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高流量,理論上很好的自有品牌為何現實處境艱難?
——商超自有品牌的生存之道
業內專家曾總結自有品牌理論上有“八大優勢”:可免去超市高額“入場費”;訂單量大;產品周轉快;可節省品牌廣告宣傳費、駐店銷售人員支出和物流成本;產品與技術升級快;退換貨比率低等。
減少了渠道費、廣告費和進場費等“苛捐雜稅”,自有品牌商品的價格、利潤優勢顯而易見。但理論上行得通的優勢在實際中卻面臨種種尷尬,銷售不溫不火。
原因何在?
一、消費者選擇商品的原理:品類思考,品牌表達
消費者選擇商品時,首先是思考選擇什么品類——我要買瓶洗發水;然后再通過品牌表達——海飛絲或者是清揚……
在同一品類中,消費者大多會選擇品類中的專家品牌或者是強勢品牌。如:可樂,選擇可口可樂或者是百事可樂,而非SAM’S COLA(山姆的選擇可樂)——盡管它價格更低,并宣稱口感更好。
同樣是購買橙汁,消費者會選擇匯源,而非“惠宜”。
也就是說,當品類中已經出現強勢品牌時,商超自有品牌就缺乏選擇理由。
二、品牌過度延伸
還是以沃爾瑪旗下另一個自有品牌“惠宜”(“Great Value”)來說。
在沃爾瑪超市中,帶有“惠宜”品牌的有如下商品:可樂、卷紙、乳酸菌鈣奶、垃圾袋、果凍、面粉、水杯、瓜子、抹布、紅棗、手套、花生、除濕劑、牛肉干、固體芳香劑、餅干、牙簽、橙汁、洗衣機清潔劑、啤酒……
你能想象這些商品同在一個購物車中的情景嗎?
消費者左手持惠宜垃圾袋,右手持惠宜果凍;或者左右洗衣機清潔劑,右手拿著惠宜啤酒?這是一種怎樣怪誕的消費體驗!
沃爾瑪使用惠宜這個品牌延伸了太多的品類,覆蓋了太多的商品,失去了專家品牌的力量,而且其覆蓋商品中絕大多數品類中都已經有了專家或強勢品牌:果凍當然選喜之郎;卷紙有心相印、潔柔;乳酸菌飲料有養樂多;瓜子有洽洽;啤酒就更不用說了,百威、青島、雪花……各種不同特點的品牌競爭激烈。
消費者會如何選擇自不待言。
三、消費者要的是“超值”而非“低價”
商超自有商品的一大特點是低價。
相比品類產品,商超自有商品的價格基本都會低10%-30%,甚至更低。
但低價是否就是更好?
要知道,消費者購買商品時,消費行為動機并非以價格為第一要素。低價并不等于“超值”。
大部分商超自有商品陷入了同質化競爭,同樣的生產廠家,同樣的產品,同樣的品質……
僅靠更低的價格,并不能俘獲消費者的芳心,還需要依靠差異化,來深度挖掘商品的“價值”。
以超市最常見的衛生紙為例。
清風原木純品系列提出了“原木”的概念。原木,意味著更安全,更健康,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據了“更安全更健康的衛生紙”這一概念。
而潔柔則提出了“柔韌”、“濕水不爛”、“縮水更柔滑”的口號。針對消費者“衛生紙不夠柔韌”、“見水容易破”等消費痛點進行宣傳,也取得了不錯的市場表現。
而大部分商超自有品牌的衛生紙的特點僅僅只是低價、便宜,自然難以打動消費者。
四、商超只是售賣渠道,并非生產企業
在消費者的認知中,商超是一個商店,售賣各種產品,是一個銷售的平臺,而非生產企業。以商超品牌直接命名的產品并不能直接打動消費者。
國美和蘇寧是電器連鎖銷售商,售賣格力、美的、海爾等各種品牌家電。試想一下,如果他們推出“國美牌”冰箱或者“蘇寧牌”空調會是什么結果?
商超自有品牌商品應如何應對種種困局呢?
根據以上分析,七謀提出如下觀點:
1、 選擇品類中沒有強勢品牌的品類。
如:惠宜新疆紅棗曾銷售火爆。那是
因為在其商超產品體系中,包裝類新疆紅棗缺乏強勢品牌。
從數據上看,商超自有品牌商品銷售表現較好的產品基本都是如此。
2、 選擇品類勢能剛剛爆發的品類。
如曾一度紅火的焦糖瓜子、山核桃瓜子等。品類勢能剛剛爆發,市場同樣缺乏強有力競爭對手,及時推出產品,也會取得較好的市場表現。
3、 選擇單品牌運作單品類。
避免使用商超品牌直接作為商品品牌,避免單一品牌過度延伸。推出新品牌,采用單品牌運作單品類的方式,利用商超自身渠道優勢,遵循以上兩點,在品類中打造新的強勢品牌。這才是商超自有品牌的良性發展之路。
總體而言,商超自有品牌有其自身獨特優勢,利用優勢,遵循商業規律運作,相信商超自有品牌會發展更好,在商超商品中占據更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