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央正在召開經濟工作會議,其中發改委提到的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四個問題:一是投資增長后勁不足;二是市場出清困難;三是就業壓力逐步凸顯;四是金融風險加大。
其中第三點信號最強。其中最精彩的細節如下是:同時盡管網上商品零售、快遞等新興業態創造了部分新的就業崗位,但也必須注意到網店對實體店帶來的沖擊和顯著的替代效應。調研中反映,圖書、服裝、家電等產品的實體店受到沖擊最大,部分實體店經營困難甚至出現了關閉潮。部分傳統的百貨商場也受到較大沖擊,經營景氣度持續下降,這對相關群體就業帶來較大影響。
注意其中的黑體字部分,仔細解讀這段話,很有意思的一段話。印象中這是發改委第一次同時提到電商和實體零售:
1、發改委透露什么信息
1、發改委已經開始重視電商對實體零售的沖擊,并提醒中央注意,而且明確指出實體零售的問題和電商相關;
2、電商有新增的就業崗位,但是不足以彌補關閉實體店減少的崗位,國家是看大盤,看就業總量的。這句話也是為了堵很多人的嘴;
3、電商對實體零售是替代效應,“替代”二字值得琢磨,說明發改委認為電商并沒有帶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質的增加,而只是簡單的線下銷售搬到線上而已。
這是發改委第一次提到電商對實體零售的沖擊,措辭煞費苦心。首先我們來看看網購這幾年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滲透率),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了11.5%。
數據來自于艾瑞和國家統計局
2、為什么現在提出電商沖擊實體零售
這段話從措辭上把電商的沖擊放到就業形勢這部分內容上闡述,可以講煞費苦心。目前我們國家大環境是互聯網+的策略,此時提及電商沖擊實體零售貌似有些不合時宜。想必發改委認為電商對實體零售的沖擊已經到了一個關鍵的時刻,不提不行了,但是為了避免影響互聯網+的策略,所以把這種說法放到影響就業這個段落而不是獨立成段。
線下門店關店潮有自身的問題,但是電商的沖擊是不折不扣的存在的,有些店鋪雖然還沒有關閉但是也在茍延殘喘,關店是遲早的問題。我相信發改委不是第一天才注意到這個現象的,此時提出來必有深意,陰謀或陽謀?
試做聯想一下,如果不加控制電商繼續沖擊實體零售,結果就是關店的越來越多,現象就是空置商鋪以及寫字樓越來越多,這無異于給房地產行業雪上加霜。而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好提到將努力化解過剩產能和房地產庫存。兩件事情正好就關聯起來了。貌似在下一盤大棋。
另外,我認為隨著O2O的縱深化、品牌化,未來電商和零售是逐漸融合的。阿里+蘇寧+銀泰,京東+永輝模式是目前方向,發改委此時提出問題,正好借機整合線上線下零售,實現雙贏!
當然發改委的算盤可能不只是這么簡單。
3、發改委還想干什么?
稅收!從上個月開始多種輿論都導向電商收稅。下圖是截止今年八月的國家財政收入同比增長數據(2013年數據:稅收占國家財政收入的92.9%)。經濟下滑,稅就不好收,何況還要保持必要的增長速度。可想而知國家的壓力也很大。
從12年開始財政收入增長趨勢下降明顯,2012年財政收入累計增長12.8%,13年10.1%,14年8.6%,15年前八個月數據是7.4%。而2015年的7.4%增長,股市的交易火爆產生的印花稅功不可沒。15年前八個月股市印花稅占到財政收入的1.8%(14年這個數據是0.5%),剔除2015年股市新增印花稅實際上15年1-8月財政累計增長只有5.8%。數據對比就知道形勢多么嚴重。
電商收稅是遲早的問題,很多人認為電商其實已經在交稅了,這只是B2C的部分,而C2C部分的稅是沒有交的。后者幾乎占了整個電商交易的50%(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想到這個市場交易量之大),繼續上數據。
電商暫時不交稅這是一種福利(對線下可能有些不公平),什么時候收回取決于國家。現在發改委可能在琢磨收回這個福利,理由也很充分,沖擊傳統零售,影響就業。大約兩年前,有人想請我培訓如何收集網店交易數據的課題,后來了解到找我的其實就是一個稅務局(最后我也沒有給他們培訓)。可見,這塊蛋糕一直被盯著的。這是一種陽謀!
昨天在微博微信調查了大家對2016年零售形式的看法,大部分不看好,包括很多電商。無論如何,還有幾天2016年就要來到了,日子還是要過,稅還是要交,公司還是要繼續營運。
發改委意欲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最后對實體零售說一句,自己的問題還是要自己解決,發改委的這幾句話對實體零售小環境來說,然并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