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個專題向這次約稿函這樣讓我感興趣。
壞壞的聯商編輯這么早就把這個專題拋出來,我一直覺得這個專題怎么著也要到2016年才開始討論的。
電商實體化,或者說電商向實體店轉向,其實不是現在才開始,是從有電子商務就開始了,只是電商昔日風潮強勁,讓全社會都在關注電商發展而已。到現在,絕路已現,任憑何種炒作也無力回避電商生存問題時候,這個話題似乎才可以拿來討論。即使如此,聯商的嗅覺還是體現了那專業媒介的特點。
電商實體化,死路一條。無論什么場合,筆者都對此直言不諱。
首先是電商實體化的理念有悖于商業倫理。電子商務從中國興起到今天也不過三年時間,三年來以阿里為代表的電子商務行業攪動著整個中國市場,恰逢全球經濟處于下行階段,電子商務就赫然成為創業的典范被無限放大。
事實上,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應用的一個版塊,是一個工業產品的推廣過程,其核心是“工業產品”。工業產品的理念來自工業文明,工業文明的核心是科學管理理論,科學管理理論最精要的部分是機器與人類等同,規范作業是核心。但是實際上尤其在中國,科學管理理論早已經被人的主觀能動性所否定,并且由于科學管理理論對創新的桎梏,被淘汰出管理科學界。
所以,事實上電子商務的本身的屬性和電子商務的創新發展要求是不相匹配的。
其次是電商實體化商業模式的不完整性。電子商務發展到今天,一直是商業領域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無論如何放大,它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在自身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顯得不能自圓其說,價值狹義的電子商務行業的金字塔效應,很多的電商模擬阿里的發展模式在燒錢多時以后,貌似強大的企業往往一夜之間轟然倒地。
就互聯網本身來看,是一個產品,這個產品本身的價值只有在對其他行業服務的基礎上才可以得到價值的體現,但是自身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隨著整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也在不斷更新,所以行業一直以來就充滿活力。但是互聯網的應用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消費類型的互聯網應用更是需要對市場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認識才有可能完成整個銜接。
介入互聯網實踐后發現,互聯網不是一個單獨的行業,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邊緣性行業,互聯網要發展,需要對市場、管理、產品、流程、運行等方面非常熟悉,才可能創造出市場對路的互聯網產品。同時要尊重和遵守商業規則和商業道德,任何違背商業道德的互聯網產品都不會被市場接受,即使是在短期內受眾對產品有新奇感而關注,也不會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得到市場給予的青睞。
第三是實體商業的模式轉變需要時間。積重難返是目前實體商業行業適應互聯網商業的最恰當的描述。
積了多么重的累贅呢?首先是實體商業的管理理念,其次是實體行業的運行架構,第三是實體行業的操作流程,第四是實體行業的人員結構,最后是實體行業的社會管理系統。實體行業的管理理念是依靠完整的作業六實現管理和管控的,但是事實上狹義的電子商務是沒有這么多限制的,加上社會管理系統對這樣的行業的寬容,然電商行業成了一匹脫韁的野馬,在市場上任意馳騁,沒有約束,有的僅僅是道德層面和商業文化層面的;三流合一的管理模式一直是實體行業的金典理論,但是在電子商務模式下,每個環節生生被割裂開,完整的全流程設計目前尚未的開發出來;在實體商業的運行架構里,購物體驗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通過購物體驗,達到實體商業的服務價值的體現,但是互聯網顛覆了這樣的運行架構,要求消費者對商品有極為深刻的認知,對商業極為深入的了解,事實上三十年的經濟發展,消費者達不到這樣水平,嘗試新鮮,是更多消費者的出發點,只是因為中國市場的廣大,才造成繁榮的假象。喊叫了幾年的大數據,包括阿里在內地的企業能不能大數據下購買重復率給出指標和實體行業對對碰呢?不能,即使有也不能拿出手,因為數據結構難看。
最后是電商實體化的幾個概念:
“商業倫理”,商業倫理中,誠善經營一直是商業的核心,假貨、劣質貨一直是被打擊的對象,但是電商對此不愿意承擔責任,馬云先生的很多論調就是假貨與阿里無關。
“違法不是創新”,快遞行業是電商的配套項目,目前國內一直是寬容發展,快遞也一直是在違反國家《郵政法》在運行,不知道這樣的寬容還能持續多久。
“商業鏈條的完整性討論”,主體、客體、媒介是商業活動的三個環節,交易結束的標志不是支付完成,是雙方各取所得。
- 該帖于 2015/12/5 15:3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