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談的可謂是熱火朝天,每個人都知道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生活改變,購物習慣也在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網上生意如火如荼!從側面來說,實體店是不是就不能夠存活了呢?這場商業的博弈后面,誰才是最終大贏家!
回歸到主題,究竟誰能勝出?這個話題太大,大的讓人消化不了。那我們就回歸到本質,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實體店,它存在的必要性取決于它的受眾,也就是正在看此文章的你。
社會前進的標志是人類生活越來越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很俗很實在)不再是單純滿足于物質財富的積累和豐富,也還有人類內心深處的道德認同。你瞧,現在人類的要求一點都不少。那是什么驅使著消費者萌生消費的需求?了解這個,無論做什么生意你都不差。
影響消費者需求的因素主要分為兩大類: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
主觀因素為:(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個人的消費水平(4)個人的社會地位
客觀因素為:(1)消費場景(2)社會環境(3)企業營銷因素
最近聽到兩個聲音,一個是租金太貴,店面入不敷出。迫不得已退出市場。仔細一算,確實是這樣,在電商的沖擊之下很多實體生意是一日不如一日。另一個聲音則是“胖東來”的強勢歸來。作為一個商場,沒有任何的開業儀式,沒有張燈結彩。開業僅1小時,就因為人氣爆棚而被迫暫停營業,將客拒檔在門外,只需出不許進!在當下,這也稱的上是逆天的存在了。
落地分析:實體關店并不完全因為電商沖擊,還有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稅費成本高等原因。比電商沖擊還厲害的是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消費者的習慣所發生的變化。消費者的行為、意識,對消費便利性的追求,對技術的依賴性等多個更為重要的原因。
說的實體這么難做,那電商呢?掌握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又是否能夠百花齊放?現在做網店生意的人很多,無非也就是幾類:B2B、C2C、B2C、O2O為主流。淘寶、天貓、京東為首。雖然免去了租金等實體店的高額困擾,但是也存在信任、銷量低下的嚴重問題。不是大品牌入駐很難得以生存,還有做了好幾年的至今默默無聞。要想做的好也要營銷,也要燒錢。用戶的習慣非一朝一夕養成,電商店的知名度也很難打開。無數人涌入、無數人褪去。
好像兩者都不太好做,好像兩者都做的不錯。因為都有做的非常優秀的,一天比一天生意火爆。這場終極博弈的勝出,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媳婦和媽媽掉水里了,你應該救誰?婆媳之間的關系再怎么說都有一個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家里能夠更好。而家就是其中的關系紐帶,無論是電商還是實體門店最終都是圍繞用戶所展開。得用戶者得天下。
商業的博弈,終究在于人。人們會為了什么而買單?結合主觀和客觀因素,事在人為!事情就在這里,關鍵是由誰來做。
實體店需要有更好的服務,體驗感,好比胖東來;電商要有更好的質量保證,售后服務。這其中誰也消滅不了誰。實體需要結合互聯網,互聯網需要下沉實體。這是必然的一種聯系,越是抵制,反抗的也就越激烈,掙扎的只會更痛苦
強強聯手方是大贏,成功的原因都在于利他。能夠為客戶所著想,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把客戶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去做,客戶享受了便利能不照顧你生意嗎?
博弈最后的結果是化敵為友,不抵制,加快融合。時代就是這樣,單純實體再好的體驗感都市生活壓力大,進店頻率低下的問題難以得到緩解。單純的電商再好的空中花園,信任度和產品售后依舊是需要攻克的大關!
共享共贏,一切從用戶出發。這中間如何去實行落地和嫁接互聯網需要有良方,聯系小智,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