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到底是不是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個風口呢?1月9日,小程序正式上線,“微信小程序”的百度指數也坐上了過山車,達到驚人的27萬+,是前一天指數的45倍、同一條“微信公眾號”指數的7倍之多。
誰想到,高峰就是巔峰。1月9日開始的整整一周內,“微信小程序”的百度指數一直壓制著“微信公眾號”。但這樣的期待也僅僅就持續了這一周,那之后,“微信小程序”的百度指數不斷下滑,將近一年時間里再也沒有能超過“微信公眾號”。
在“微信指數”上,這樣的情形也并無不同。成都微信小程序開發找成都微三云。
3
推出近一年,微信小程序在生活、網絡中的應用的確是越來越常見。但和上線前內容創業者們的殷切希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0個多月過去了,幾乎沒有哪個“內容創業者”成功吃到傳說中的“小程序”紅利。
根據號稱是“首家小程序統計平臺”阿拉丁在8月份發布的“小程序報告”,目前生態中最成功的小程序,集中具有“生活化”“工具化”“零售”三個特性,并且普遍缺乏“娛樂性”。
而在11月初出臺的《9月微信小程序TOP100榜單》上,也可以看到,“內容”類型的小程序只占10席,即便加上“泛娛樂”類型,也只有19個,不足百強的五分之一。而且實際上,這個榜單把“摩拜”分類為“出行”,把“攜程”分類為“旅游”,實際上稀釋了“工具”類小程序的比重。但實際上,這類小程序的本質對于用戶來說,也無非是某種類型的“工具”。假設按照這個更寬的口徑來看,“小程序”榜單幾乎就成為了一份“工具”的榜單。
其實這還不是最令人心塞的地方,更要命的是,這些名列前茅的小程序,絕大多數都來自體量較大的大公司,而不是創業者。9月份沒有任何一個來自個人的小程序進入這個榜單的TOP100。
顯而易見,小程序這個東西,和“內容”的關系不大,和“創業”的關系更小,和“內容創業者”就更談不上什么關系了。
4
再小的“程序”,它也是個“程序”。
程序的本質,是技術,而技術在這個時代的紅利,說到底是一種“規模效應”。簡單點說,滴滴打車能讓1個人打到車,就能讓100個人、1萬個人、1億個人打到車;淘寶能讓1個人開店,就能讓100個人、1萬個人、1億個人開店。
而“內容”和“程序”不一樣,一篇文章能有10萬的閱讀量,一條視頻能有100萬的播放量,已經足夠讓創作者吃頓餃子了。而且,和(邏輯上)只需要一次編寫過程就能服務億萬人的“程序”不同,要延續內容創作上收獲的成功,只有持續不斷地重復此前的創作工作。
這決定了,“內容”和“程序”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生意。因此,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生長起來的為數眾多的內容創業者,幾乎沒有辦法順暢地切換到“小程序”創業的模式里去。
內容創業者可能通過雇傭開發者來幫助自己進入“小程序”賽道嗎?邏輯上說可以。
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在這個時代內容創作是“低端行業”,而技術、產品是“高端行業”。你作為一個自媒體大號,去挖角門戶網站破落戶的小編沒問題;挖BAT手里的程序員,你挖得動嗎?
所以這種想象中的倒掛的分工關系,是無法成為普遍現實的。
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現實:小程序更像是大公司們業務線的自然延伸,而不是小團隊逆襲的機會。
微信小程序9月份Top10榜單
大公司們多年來在產品、服務、研發上累積的人力資源、技術資源、運營經驗,只要分出一小部分就足以稱霸這個新戰場,而這些資源對于小團隊來說卻是遙不可及的。
另一個問題在于,這些具備足夠資源和能力的開發者們,會像微信希望的那樣把主要精力從各種APP市場、從手機客戶端上轉移出來,投入到“小程序”這片處女地上來嗎?
不會。他們沒有這樣的興趣。微信小程序對于“創業者”們或許是一片足夠有誘惑力的新大陸,但是對于業已獲得成功的開發者們來說,只能算得上是一片“殖民地”而已(他們也的確是這樣做的)。
說到底,尷尬之處在于:有愿望的,沒有足夠的能力;有能力的,沒有足夠的愿望。
5
微信公眾平臺推出10個月時,景象完全不同。
2013年,正是眾多創業者、前媒體人紛紛下海,進入微信生態淘金的關鍵一年。至今活躍在微信自媒體圈內的頭部大號,有很大的比例都創辦于微信公眾平臺上線(2012年8月)后的24個月內。而這些早期大號,也是后來在2015年~2016年(自媒體融資大年)期間拿到最多資本的創業項目。
來源:《只做微信公號的你,正在輸掉內容創業的下半場》
可以說,如今我們所見到的微信自媒體賽道的基本格局,都在2013年前后被基本塑造成型。
6、小程序上線之初向創業者們允諾的,是一陣比那年更大的風。人們希望它會塑造同樣,甚至更加巨大的東西,人們更希望它摧毀掉一些存在已久的巨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