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主流的消費取決于需求最多數的人群,以及頻次的高低,生鮮類占據了以上兩個主要主要特征,生鮮類中又以水果、蔬菜、肉類占據主要地位。根據易觀智庫調查顯示,生鮮冷鏈運輸成本要比普通商品高出一倍,發達國家的損耗率維持在5%左右,而我國生鮮損耗高達15~25%,特殊類別甚至在30%。
近年來網絡零售交易規模放緩,阿里、京東等紛紛上線生鮮食品,根據3月14日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生鮮交易額542億同比14年增幅87個百分點,并預計16年生鮮市場會達到近千億。就這樣一個看似一片藍海的領域幾年的時間淹死了無數創業者。曾經有這么一句話叫“不碰生鮮電商等死,碰了生鮮電商找死” 。
我國的生鮮電商起步于2011年,相比電商晚來了近十年,這其中的難言之隱就是冷鏈物流問題,不同的品類要控制在不同的溫度下,對倉儲和物流都有極高的門檻,運輸的成本居高不下,傳統的外包物流又保證不了生鮮的品質,導致投訴近接連而至。
做C端市場的生鮮電商用戶全體大多是針對居民,家庭是生鮮的主要消費群體,生鮮最主要的還是能夠滿足用戶即時性的需求,如果是計劃性的消費大多還局限于嘗鮮、優惠等特殊需求,不屬于常規消費。
根據今年順豐的布局來看,旗下的順豐優選更像是一個社區生鮮電商,從12年中旬上線,宅家配送就作為其主要的業務之一。相比互聯網電商企業,順豐依托于物流起家,資深的物流經驗可謂是順豐做生鮮的雄厚資本,隨后順豐全國迅速展開社區店面“嘿客”的布局,視乎也為生鮮鋪下了連接居民的社區路。但嘿客出現后一些店面并沒有接入生鮮品類,而是在店面提供掃碼下單,再由順豐的電商做出配送,這直接降低了用戶的體驗,造成用戶覺得不如直接在家網購來的方便,15年底順豐嘿客這一連鎖重資產先后在一些地區爆出裁員,這主要也也是因為嘿客本身定位的模糊,沒有整合好速運和冷鏈方面的優勢。幾乎在同一時間,順豐優選的配送增加到了東北的主要城市,嘿客門店也接入了更多的生鮮種類,這視乎更接地氣的能與社區居民拉近距離。
生鮮類產品本身就是居民高頻次且剛性需求的商品種類,而嘿客作為社區實體連接渠道,卻從迅速全國鋪開架勢之后弄了個高大上的掃碼下單體驗,這無非浪費了資源,雖然不敢斷言接入生鮮就能找到社區的突破口,但比之前的“虛擬圖片店”要好的多,畢竟你搞的不是虛擬現實。
作者:李宏川
公眾號:電商耗子(dianshanghaoz)
- 該帖于 2016/3/19 9:3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