然醞釀,只是還未真正成勢。
2、沖擊是這樣愈演越烈的。
歲月如梭,新生代消費者漸漸成為消費主力,而他們相較前代消費者對于價格是不太敏感的,新潮以及新奇更受他們追捧,因此,便利店不僅在模式上更新且又是在國外大行其道的,怎能不受追捧?當去便利店購物由新奇成為時尚、由時尚成為習慣之時,沖擊已然形成,而且必將愈演愈烈。
如果你有空,大可去附近的商場超市與大賣場去仔細觀察一下,你就會發現其年輕消費群已越來越少,配套有電影院等休閑業態的商超還能相對好些,而余者則已出現提前步入“老齡化”的趨勢,久而久之,主流換擋效應出現,倒計時已然不遠。
如今的商場及購物中心配套商超,大多已淪為“活動配套”,大型活動期能聚客、有銷售,但由于讓利、再刨除各類成本所賺寥寥,更多是賺吆喝,而非活動期的平日銷售卻越發慘淡,下行壓力巨大。
3、接下來的趨勢可能是這樣的。
隨著消費意識的不斷改變,大眾對于價格,尤其是低單價商品價格將愈發不敏感,一瓶水是1元還是1.2元已無關緊要(毛利可是相差不止20個點啊),所以配套商超及大賣場的價格屠刀已逐漸失效,或許會發展成賠本賺奚落的尷尬境地…
而隨著城市的發展,購物中心的林立,商圈意識會越來越弱,消費也將由區域型進化至社區型,一個購物中心未來可能只會輻射周圍幾個小區而已。
因此,容我作這般設想:便利店憑借其小而美與定位精準、商品高頻,完全有底氣與大型購物中心配套商超分庭抗禮,配套商超必將永遠只是配套,靠其他業態與整體活動反哺;而大賣場將逐漸郊區化,以降低租金成本殘喘度日;而便利店將會越來越小而美,成為社區中心,附加更多功能,并借助地理及數量優勢,讓生鮮電商真正落地…
二、如何防患于未然以及全面反攻
既然我設想的可能成為現實,那么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要想如何防范于未然以及全面反攻,搶回我們的市場,我能想到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1、走出去。通過微信或自由電商平臺,進行附近區域上門配送(僅配送附近百米范圍內小區),比便利店更便利且價格還便宜,一定會反沖便利店;
2、引回來。零售業屬勞動密集型行業,員工及相關人員數以千計,所以內需是巨大的,如何拉動內需則是店方更應該想的,試問若店鋪員工都在店內購買商品,那每日消費數量幾何?銷售額幾何?以一“千人店鋪”為例,若內需拉動得當,每位員工每兩日于超市消費10元,那一周拉動交易筆數3500筆,直接拉動銷售35000元,每月14萬元,每年168萬元,這對于超市而言也不是小數目啊。如若單筆平均消費更多呢?那量變則引起質變了…
- 該帖于 2015/11/10 11:4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