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又近在眼前,對零售人來說,所有的節日都需要提前預熱、提前感知節日的氣氛,提前與消費者溝通,找到消費者想要的商品,在節日到來之前展示出來,讓消費者沉浸在促銷氛圍里,增加購物機會。
愿望是好的,但又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春節促銷年年都做,在這無多新意、無多內容的促銷提案里,怎樣打動消費者?消費者的節日疲勞、促銷疲勞盡顯,他們對商家熱情的節日呼喚變得越來越遲鈍,越來越行動緩慢,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變化:
節日內容豐富,不再以為購物為主旋律
遙想當年,一到冬天北方家庭就要儲存大白菜過冬,每家每戶的白菜都堆得滿倉滿谷,每年看著這墻一樣的菜,他們仿佛才能安心接下來的日子與生活。而臨到過年,更是提前一個月甚至更早購物儲物,忙得不亦樂乎。在年長消費者心目中,過年就是買下更多的物品,與物品相依,才能體現年的豐足與快樂。
如今生活方式在悄然發生著轉變。原來,過節就是家人聚在一起,親戚朋友們聚餐,吃成了年節的重要主題。但現在,過年偏向于娛樂休閑,一家人出行到外地過年,年不再拘泥于家中,天南海北都可以過年,只要家人在一起。
就算聚餐,也與原來有了不同。現在聚餐的地點大多選擇公共場所,人們更愿意外出與朋友團聚,一到年節,餐館的火爆足以證明了外出就餐的需求。
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轉變,讓消費者把忙年的重點不再局限于購物,不再以購物為中心來表達對年的敬意。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賦予了年更豐富的內涵,年也在與時俱進。
年貨購買時間,由長線變為短線
轉變是在近幾年發生的,十年前,年節促銷品的上柜都要提前一個月,而如今,短到半個月,甚至更短。原來,一進入農歷臘月,年的氛圍就開始由淡轉濃,年貨商品陸續上柜,購買的消費者絡繹不絕,在這長達一個月的年貨促銷中,零售商收獲滿滿。
而近幾年,零售商感到年貨商品的啟動越來越晚。與春節相似的是中秋節,月餅直到了節日盡頭才開始售賣,而此時大多商家都降低了庫存。
消費者現在開始變得不緊不慢,不再像過去那樣,提前一個月就開始忙年。他們現在更把年當成了和平常節日差不多的日子,不再大張旗鼓,不再“車馬未動糧草先行”,他們更愿意享受年帶來的假日與快樂。
節日近在眼前,他們才想起應景似的購買一些物品。消費者對待節日越來越慢熱,越來越以個性化需求為主,不愿意再隨波逐流。
主流消費者的交接
在任性購物快意過年的年代,那時的消費主力應是我們的父輩,他們熱衷于存儲物品,熱衷于提前買下不時之需,熱衷于用物品把年“裝滿”。就算現在,他們仍是忙年的熱衷者,只是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購買力的下降,逐漸把交接棒轉到了下一代手里。
現在的消費主力集中在20、30、40三個年齡層,而這個年齡段是在互聯網熏陶下逐步成長起來的。40這個年齡層大多是70前后,他們是互聯網探討者,現在許多互聯網企業的掌門人也大都在這個年齡層,他們是最先擁抱互聯網的人;30年齡層的人,可以看作80后的代表,他們熟練應用互聯網,生活與互聯網互相浸透、不分彼此;20年齡層的代表是90后,他們在互聯網上長大,互聯網對于他們,是熟練的工具。
消費主力與互聯網如此密不可分,他們是網購的主力軍。他們喜歡把中意的商品放到購物車,喜歡搜索比較同一類商品,喜歡購買有個性有特色的商品,他們不愿意提前做出年貨的購買計劃,更愿意臨時起意,想買什么就買什么。
因此年貨促銷一開始推出后,并沒有受到主流消費者的關注,冷冷清清,根本讓人看不到年的熱鬧。
消費者改變,預示著商家也要做出變化。消費者在哪,零售商就在哪。只有追尋消費者的腳步,調整促銷策略,才能讓今年的春節與眾不同:
短平快,與電商錯位
現在再人為拉長年貨促銷的戰線似乎意義不大,只會讓一些商品空占位置不能產生效益。不如把年貨促銷的時間分段進行,每段時間里根據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選取不同的促銷品,不要再讓同一種促銷品從頭至尾地展示,消費者要么不買賬,要么有熟視無睹。要細心考察消費者的變化,掌握每一時段的消費趨勢。
現在與之前最大的不同是節日商品的上架時間。原來節日商品上柜早,臨近節日,要么銷售一空要么提前處理庫存,避免積壓。而現在,剛好相反。消費者的慢熱讓提前上柜的節日商品幾乎看不到任何效果,而電商此時也正在發力。電商的軟肋是越臨近節日,物流的制約就越顯現出來。春節前一兩周,許多快遞公司都不再接件,而這正是消費高峰期。如火山爆發般突然發力的消費高潮,這時都擁進了實體零售店,但此時實體店都在做清庫存的準備,他們怕一旦過了節日,留下的庫存就會成為負擔。實體門店一時無法滿足這遲來的消費高潮,讓銷售機會白白流失。
生鮮是藍海,還可以暢游
越臨近大節,菜市場的價格就波動越大,價格隨行就市,飛漲不已。消費者看到一天一個高點的價格很是頭痛。
而實體零售因為優化的供應鏈和充足的儲備,大多能穩中求進,不會因為市場的變動而讓價格大幅波動,這是向消費者示好的大好機會。把促銷的重點集中到生鮮產品,為消費者提供質量有保證價格有優惠的民生產品,用生鮮的亮點帶動其他品類的增長。消費者進店,會為買一棵蔥而來,但不會只買一棵蔥。
歷年春節促銷都會集中在自用、送人產品上,而對生鮮并沒有投入大量的資源與精力。電商的最后一公里在生鮮上沒有更多作為,這正是實體零售生鮮大放異彩的時候,從菜市場、從電商把顧客拉回店門,生鮮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和示范作用。
多些隨意,少些刻意
春節是傳統大節,占全年銷售大約20%左右,這讓商家不敢對春節銷售有任何馬虎與松懈。許多商家的促銷方案早在兩個月前就開始對接與落實,而品牌商對春節促銷同樣嚴防死守,以求尋得突破。
所有人的目標都是為了在春節檔能取得開門紅,讓銷售數字看起來更好看。但似乎忘了一個事實,那就促銷的受眾,消費者——他們的意愿。春節最讓產生感覺疲勞,千篇一律的紅色,千篇一律表達祝福的音樂,還有千篇一律的商品,千店一面的布置與裝飾,這些都讓消費者無法再提起購物的欲望與激情。
稍稍放下節日的重擔,開闊思路,拓寬視野,在節日的大主題下,設定一些個性化的引領生活需求的主題,比如新年新廚房,為消費者設計一個生活參考方案,設計生活場景,從碗、盤、筷、鍋等提供商品建議,還可陳列廚房打掃用具,讓消費者的廚房煥然一新。
商機不是擁向別人都擠在那里的路口,商機是尋找到別人冷落的機會。在春節促銷大戰中,一味地尋求銷售與利潤,就永遠看不到商機。對銷售與利潤的片面追求,就如人患了近視癥,只看到數字的起落,看不見數據背后的因由。
春節促銷的大幕即將拉開,各家零售商都會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客流提高銷售。選擇權在消費者手中,消費者的意愿是檢驗促銷方案的最好效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