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進入2017年四季度,百貨店并未像此前有些預測的那樣走向衰敗,相反業績回暖的勢頭更加鞏固和強勁。
上半年,王府井、天虹、武商等以百貨為主的上市公司財報堪稱亮麗,銷售、毛利“雙增”;國慶長假,相當數量的百貨店都實現了2位數增長,筆者所在公司的7家百貨店增幅全部超過30%。
盡管伴隨銷售回暖的是業績分化——仍然有不少百貨店在低位徘徊,整體來看似乎也還沒有回復到“百貨寒冬”之前的高點,但基本可以斷定的是,痛苦不堪、跌跌不休的標簽已不再屬于百貨店。www.dfmn91.com/xgnza/
百貨店的業績為何會加速回暖?
原因可能不外乎兩點:外因是經濟環境改善向好,消費市場蒸蒸日上;內因是百貨店自身的轉型調整,創新紅利開始釋放。
后者正是本文談論的重點,筆者將其歸納為六大方面18個字。www.dfmn91.com/qlxjb/
一、重業態
王健林說“購物中心是吃出來的”,其實百貨店也同樣如此,它不僅是吃出來的,也是玩出來的、逛出來的。
零售業走到今天,百貨店與購物中心只有規模的差異,沒有本質的不同,如果說購物中心是大盒子,百貨店就是小盒子,大小雖有不同,拼裝各種功能業態卻幾無二致。
過去,業態對百貨店來說是“跨界”,但如今早已成為“標配”,餐飲、影院、KTV、兒童游樂、健身房、美容院、藝術培訓等許多業態早已走進形形色色的百貨店,近年來又增添了娃娃機、共享按摩椅、共享充電寶、自動售貨機等“新軍”。www.dfmn91.com/szzx/
豐富的業態已是百貨店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不分大店小店,上海K11購物中心僅有3萬多平米,卻是比許多購物中心還“購物中心”的存在,近來刷屏的上海靜安凱德·星茂項目,更是一個1.7萬平的高顏值、袖珍型購物中心。
過去,不少百貨店以購物中心的主力店形式呈現,但客流旺盛、銷售紅火的非常罕見,更多是店外人聲鼎沸,店內冷冷清清,原因無他,缺業態。所以萬達廣場大量關閉百貨店,將其中的部分品牌打散穿插到購物中心中,改變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www.dfmn91.com/mngr/
基本上,凡是業態做得好的百貨店,人氣就旺、生意就好,反之就門可羅雀、經營慘淡,幾無例外。原因很簡單,在動動指頭就能網購的時下,有多少人是沖著買東西而逛商場?
所以很多百貨店的高層將業態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有些公司甚至將業態作為判斷門店是轉型還是調整的標準:只有在業態上取得創新與突破的調整才能稱之為轉型,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正確的導向。www.dfmn91.com/nxby/
對很多百貨店來說,業態經營還是一大短板,相當多的只是簡單出租了事,有的甚至一考慮回報就裹足不前。事實上,做業態并不必然導致回報降低,有些業態一樣可以聯營甚至自營,在掌握數據的基礎上,采用合理的合作模式,一樣可以分享到業態的經營成果。這方面,很多百貨公司都需要“補課”。www.dfmn91.com/xcbjb/
二、調品類
傳統百貨店的傳統強勢品類有服裝、珠寶、化妝、箱包、鞋履等,但在電商的持續崛起中,受到的沖擊和挑戰也越來越嚴峻,急需拓展新的品類來增強“免疫力”。
不少百貨店都布局了超市、跨境購、零食店、數碼店、寵物店、藥店、書店等,引進了眼鏡、假發、絲巾、各種飾品、生活小百貨、無人機、機器人甚至是情趣用品,效果非常不錯,一些新品類已成為餐飲、娛樂之后的新“人氣洼地”。
新品類的注入意義重大,一是強化門店剛需高頻屬性,更有利于聚客引流;二是提升毛利率,“小品類、高毛利、大市場”所言不虛;三是提升了門店經營的豐富度、可逛性,強化了門店的體驗色彩。
最后一點尤其重要,在“因逛而購”、“沖動消費”的時下,一些新奇特的東西往往能吸引關注,形成新的亮點、熱點、逛點、賣點。
銀泰商業的“集貨”、萬達廣場的“優選”也為百貨店的品類擴充,提供了新的思路,二者實質是一種買手百貨,通過店中店的形式引入“最in、好玩、網紅、炫酷、有故事”的獨特存在,主打“品質高大上、價格小清新”、突出高性價比,據說業績都很不錯,值得關注。
筆者感覺,品類的拓展與創新對很多百貨店來說才剛剛起步,還大有潛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至于新品類的選擇,既可以從電商的各種排行榜中得到啟示,也可以學習借鑒一線城市知名大店的成功做法。
三、強內容
根據公開資料,今年上半年,服裝行業銷售毛利達29.33%,僅次于食品飲料、休閑服務、醫藥生物行業,排名第4,男女服裝穩中向好、童裝增速迅猛、運動服飾增長強勁,服裝市場整體回暖的趨勢明朗。
對以服裝為第一大經營品類的百貨店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但正如服裝品牌表現兩極分化一樣,百貨店的“馬太效應”也日益凸顯,問題的關鍵在于,較大規模地壓縮零售業務面積時,“減量不減產”是個新課題,要 “讓商品自身會說話”、“把商品本身變成最大的體驗來源”,做“減法”無疑比做“加法”的難度更大。
超市大賣場已經開始“緊湊版”、“精致版”試驗,其精選理念同樣適用于百貨店零售業務的重構。減什么、留什么當然要用數據說話,但也有幾條基本原則可供遵循:
其一,根據“二八定律”,淘汰掉那些面積大、產出低、同質化嚴重的品牌,絕大多數“買單”的品牌都應該是優先“槍斃”的對象;
其二,緊扣門店定位、市場熱點,做大做強主力品類、熱門品類,如化妝、兒童、運動、少淑潮牌等,而對優勢不突出的品類,應予弱化。強勢品類多以集合店、旗艦店、概念店等形式呈現,弱勢品類則只保留幾個主力品牌,或以奧萊店、折扣店等形式開柜;
其三,參照品牌的生命周期,砍掉已進入衰退期的品牌。不少品牌過去曾紅極一時,但現時已日漸式微,百貨店沒必要為其“養老送終”,及時“騰籠換鳥”,引進當紅品牌、熱銷品牌、人氣品牌才是明智之舉。
“好店是調出來的”,可能永遠是百貨店經營的一條重要原則,只有以需求為導向、用數據做決策、持續調整優化,零售業務的精選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四、優場景
場景化的實質是重建人與商業的鏈接,也是從以商品為中心到以顧客為中心的轉變,即通過對空間、景觀的打造,營造良好的視聽味觸嗅等綜合感觀效果,優化消費體驗,“賦能”營銷和服務。
百貨店的場景化,既是對消費者主權時代“買心情”、“買圈子”的任性消費的順應,也是走向差異化、特色化的途徑之一。百貨店以經營時尚、生活方式著稱,需要有文化、有故事、有情懷、有格調。
近幾年,重裝改造在百貨界蔚然成風,不少百貨店改動線、拓通道、建景觀、調布局,有的重建衛生間、改造客服中心、新建母嬰室、補妝間、打造DP點、開辟活動區、休息室,以全新面貌呈現,讓人耳目一新。
這些動作非常必要,但與一些知名購物中心在體驗環境的打造上不遺余力,特別是與購物中心重金打造主題空間、創意街區、大搞場景營銷相比,百貨店還有不小的差距。原因固然有物業條件的限制,也與觀念上的差距有關。
與上海K11購物中心的“藝術背景”、廣州動漫星城的“動漫主題”、靜安大悅城的“愛情地標”相比,百貨店鮮有特別突出的主題;與北京朝陽大悅城的主題空間“悅界”“拾間”、天津大悅城的創意街區“騎鵝公社”、長風大悅城的“凌空跑道”等相比,百貨店的場景化也似乎還沒有玩出IP化的境界。
當然也有百貨店的場景化做得不錯,有的在運動區建跑道、賽場,兒童區卡通、動漫造型扎堆,少淑區二次元元素充斥,家居區營造出客廳、臥室的溫馨場景、“家味”十足,餐飲區香氣撲鼻,各種美食DIY俱全……通過創意設計、精致裝修、氛圍營造,趣味性、互動感顯著增強,現場試用者有之、拍照發圈者有之,顯然,這樣的場景化是成功的。
簡單歸納,百貨店的場景設計應與門店定位相吻合,與主力客群的趣味相適應,與經營內容相協調,并配以相應的互動活動,近距離對話顧客,增強消費者參與感、獲得感,“讓商品自己說話”。
場景化大有作為、大有作用,百貨店應多向購物中心學習,向宜家、蘇寧易購、三只松鼠等專業店學習。
五、智能化
新零售語境下,盒馬鮮生、超級物種已火爆成旅游景點,無人便利店、無人貨架也受到追捧成為新“風口”,對比之下,處于時尚前沿的百貨店似乎落后了。
前面提到,筆者所在的公司7家百貨店十一長假實現30%以上的增長,除了此前大范圍、大力度的轉型調整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中的6家店于9月中下旬接入了飛凡平臺,后者的補貼營銷產生了一定拉力,尤其是在幾個縣域市場還屬“首入”,作用更明顯。
當前的新零售主要發生在超市領域,這可能與超市商品的剛需、高頻、標品屬性有關。而百貨店商品屬彈性需求,非標品居多,故而百貨店的新零售與超市領域的體系化相比,呈現出碎片化、孤島式特點,主要表現在營銷、宣傳的在線化、支付的移動化、部分場景如停車、候餐等場景的智能化,餐飲、娛樂等業態接入第三方平臺,超市、跨境購等經營接入到家服務等,以及采用了一些數據收集、分析技術等。
總之尚無一家百貨店像盒馬鮮生那樣干凈徹底地實現新零售重構,天虹、王府井等行業先進的全渠道發揮空間也主要集中于超市、便利店領域,百貨部分更多的是通過一些智能硬件增強體驗、吸引關注。阿里的more mal會不會成為百貨的“新零售第一店”?現在還不得而知。
雖然如此,百貨店的系列新零售動作的作用仍然無可替代,其主要意義有三:一是順應了消費變革,抓住新消費熱點,使百貨店生活在“今天”而不是停留在“昨日”;二是初步掌握數據,包括客流數據、經營數據、部分行為數據,對精準調整、精細運營大有裨益;三是為未來的整體重構、體系化進化奠定了基礎,有了這些動作,不至于在通向未來的“長跑”中早早掉隊。www.dfmn91.com/kfal/
百貨店要像盒馬鮮生一樣徹底走向全渠道經營,可能要改變當前以聯營為主導的經營模式,需自有品牌、買手百貨占到相當的比例——目前所謂的差異化、特色化只是局部的、小比例的,這涉及到供應鏈、盈利模式深度變革,顯然非一日之功,太過超前有可能成為“烈士”。
現階段,可能還是以量的積累為主,比如,進一步強化數據能力建設,引進更多的智能體驗設備;無人便利店大火,百貨店也可以引入;盒馬鮮生、小米之家等大熱,百貨店也可以尋求合作;淘品牌競相落地,百貨店也宜主動承接;與第三方平臺合作,推進在線營銷、會員服務,嘗試智能導購、人臉識別、自助支付等新技術、黑科技。此外,還可以超市、跨境購為突破口,穩步提高雙線經營比例。要立足于本地生活服務,借助科技的力量,整合顧客資源,為消費者精準畫像、適時捕捉和滿足消費需求,盡可能深入地滲透融入居民生活。
總之,全渠道智慧零售肯定也是百貨店的發展方向,顧客在哪里,百貨店的服務就延伸到哪里,在數據與技術的裝備升級中,百貨店不能掉隊,這可能既是發展方向,也是增長動力。www.dfmn91.com/yhtd/
六、抓管理
百貨店業績回暖既表現在銷售的增長上,更體現于毛利的增幅中,事實上,很多門店的毛利增長遠快于銷售的增長,這無疑得益于管理的提升:
其一,成本控制。
包括營銷費用、人力成本、管理費用等成本的嚴格控制。直接表現是,“價格戰”少了,活動營銷、文化營銷、情感營銷多了;用人少了,效能高了;費用控制更嚴格了。
其二,會員管理。
越來越多的百貨店開始重視流量經營,升級會員體系、會員服務,多措并舉推動從商品經營向客流經營轉型,收到一定成效。
其三,用好數據。www.dfmn91.com/xjjs/
數據意識及采集、分析、應用能力有所提升,在調整、營銷、營運等決策方面更注重用數據說話,調整的針對性、營銷的精準度、營運的精細化有所進步,減少了很多無效折騰。
在前幾年的危機考驗中,百貨店的管理開始走向專業化、精細化,其成果體現于毛利的較快增長上。但現階段的管理還沒有完全走出粗放式與經驗化,離匠心、極致還有較大距離,特別是數據的挖掘、運用才剛剛起步,管理升級還任重道遠。
當然,百貨店業績回暖的原因肯定不止這些,比如精準營銷、匠心營運的作用也至關重要,但打基礎的主要是以上內容,基礎打得越牢,營銷、營運發揮的空間就更大,引爆的效果也會越好。www.dfmn91.com/yy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