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兩年, 零售關于電商和實體之爭可謂持續不斷,支持聲和叫罵聲不絕于耳,聯姻、干架的比比皆是。電商大佬大刀闊斧的下鄉,實體零售費盡心思的上線,都想在即將步入的互聯網時代占得先機,但是今天來看零售不管電商還是實體,其零售盈利的核心點都沒變,改變的僅僅是企業未來的藍圖方案而已,至于何時實現現在談為時尚早,但是未來一定會實現線下線上的高度融合,進而實現全渠道零售。
全渠道、線下線上同價之說,首先要關注一個問題:何為同價?企業在同樣的平臺環境(實力可以有差距)或者差不多的平臺環境之中,才會出現商品同價之說,而現實是電商和實體之間除商品售賣之外(假貨不算),所有的一切都不在同一個平臺,包括進貨渠道、模式、運營成本、固定費用、經營環境、顧客感受、售后服務等等,更重要的是各自的企業核心盈利點都不同,僅僅靠商品的相同而談線上線下同價,顯得很粗淺。舉例說:皮包公司銷售8匹比澤爾機組報價2.5萬,海爾報價3.2萬,一樣的商品因為平臺的不同,價格不同,同樣售后也是不一樣的,互聯網的時代一個顯著特征是即時響應,顧客的售后需求便包括在內。其次要看企業的自身實力發展水平能否達到線下線上同價的能力,只有當社會總體的消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企業自身實力達到一定程度,社會網點覆蓋程度足夠,線下線上是可以實現同價的,但同時這也意味著企業的核心的贏利點必然已經發生轉變,由傳統的商品利潤(即便后臺毛利也是源于商品)向社區服務利潤延伸,它可能界于傳統零售和電商之間,隨著社會消費和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讓零售深入百姓生活,讓百姓離不開你,不論是傳統的吃、穿,還是醫療、保險、出行、住房等等,讓顧客隨時隨地想起你,隨時隨地找到你,這就是互聯網時代,在這個時代線上線下是可以同價的。
互聯網生活,是未來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它以去中心化、無邊界、即時相應為基本特點,互聯網改變的不僅僅是生活的方式,更是對現在的一種徹底的顛覆,未來的生活中電商和實體一定會共存,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目前沒有發展到這樣的階段,而京東劉達達講的:傳統實體零售企業砍掉電商部門,從我的認知角度來講,不是砍掉而是降低投入,是為讓大家更好的健康的發展,目前不適宜將企業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入電商運作,更不適應虧錢運作電商,因為社會大環境沒有到那一步,但是電商部門成立和經驗積累是不可或缺的,傳統企業千萬不要把企業的銷售和利潤的增長寄希望于電商部門,短期看這不現實。
作為傳統的零售人,我支持全渠道零售業態發展,這也是未來的一種趨勢,但是目前我們遠沒有達到電商和實體之間的高度融合的狀態,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謂的線上線下同價之說,基礎的平臺不一樣,固執的追求結果可能不理想,即便取得一些成功也是暫時的。更好的做好自己,積累學習別人長處,更有利于企業發展。
合適的時間、合適的人去做合適的事非常重要,跟零售的商品陳列是一樣的,消費能力達到了,陳列的先進性和創意性別人也就看懂了,全國的社會消費水平達到了,全渠道零售就實現了,線上線下也就可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同價了,但是在大家都不懂之前,在消費水平達不到之前,企業健康的活著并保持盈利水平是最重要的,特別在當下的經濟寒冬期。
- 該帖于 2016/3/6 10:1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