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特性與零售戰略
零售是與人們生活聯系最為密切的,人們的生活情況直接影響零售活動的各個方面,零售戰略的選擇直接取決于目標顧客群體的人口特性。
人口特性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年齡層次、收入水平,主要體現消費能力和生活追求因素。在中國還有一個特殊現象,在城市中大量的拆遷居民區,這一部分居民雖然收入水平比較高,但是生活追求原因,對生活選擇品的消費能力比較弱。
零售戰略方面,在此主要分析業態選擇、商品選擇、商品陳列因素。這幾個方面的零食戰略問題是與居民的消費能力和生活追求息息相關的,甚至能決定零食經營的成敗。
一、人口特性與業態選擇
Ø 人口密度與業態選擇
零售業態主要有大業態的賣場、超市、商場、市場等和小業態的便利店、各種專業店等。在一個成熟市場,一般有一個輻射完整的一個或幾個大業態體,若干個小業態體組成。[A1]
大業態體可以為區域內居民提供生活、休閑、享受等各種需求,而小業態體主要為滿足顧客的臨時性需求,兩者是互補存在的。但是,相對于具體區域而言,由于人口分布的特性,大業態體和小業態體的發展程度也不盡相同。
如歐美國家人口密度比較小,所以大業態體的大賣場、商超比較繁盛,而且這些大業態體輻射范圍比較廣,大賣場相對比較興盛。而在臺灣、日本以及大陸的一些城市區域,人口密度相對較大,所以小業態體的便利店相比歐美市場更加繁榮。
當然,即使如此,在歐美等國家的城市居民密集區域,便利店也獲得了發展空間。而在臺灣、日本和大陸,大賣場依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以上分析結論:在人口密集的區域,應以發展小業態為主,如便利店、生鮮便利店等;而大賣場、綜合商超關注擴大輻射半徑,盡量在人口較為稀疏的區域開設,避開中心區域。[A2]
Ø 消費能力、生活追求與業態選擇
關于消費能力與業態選擇比較容易判斷。一般消費能力高的區域可以選擇生活選擇品為主的業態,如水果店、服裝店等,而且檔次可以略高。但消費能力低的區域,一般以生活必需品的業態為主,如生鮮超市等,可搭配部分的生活選擇品為主的業態,但價位應以偏低為主。
在拆遷居民為主的區域,由于其消費能力和生活追求直接的落差,該區域也應該是以生活必需品為主,輔之以部分低中檔次的生活選擇品業態門店。
另外,由于特殊的時代和中國的社會發展原因,八零后的消費方式,生活追求出現新的特點,比如網上購物,注重品味,如休閑食品、水果、奶制品及成品食材等,對比上一代有明顯提高。所以,在年輕居民為主的區域,雖然消費能力有限(由于住房成本的壓力),但生活追求比較高,所以應開始比較多的生活選擇品類型的業態門店,如水果店、零食店等。
二、人口特性與商品選擇
商品主要分為生活必需品和生活選擇品兩個類別,前者主要滿足人們每日生活所需,后者主要滿足人們的享受性消費需求。一般來說,會隨著人們收入的提升,消費比例越來越多的由生活必需品向生活選擇品傾斜。但是,這也收到生活追求的影響。
拆遷居民和80后就是兩個非常獨特的例子。拆遷居民由于賠償的問題,消費能力高,但是由于其之前養成的消費習慣和意識很難一下子改變,所以對享受類型的消費有限。
而80后階層,由于住房等生活成本高,整體工資水平低,但是其受教育水平等造就了這個階層有較高的生活追求意識,對生活享受型消費能力比較強。
綜合以上以及第一章論述,可以得出結論:一般從居民消費能力由低到高,會呈現生活必需品到生活選擇品的傾斜,而且對商品品質的接受能力越來越高。但是,應該特別對待拆遷居民和80后居民兩個特殊群體。
三、人口特性與商品陳列
這也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在人口密度高的日本,以小而精致的小陳列為主。而在地廣人稀的歐美國家,則講究大量的堆碼陳列。
小陳列的額特點是精美,容易引起人們注意,刺激購買,而且陳列單品較多,可以在單位面積上獲得更大的陳列效果和收益。日本人口密集,單位租金成本很高。而從人們生活習慣將,日常購物也是以少量多次為主。所以適用這樣的小陳列技術,既可以滿足顧客的需求,又可以增加收益。
但是在歐美國家,居民購物以少次多量為特點,一般是一次購買一周的生活用品,采購量比較大。而且,超市一般位于郊區,單位面積租金較少。采用這種大面積鋪貨式陳列一方面滿足顧客多量的購買,另一方面,這樣的陳列比較簡單,節約人力成本,可以更大程度的降低商品價格吸引顧客購買。[A3]
這些超市巨頭進入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超市管理模式和運營經驗,但是,具體市場的不同也給其本身和中國的大超市帶來了災難。我想,這也是現在包括沃爾瑪、家樂福等大賣場陷入危機的根本原因所在吧。[A4]
不過好在一些有遠見的中國零售專家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去思考、探索解決之道。也去關注日本,學習日本的陳列技術。我相信再繼續幾年,中國的超市行業必定能在這些有遠見卓識、而又勤懇務實的人的帶領下,走出寒冬,進入正常發展軌道。
[A2]超市的存在是為了滿足居民的生活需,屬于生活必需品消費,尤其在中國特殊的生活特征下,人們每天都要去一次超市購買食材。而商業中心更多的是為了滿足享受型的購物選擇,屬于生活選擇品消費。這兩者屬于一個矛盾體,有必要一定綁架在一起嗎?事實證明,商業中心并不依賴超市存在,一些做的很好的商業中心并沒有超市,或者超市做的很差。而超市,在便利店和專業店的圍剿下,在市中心必然失去存在價值。如何到租金低的地方、考慮擴大輻射范圍才是超市未來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