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從7-11集體離職、后創鄰家便利店又集體出逃的團隊,坐實正在另創便利店品牌。一家名為“便利蜂”的便利店最近出現在各大招聘網站上,大舉招兵買馬。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此“便利蜂”便利店背后便是剛剛從鄰家便利店集體離職的一批高層,包括原鄰家便利店董事長和創始人王紫等人。
再次創業
據網絡上“便利蜂”便利店的招聘內容介紹,北京速魚連鎖商業有限公司是一家科技驅動的便利店企業。公司資金雄厚,注冊資本1億元,公司投資人是規模百億元的科技投資集團。“公司由7-11等著名便利店品牌的前高管精英共同創立,致力于把‘便利蜂’品牌打造成北京乃至全國最大的連鎖便利店。目前已完成天使輪融資,招聘工程監理、工裝設計師、店鋪選址專員、便利店班長等職位。”
北京商報記者從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北京)中查詢得知,北京速魚連鎖商業有限公司成立日期為2016年11月8日,注冊資本為1億元,類型為有限責任公司(法人獨資),法定代表人為孫哲南,天津龍圖祥商貿有限公司為內資合伙企業。孫哲南為執行董事和經理,唐力敏為監事。天津龍圖祥商貿有限公司今年9月28日成立于天津自貿試驗區,注冊資金100萬元,自然人股東為唐力敏和孫哲南。
今年10月起,有消息稱,北京鄰家便利店創始團隊已經離開,另謀新的創業機會,依然在便利店領域。王紫是鄰家便利店董事長,也是創始人,在過去的兩個月前他把微信頭像由原來的鄰家LOGO改成了一只小蜜蜂,名字也由“Lin家王紫”改成了“小蜜蜂王紫”。 北京商報記者比對來看,“便利蜂”LOGO與王紫微信頭像完全一致。
金主現身
資料顯示,鄰里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于2015年4月注冊于北京西城區,注冊資金為1億元,曾宣布計劃一年內在北京范圍內開設連鎖便利店200余家,之后業務將輻射國內一線城市。從2015年7月7日在北京朝陽門附近開設第一家店至今,鄰家在北京大概開設有70家左右門店。不管從發展速度還是品牌知名度上,開業僅一年半的鄰家在北京便利店市場已有一定的影響力。
10月13日,北京市企業信用信息網上,鄰里家(北京)商貿有限公司信息中,董事長、總經理王紫,三名董事楊威、項建安、田翀,監事劉艷陽變更為董事長李燕京,兩名董事項建安、居琴珍,監事任鳳珍。有零售業內人士稱,此番變動來自于鄰家投資方和創始團隊未能就發展問題達成一致,不過鄰家方面并未對此做出過回應。
有消息人士稱,王紫將帶領原來從7-11出走的團隊重新創業,而背后的新投資方是斑馬投資。據了解,攜程去哪兒合并后,莊辰超等去哪兒創始團隊退出管理,成立斑馬資本,出任創始合伙人。此外,莊辰超也是清流資本和源碼資本的LP(有限合伙人),也就是出資人,清流資本參與過豆果網、愛鮮蜂等項目投資。從以往投資項目看,莊辰超曾經涉及過有關便利店和零售的創業項目愛鮮蜂。
根據目前“便利蜂”便利店的招聘信息介紹,該品牌投資人是規模百億元的科技投資集團。一位跟隨王紫從鄰家加入便利蜂的員工拒絕透露該科技投資集團的具體名目,也未否認斑馬資本投資,但是另外一位便利蜂員工透露,新創立的便利店項目有斑馬投資,背后還有BAT某一家的身影。
明年入市
上述便利蜂內部員工稱,目前主要建筑、設備等前期準備還在進行當中,不能確定什么時候能夠開業。北京商報記者從其招聘崗位看到,工程監理、工裝設計師、店鋪選址專員、便利店班長等職位都在需求當中,而且店鋪選址專員職位還標注了“高提成”。據透露,除了原有的鄰家便利店的創始團隊包括高層及采購、店鋪選址等人員跟隨一起到便利蜂外,7-11資深采購也將加入。
在加入鄰家便利店前,王紫是7-11北京的DC(區域經理),管理著7-11在北京1/4的門店。去年5月,包括王紫在內的7-11北京20多名區域經理、兩名大區經理以及市場開發部門的人員離職創立了鄰家便利店,目標是一年開200家門店。便利蜂招聘信息也明確表示,“公司由7-11等著名便利店品牌的前高管精英共同創立”。
北京商報記者從一知情人士處了解到,便利蜂將于明年2月中旬開業,而且首批開業多家門店。對于定位于“科技驅動的便利店”,便利蜂在布局線下門店同時,還開展線上業務,但線上業務或者科技驅動的具體表現,上述人士并未透露。目前北京便利店開展線上業務的形式,多是入駐第三方外賣平臺,提供商品送貨上門。也有便利店自建線上系統,提供網上訂購門店取貨或者閃購業務。
惟快不破?
默默無聞的便利店行業最近幾年頗為火熱,迎來了不少創業創新品牌,一方面緣自消費結構的變化,人們對即時消費需求的增加,尤其是在一線城市;另一方面,電商增長趨緩,大賣場死氣沉沉,小型門店的價值被重新評估,業績表現突出,搭載了諸多互聯網項目的便利店成為新零售的最佳體驗形式,這也吸引了資本進入前期投入巨大的便利店行業。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國便利店行業經營情況簡報》(以下簡稱《便利店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已公布年報的連鎖超市經營企業大部分出現了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在大型超市發展普遍陷入虧損泥潭之時,便利店的發展卻一枝獨秀,為整個行業的發展增添了一抹亮色。調查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便利店行業73.8%的企業實現了銷售額同比增長,其中同比增長10%以上的企業占比達到38.1%。在所調查的企業中, 52.3%開店數量保持增長勢頭,其中33.3%的企業開店數量增長了10%以上。總體而言,行業發展規模穩步增長。
除了市場向好,北京市關于便利店的利好政策也越來越多,連鎖便利店成為重點扶持項目。剛剛發布的《北京市連鎖便利店行業規范(試行)》規定了便利店的基本特性、經營項目、服務內容;針對便利店的標準店、示范店等制定了相應配置指標。并從便利店的經營模式、企業性質、經營區域、消費客群、運營時間、運營指標等6個方面制定了分類準則。適用于北京市市轄范圍內所有正常營業的連鎖便利店。新規主要是對北京便利店業態起到示范作用,北京將建立一批標準店和示范店,并將加大對便利店的資金補貼和政策松綁,方便便利店搭載更多服務功能。
但是與純粹的互聯網創業不同,依托實體門店進行經營的便利店行業并不適用“惟快不破”的發展邏輯,即使有市場趨勢和利好政策加持,這仍然是一個需要細心經營才能長久的行業。之前鄰家便利店在成立時宣布要一年開出200家門店,而截至目前只有70多家。《便利店簡報》中也明確表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便利店行業在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的同時,也存在著企業商品開發能力不足、服務功能尚未全面化、跨界整合資源的能力略顯欠缺等問題,使得中國便利店業態尚不能完全與其毗鄰業態在服務方面形成更好的互補。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 邵藍潔)
2016-12-14 15:29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