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里1688零售通現階段問題看互聯網+經銷商,到底要解決什么痛點
文/紫藤院張陳勇
阿里1688零售通招募城市拍檔信息:
1、 需要繳納6000元年費(不退),凍結押金5000元,必須全職做。
2、 商品以進口商品和淘品牌為主,目前大約1000個SKU。
3、 過期貨不能退,門店誰搞定就是誰的。
4、 好賣的商品基本1-2%的提成。
1、決策機制和基因依賴是催生零售通項目的原因
根據零售通項目的內部人講,目前零售通項目做的非常的痛苦,從去年啟動到現在,第一批城市合伙人和第一批城市拍檔基本上都流失光了,與一線品牌是聯系,基本上都拒絕合作。內行看零售通的合作條件、商品資源,和表現出的戰略思路明顯不具備可行性,整體來看,這個項目現階段應該是失敗的。
我覺得阿里是用開放平臺的思路來做零售通,商品來源和城市拍檔是入駐平臺的兩端,之所以推出這樣的業務思路和合作條件,很可能和大公司的結構有關,和阿里的基因有關。
零售通這樣的項目,是會向多個總裁(副總裁)級別的領導匯報。你覺得在決策會議上總裁們會不會發言,如果他們不發言,就坐不到這個位置。雖然他們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很專業,但對快消B2B只能是靠常識認知和基因習慣做決策,這會帶來很多問題。
什么是常識認知,比如常識認為個體超市商品的進價高于連鎖超市,因為連鎖超市進貨量更大。但是實際情況是因為稅費和賬期的原因,個體超市商品進價普遍低于連鎖超市。比如常識認為超市一定是依靠ERP系統下訂單進貨,但實際情況是,個體超市的ERP系統不管庫存,只管價格,所以個體超市普遍依靠手抄+打電話進貨。
總裁雖然高大上,但沒有對快消行業小店經銷的深度理解,他們依靠常識做判斷,而大公司的執行者會優先聽從決策者的命令。因為項目做失敗沒有關系,但執行力被認為有問題就徹底完蛋,阿里雖然是互聯網公司,但畢竟個人的發展最大影響因素還是在上級,對崗位負責比對項目負責更重要。也許阿里零售通和京東新通路本身的啟動就來之決策者的常識認知,他們感覺這事能行,于是就啟動起來。反而內行提出的更可行方案,在他們眼里是違反常識的奇怪提議。
總裁們除了依靠常識做決策外,還善于依賴基因習慣下命令。阿里的基因就是開放平臺,因為阿里最核心的淘寶就是開放平臺,所以不管推出什么業務,都會走開放平臺的路徑依賴。
天貓超市在推出之初也是用開放平臺的方式運作,阿里要求所有供應商把商品寄放到倉庫,由供應商定售價,阿里收扣點,根據銷售額結算。供應商看這條件,這不就是代銷扣點嗎。A類品牌是從來不做代銷的,而且A類品牌的價格也比較透明,是價格印象單品。如果定價太高,會讓顧客認為所有商品價格都高。于是起始階段的天貓超市也很艱難,停擺幾個月后重新上線,把一些A類品牌變成經銷自營,才解決這個問題。
常識認為代銷一定比經銷好,其實未必,現在天貓超市太多商品是代銷,這未必是好事。天貓超市部分商品銷量極大,周轉很快。如果天貓超市與某供應商簽訂合同是經銷30天結款,假設此供應商的商品周轉天數是10天,則用經銷的合作方式能占用供應商3倍庫存貨款。如果天貓超市與供應商簽訂合同是代銷30天結款,在第30天結算之前所有銷售額,那么第31天就基本占用不了供應商貨款了,平均也只能占用1.5倍庫存貨款。所以在高速周轉的情況下,其實經銷比代銷對阿里更有利,但阿里還在到處宣揚天貓超市是開放平臺,自己不承擔庫存資金,又有多少人認識到,其實經銷體系更適合天貓超市業態了(更適合的最重要原因是對商品的經營,可搜看筆者前文“用5張表格優化B2C盈利”)。
總之天貓超市的成功其實是阿里流量的成功,而不是開放平臺模式的成功,把開放平臺的模式引入快消B2B領域未必有效。
2、 互聯網+經銷商,到底要解決那些痛點?
阿里零售通的定位是代替經銷商,做B端電商。我覺得品牌商、經銷商、個體超市其實是穩定的三角結構,而做B端電商才是第三者。
B端電商的價值在于幫經銷商節約通路成本,節約的程度就是價值的上限。想強行進入別人的穩定結構中,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價值在哪里。其實傳統經銷商已經把通路成本做得比較低了,在大幅降低的空間并不大。
所以張陳勇覺得思考點不應該僅僅在節約成本,圍繞小店可挖掘以下3個價值點:
1、 降低經銷渠道通路成本;
2、 提升門店銷售和利潤水平,讓優質商品更易進入終端;
3、 把小店**引到線上,把**量變現。
這3者是價值遞增關系,僅僅聚焦在降低經銷渠道通路成本會限制自己的空間。目前B端電商大部分企業都是想從第1點切入,也有少部分在嘗試第2點,而筆者大部分精力在思考如何實現第3點。
降低通路成本的最常見辦法就是統倉統配,把訂單集合起來配送,減少經銷商的車輛和人力。同時把業務員從送貨中解放出來,專注門店服務,覆蓋更多門店。但個體超市的系統不管理庫存,阻擾了統倉統配。
個體超市和連鎖便利店是不同的業態模型,個體超市低成本低毛利,連鎖便利店高成本高毛利。無稅費和低人力成本決定個體超市每天3500元銷售額就能盈利。而需要分攤總部成本的連鎖便利店每天最少要銷售7000元才可能盈虧平衡。所以連鎖便利店要用良好的形象,規范的服務為商品背書,提高毛利率,經營差異化商品。
那么我們是否能把個體超市的低成本和連鎖便利店的高盈利(差異化單品)結合起來了,是否能用互聯網透明特性把更優質的商品流通到終端,畢竟傳統暢銷商品未必一定是性價比最高的商品,暢銷的原因可能是進入市場比較早或者營銷做得比較好。如何用互聯網的方式為渠道背書,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渠道品牌,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思考點。
小店具有低單價高頻的特性,位于社區出入口的小店,此社區90%的住戶都會光顧。每天服務200-500個顧客,每月服務2000-5000顧客。如何把這些**引入線上,建立社區閉環,把流量變現,這是筆者一直關注和研究的主題,感興趣者可搜看筆者以前的文章,這里就不介紹了。
快消B2B、提升個體超市盈利、挖掘個體超市流量價值這三者可以結合到一起來做,相互協同產生價值,融合互促 疊加高頻。比如引入庫存管理不但有利統倉統配降低通路成本,還能支持經營分析,降低庫存周轉,模仿連鎖便利店經營方式提升小店盈利。小店補貨進貨的物流也能融合網訂自提或C2B生鮮預售�?傊芯咳绾瓮诰蛐〉陜r值很有潛力,一旦做成功,足以重塑零售格局,這正是筆者的職業追求。
文/紫藤院張陳勇 公號csdso2o 私號zcyshow 專注零售O2O,轉載請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