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購物中心定位模煳及品牌同質性一直是業界關注的核心議題,在內容當道的今日,消費者對于商品及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購物中心除了提供基礎的產品及服務外,需要思考的是在這個消費場域,要傳遞什麼樣的文化內涵、品牌訴求給消費者,以提高消費場域消費黏著性。
呼應到聯商網策劃的「重來,購物中心新內容運動」,提出的消費購物場域是「平臺」,消費場域內匯集的品牌及服務是「內容」,「新運動」則為面對消費趨勢浪潮,購物中心及品牌商雙方採取的應對措施。以下軟妹Stella以第三方消費視角彙整臺灣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在面對此消費浪潮下所做的品牌內容策展或採取應對措施,與行業伙伴分享。
觀察一》特賣會買氣下滑,主題餐廳及劇場展覽更能集客
過去臺灣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在坪效較低的高樓層,會設置品「牌特賣會」來吸引消費者,但近幾年主打低價取向的特賣會,因品牌同質性、商品品項不齊全,不再是購物中心人潮導流的特效藥。《經濟學人》研究指出,消費者停留時間每增加 1%,銷售業績就多 1.3%,因此除了品牌外,購物中心創造什麼樣的內容活動,以延長消費者停留時間將成為競爭關鍵。
延長停留時間核心要素,在于為消費者到訪創造目的性,購物中心除了引進主題餐廳以外,開始在館內舉辦展覽及設置劇場。臺北信義區某一購物中心在改裝中,把原本特賣會場改裝成大坪數劇場,一年劇場數約達100-200場,此外在各館間假日有街頭藝人表演,特色文創攤位擺設,都是為了讓消費者駐足停留,未來創造停留經濟,將是購物中心及百貨公司的新挑戰。
觀察二》各購物中心開始嘗試操作自營品牌
位于臺灣百貨一級戰區,新加入戰局的微風信義百貨打出全館有四成獨家品牌,并讓自營品牌成為消費者討論話題,其中自營時尚複合品牌MADISON,首度推出首家童裝店Baby MADISON,吸引許多明星前來,成成時尚媽咪必逛的品牌店。
百貨公司自營好處,除了可加快話題商品引進速度,讓消費者與全球時尚圈同步之外,也可以透過自營品牌店選品品味及風格,強化該消費場域的獨特性格,像是微風信義主打奢華,因此在自營品牌店大膽引進許多高單價的國外設計師品牌,配合商品採購眼光獨到,在主打精品的信義商圈中有著鮮明的場館定位,也呼應臺灣大家對于微風百貨定位為「貴婦百貨」的品牌意象。
除了自營時尚品牌外,微風在自營餐飲上相較同業也有較深的著墨。目前臺灣各百貨餐飲業種比例約達三成,若單仰賴引進知名品牌,有可能面臨被迫抽成及品牌同質性高的困境,因此微風百貨透過深入餐飲品牌開發搶回招商主導權。像是旗下丸壽司,就是微風集團自創的中價位迴轉壽司名店,不但成為自營部門的獲利先鋒外,在館外也是具競爭力的迴轉壽司品牌。
觀察三》區域型百貨貼近消費者生活,要你平常就來逛街
購物中心或是百貨商場,常帶給消費者高價、難以親近的刻板印象,因此這兩年在部分區域型的百貨商場為了融入在地元素,及創造話題性、獨特性,引進歐洲部分購物中心在一樓販售鮮花與蔬果概念,放棄追求坪效最大化,將一樓化妝品與精品區縮小,融入更多多貼近日常生活的業態。
繼誠品信義店及勤美誠品綠園道在一樓引進鮮花、乾燥花品牌銷售后,金典綠園道商場與地方農產品合作社合作,在將館外一樓入口區打造成為「假日農夫市集」,消費者假日除了逛街之外,更可以在百貨商場採購產地直送的新鮮水果,以產地直送及新鮮為最大訴求,水果由農民提供、耗材由商場提供,創造話題性。
此外,新光三越南西店則推出黃昏天臺市集,彷效日本百貨的樓頂花園,以近百家個性攤商豐富消費者選擇,此外京站購物中心也陸續把年輕人喜歡的春季野餐、夏季海灘節等,搬進賣場來舉辦。除了定期性活動外,不定期的小坪數快閃店,也創造了新鮮、玩趣的購物氛圍,時尚配件、創意小物、甜點、伴手禮等各業種的快閃店,成為打破百貨高同質性、進新柜速度慢的解方,都成了百貨的新常客。
軟妹點評
上述提到的不論是打造劇場誘發停留經濟,提升館內集團自品牌比例,甚或引進創新品牌重新定義樓層業種,都是透過「跨界嘗試」及「讓利」的方式,帶給消費者更多驚喜。未來,在消費場域這個平臺中,需要少一點坪效思維,多一點創意及互動體驗,才能促使品牌與場館間激盪出更多創意火花,進而提升消費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