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5,關于商業地產泡沫的討論開始變為現實,越來越多的商業項目招商定位一改再改,有由商業轉變為醫療、建材市場的,也有一開始定位高端,后面逐漸降為中低端,甚至有些項目因招商難、項目規劃出問題導致還沒建成便停止施工,徹徹底底成為一排爛尾樓。作為行業人士,面對這一現象,確實頗為憂心。
前段陣子有看到關于上海浦東康橋和平萊茵廣場的帖子,該項目由上海和平集團開發,因地段問題、商業開發經驗不足、商圈商業冗余、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多種原因導致招商乏力,開業時間一拖再拖。據釋因項目身處周浦萬達廣場附近,很多業界人士在該項目招商初期便不太好看,另外,該項目體量不大,但在規劃中卻包括了五星級酒店、5A級寫字樓及高端購物中心等多種組合業態。而在購物中心方面,定位高端也加大招商難度。且項目處在沒有地鐵直達的一個尷尬交通區,加之周邊諸如周浦萬達廣場等寡頭項目的存在,導致很多商戶對品牌后期經營持不樂觀情緒,更是使得項目招商雪上加霜。因此開業時間一拖再拖也不足為奇了 。
一線城市商業地產過剩現象嚴重,那二、三城市呢?有數據表明,部分二、三線城市如成都、沈陽、無錫、蕪湖等地,每年在建和計劃施工的綜合體項目少則十余,多則近百,全國商鋪待售面積則超7000萬平。由于競爭過于激烈,一些耗資巨大的項目頻繁遭遇招商、同質化、高空置率等窘境。商業地產區域性、結構性過剩已經成為中國地產業不容忽視的問題。
據世聯地產統計,全國正在施工中的綜合體是已建成綜合體的4倍,而規劃中的綜合體規模,大概又是正在建設的綜合體的4倍,也就是說,可見的一段時期,各個城市的綜合體規模,將達目前已建成綜合體的16倍。其中未來3年,城市綜合體的新增數量將以50%-100%的增速上升。其中,重慶的增長率為129%,成都為135%商業地產市場已呈現出比較嚴重的泡沫。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開發銷售環節,庫存高,潛在供應量巨大;二是招商環節,招商難,空置率高;三是經營環節,商戶經營難,開發商回報率低。
galiz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