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商廈的LV關店了。這已不是LV在中國大陸關閉的第一家門店,或許也不是最后一家。這個在天津營業了8年的門店為嘛突然關閉,這是不是意味著郭德綱口中有點貴的“哎呦喂”在天津干不下去了?其實不然。記者了解到,包括LV在內的國際奢侈品牌,都在根據市場環境調整銷售策略,不久后,LV電商平臺也將上線。
8年前LV亮相友誼商廈
在網絡中搜索“LV、關店”等關鍵詞便可發現,除天津外,國內其他城市的LV實體門店也接連關閉,其中不乏上海等一線城市。記者聯系到路易·威登中國公關部證實,友誼商廈LV于6月底正式關店。該部門工作人員稱,LV非常注重客戶的購物體驗,該店關閉并不意味著LV退出天津市場,于2014年營業的LV天津銀河店仍在正常營業。當記者問及兩家門店的銷售數據時和營業狀況時,對方表示“無法提供”。
工作人員透露,LV接連在中國部分城市關店,是因該公司戰略調整需求,在部分城市關店,也會在部分城市開店,或將現有門店升級。如今年鄭州店即將營業,無錫、長春等地將升級重裝等。策略的調整,并不等同于LV在華“不行了”。據介紹,LV電子商務平臺將很快上市,但具體上市時間和模式暫不便公布。
95%奢侈品牌將策略性關店?
最近兩三年來,國際奢侈品市場唱衰的聲音不絕于耳。去年3月,Chanel在中國大陸宣布售價下調2成,不久,Prada在日本外的亞洲地區降價,同年5月,Gucci也開始實行在華促銷……據財富品質研究院統計,過去幾年,Prada在中國關閉16家門店,Chanel關了11家門店,Burberry關了3家門店。
財富品質研究院周婷博士分析認為,這種關店是策略性行為,并非說明奢侈品在中國沒有市場了。大約3年前,奢侈品市場發展態勢已經呈現下滑趨勢,與2010至2012年那樣高速增長呈現鮮明對比,那個年代,快速、原始的擴張,提高市場占有率是那個時候的主導策略。如今隨著大環境的變化,重新調整策略也并不令人意外。
該研究院預測,今年將有95%的奢侈品牌選擇策略性關店,這種行為是主動性的,這是他們謀求新布局的前提,未來O2O業態將成為主流。眾所周知,隨著人力、房租等成本上升,過多的門店無疑會占用過多運營成本,隨著關店潮的到來,國際奢侈品牌無疑將選擇更適合的銷售策略。
一些網友認為,貨幣匯率浮動、關稅調整、海外代購興起等,是奢侈品牌策略性關店的重要因素,對于這些觀點,周婷等業內人士認為“無必然聯系”,原因是匯率、關稅等浮動僅占奢侈品售價很小的一部分,而海外代購消費者也多半沒有到門店消費的習慣。
在業內人士看來,奢侈品牌消費市場的蛋糕還是那么大,人們依然對此有需求,只是因為大環境改變,當前實體店經營環境才會下滑。業內普遍概括為三個主要原因:首先,近年出國旅游人數增多,因原產地消費情結、價格優勢、貨幣選擇種類優勢等因素,這一群體更熱衷在海外選購奢侈品,這無疑會擠占國內市場份額;其次,人們對于奢侈品牌的熱情回歸理性,而非前幾年那樣過度追逐,特別是高端小眾人群開始青睞知名設計師產品,不再熱衷那種“有明顯LOGO的國際大牌”;第三,消費者慣有的消費方式發生改變,無疑倒逼奢侈品牌調整策略。
總而言之,無論是策略性關店,還是在其他城市開新店,抑或是降價促銷,又或是加快電商化布局,國際奢侈品牌一系列的策略調整,無疑會在中國市場掀起新一輪的波瀾。
(來源:新聞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