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老劉
這兩天,深圳小女孩羅一笑網絡籌款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從一開始的網友同情轉發籌款,再到接下來網絡爆料羅爾家里有三套房,此事具有營銷嫌疑。各種反轉“劇情”,讓吃瓜群眾上一秒還抹眼淚感慨捐助,下一秒就被告知受騙,大跌眼鏡。
羅父在近日接受采訪表示,孩子生病為真,家里有三套房也是真的,此次網絡籌款一方面可以為孩子看病籌集醫藥費,又可以讓朋友的營銷公司通過網友轉發文章來吸粉,沒想到事情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境地,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深表歉意。
有中肯的論者評論說,父親是愛孩子的,但是并沒有你想象中那么多的愛。人民日報也發聲說,“別把孩子當道具。善心一旦被透支,人心便會沙漠化。”
如此,經歷了過山車般劇情反轉的羅一笑事件發酵到現在,最終以將約263萬元的贊賞資金原路退回至用戶錢包的方式,暫時告一段落。有人覺得自己的善良被利用,有人怒罵公眾號營銷的無恥,還有人認為公益慈善不健全。
的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迅猛發展,利用網絡進行公益募捐的組織和個人不斷增多,相比傳統的募捐方式,互聯網+慈善的眾籌方式更便捷、更快速、覆蓋面更廣。但從運行來看,信息不對稱、難以辨別真偽等問題導致大量虛假失真,甚至詐騙信息混雜其中。
就拿羅一笑事件來說,羅爾的個人求助是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的私人行為,但是通過互聯網公眾號轉發就帶有了公共性。并且,羅爾沒有通過專業的慈善組織發布求助信息,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也是由信息發布個人負責。同時,小銅人P2P公司并非慈善組織,本身沒有公開募捐資格,所以該公司的行為是否屬于‘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者個人開展公開募捐’,要由執法部門來認定。但因此次發起的捐款有夸大或不實的內容,并誤導了讀者捐贈,那就涉嫌構成捐贈無效,從民事角度,應返還捐款。
規范性與透明性
很多人因為此事覺得受了騙,寒了心,甚至開始質疑互聯網公益。但其實,仔細看羅一笑事件,這次并非是一次常規的互聯網公益行為,也并非是在專業的第三方平臺上進行的合法募捐。
小銅人公司“轉發1次微信文章,公司即捐款1元錢,上限50萬元”的機制,從法律性質上看屬于“附條件的贈與行為”,法律上并未禁止,但利用這一事件形成事實上的“漲粉”,的確有營銷之嫌。至于微信文章的“打賞”,是否屬于事實上的“募捐行為”,在現行法律中還比較模糊,不能直接認定這是募捐,畢竟很多“打賞者”確實是因為文章而打賞的。此次羅一笑事件,沒有中間第三方平臺實行監督和監管,與真正互聯網公益項目募捐之間確實有很大差別的。
就拿騰訊樂捐和輕松籌來說,作為互聯網公益平臺的突出代表,這倆家平臺的流程與機制都是經歷過多次的調整,在無數個實際案例中不斷完善出來的。以輕松籌為例,其審核制度相當嚴格,實行“數據+客服+群眾”三重制度把關。在數據方面,輕松籌要求發起人提交一系列相關證明材料。然后由150多人組成的自建客服團隊,對項目進行逐一審核。在群眾把關層面,輕松籌設有舉報與實名證實制度。在籌款過程中,一旦發現項目存在問題即可進行舉報,如果發現項目造假,籌款全部原路退回;即便項目確定是真實的,如果舉報人仍對項目存疑,也可以申請退款。
再看騰訊樂捐。在其平臺上,非公募機構或個人發布的項目,需經過公募機構審核項目的真實性、家庭情況、項目設計和可執行性等,確認是否支持。經騰訊樂捐平臺收到的每一筆捐款都直接到公益項目掛靠的公募機構賬戶,由公募機構直接接收,所以公募機構也要承擔審核項目、撥付善款、監管執行的責任,這對遏制夸大病情、善款挪用也有極大的作用。
并且,在捐款目標數額的設置上,網絡公益平臺都是根據實際需要設定且公開透明的。每個項目都有自己單獨的頁面,頁面上明確顯示著籌款目標、目前的捐款數、捐款人次及捐款進度等,目標達成即停止捐款。在整個籌款過程中,公眾可以清楚的看到已經籌集的額度,從而打破信息的不對等、不透明,杜絕出現在羅一笑事件中款項遠遠超額而大眾卻不知曉仍繼續捐助的情況。
所以,很顯然,如果羅爾在正規網絡公益平臺上發起求助,平臺以及相關機構都會對項目進行審核。像羅爾這種名下有三套房產及車輛的情況下,會對羅爾的承擔能力進行評估,平臺極有可能拒絕此項目求助申請,或降低籌款目標,也就能直接避免后續的一系列事件的發生。
不可否認,信任是當下中國最稀缺的資源。在慈善領域,一些機構透支了自己的公信力,由它們發起的公益活動,往往應者寥寥。但是,由于社交媒體興起,為公益慈善提供了新契機。以輕松籌為代表的一些社交眾籌類的互聯網公益平臺,就是依靠朋友圈轉發傳播消息,籌款對象都是熟人圈子,一方面對項目的真實性有保障,形成天然的監督機制。另一方面,基于朋友間的信任,大家也更愿意解囊相助,給求助方提供更多的信任機會。
合法背書
其實做公益并不容易,在面對著鋪天蓋地的質疑聲中,還能堅持下去更難。
我們經常能在朋友圈看到利用騰訊樂捐、輕松籌等平臺發起的項目,甚至筆者也給身邊的親朋好友進行過捐助。移動互聯網時代讓如今的網絡公益眾籌平臺能夠通過
社交的強關系性為大病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籌款渠道。這是一個有效的嘗試,在基金會和慈善機構尚未對個人求助開設通道之時,平臺可以作為傳統公益籌款的有益補充。坦白講,這些平臺實實在在的幫助了很多人,也確實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9月1日,中國首部《慈善法》正式實施,規定沒有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個人和組織不得在網上公開募捐。民政部也公布了首批13家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據悉,全國共有47家網站申報網絡募捐信息平臺,通過層層深刻篩選,騰訊公益、新浪微博微公益、輕松籌等13家網站入選首批慈善組織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
其實,首批互聯網募捐平臺的認定對這些企業或機構來說不僅是光環,也是緊箍咒,這要求他們遵守《慈善法》和相關規章制度,遵守行業標準和基礎規范,尊重民意和公眾監督。信息平臺要嚴格按照《慈善法》的規定,為取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提供公平、公正的信息服務,自覺接受后續動態管理、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
在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國情之下,網絡公益平臺可以說是少數服務于弱勢群體的社會自救便利渠道。尤其是在獲得“官方認證”后,在民政部指定平臺上的個人求助均屬于合法行為,所有有困難的人都可以通過“求助”方式獲得幫助。
擁抱監管
新事物的出現與發展,似乎總會有一波三折的戲碼。但任何事物的出現及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網絡公益眾籌亦是如此。
縱觀首批入列的13家平臺,騰訊樂捐與輕松籌等互聯網性質的公益平臺均擁有較為完善的捐募流程與體系。雖然現階段互聯網公益平臺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它們在填補大病醫療救助空白這方面確實發揮了不少積極作用。
在詐騙與網絡營銷泛濫的今天,對于網絡籌款的監管與執法應該從嚴,而不是放任各種擦邊球,否則,今天有一個擦邊球出現,明天也會隨之衍生出好多個。
“我們希望被監管,希望有政府部門來管我們,不管是需要提供技術支持,還是需要制訂管理標準,我們都愿意配合。” 輕松籌的創始人兼副總裁于亮說,如果有政府部門統一管理,像基金會那樣,規定一個準入門檻,頒布一些管理條例,讓整個行業在一種健康的環境下良性發展,平臺也才能更好地為需要幫助的人服務。
確實,中國的慈善事業剛剛起步,有個別行走在慈善‘邊緣’的機構打著‘慈善’的名頭撈錢,這種行為很惡劣。但還有很多實實在在的機構,想要幫助那些渴望獲得幫助的人籌得善款,能夠讓他們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上生存下去。
據悉,未來相關部門將建設慈善組織信息發布平臺,對平臺進行隨機檢查。同時,進一步發動社會監督,并建立公眾投訴郵箱。通過強有力的硬性指標,確保所有的慈善事業能夠在陽光下運作。
針對此次事件,筆者想說,假如羅一笑事件傷害了你,也不要讓愛心變冷,因為還有很多真的需要幫助的人,值得你伸出雙手。最后,祝羅一笑小朋友能夠平安康復。
江湖老劉,TMT行業觀察者,關注奢侈品電商、互聯網金融、云服務、VR的科技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