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特別是區域零售實體企業,除了買手制、全渠道、購物中心化外,還有其他的發展路徑么?
1.
寺庫最早聚焦二手奢侈品,在北京上海起家。
為打造奢侈品領域的公信力,寺庫分別通過成立奢侈品鑒定中心、獲取品牌廠家授權等模式進行供應鏈完善。
隨后,除了二手奢侈品,也兼營一手奢侈品,并在北京、上海、成都建立直營店。
不斷引進A輪、B輪投資。
業務從實體零售,延伸到線上零售。
截止2015年,寺庫號稱擁有優質粉絲800萬。
產品線從奢侈品銷售、鑒定,延伸到豪車、跨境游、全球五星級酒店分銷等。
除了北京、上海、成都線下直營店外,還在香港、紐約、米蘭等中心地段建立會所體驗店(具體簡介詳見第4點)。。。。。。
2.
不說寺庫的成長路徑,從寺庫當前的布局來看,公司從原來純粹的“奢侈品銷售”的“零售商”,轉變成“高端實力人士生活方式服務者”(人在坦途自主定義,非寺庫自身定位)的角色轉換,不得不說給傳統區域零售企業的轉型及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樣板。
實體零售企業(特別是百貨)主要的業務模式就是賣貨,但實際上大家都在區域市場內擁有一定的品牌公信力、客流基礎及會員基數,參考寺庫的業務延伸以及對自身使命的重新定義,我們不難發現,實體零售企業也存在類似的轉型契機:
目標客群還是一致的:原有區域客群(如城市內主流消費客群及中產階級)。
業務范圍:從純粹的賣“貨”商,延伸到賣貨、餐飲、休閑娛樂、居家、理財、旅游、教育、健康等綜合服務商
平臺形式:從原有的賣場實體,轉化成APP、網站等“線上綜合服務平臺”。
運營體系:從原有單純的聯營招商、租賃招商,延伸到區域目標客群全方位生活方式的打造與整合。
盈利增長點:客群基數不變的前提下,從原來依靠提高銷售單價、銷售筆數來提高收益,轉化為提供更多服務、更長產品線實現增長。
3.
圈內人的嘗試:
咨詢中國百貨協會副秘書長:類似實體零售轉型有無先例?
答:王府井、廣百都有類似嘗試,除銷售外,推行一些餐廳、旅游線路、豪華油輪游等商品。
從大家嘗試來說,這并非多元化,而是一種企業使命的“重構”(見筆者多篇“重構”、“運營柔性”等文章)。
雖然業內有進行一些延伸、嘗試,但思考的出發點仍比較渙散,還是以現有業務的延伸為主,而非直接基于類寺庫企業使命的重構,如長春歐亞雖然嘗試進行旅游景點的開發,但那屬于多元業務經營,雖然也是服務顧客,但使命內核與寺庫仍有差異。
那么,這種轉型或使命重構的挑戰在哪?除了思路、團隊、架構、模式外?流量會是一大挑戰么?如果能把現有主力客群服務好,綜合服務產品或業務將是對“賣貨”的一個極大補充。如:一個2萬平方米的區域精品百貨,經營有完備的國際一線化妝品品牌、淑女裝品牌等,由于體量問題,他們無法和購物中心、更大型高檔百貨等競爭對手競爭,但如果他們依托現有品牌基礎及客流資源,增加一些美容美體、醫療保健、豪車、跨境游等業務,是有可能的。
以寺庫而言,在忠誠粉絲數達到一定量級之后,他完成可以找一些奢侈品商家定制一些專屬品牌商品,如奧迪牌寺庫汽車?迪奧牌寺庫包包?寺庫環球油輪專線?
畢竟,品牌是由顧客來定義的,品牌是屬于顧客的,不是么?
4.
暫時提報這點思路,算拋磚引玉吧,今后的經營實踐中,希望能不斷摸索、嘗試類寺庫平臺化經營模式,對區域零售企業使命進行重新的定義,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您可以分享同仁在該領域的創新嘗試,也可以吐槽這種模式的槽點。
轉型期嘛。。。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5.
寺庫(SECOO)致力打造全球奢侈品服務平臺的多元化集團,總部設于北京。主要業務涉及奢侈品網上銷售、奢侈品實體體驗會所、奢侈品鑒定、養護服務等主營業務。寺庫(SECOO)擁有目前國內最專業奢侈品鑒定團隊,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養護工廠及遍布全球的多家奢侈品庫會所,會所遍布北京、上海、成都、香港、東京、紐約、米蘭中心地段,打造最具實力的全球領先奢侈品一站式服務平臺,追求高品質生活人士的交流平臺。
- 該帖于 2016/1/6 9:0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