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而全越來越被冷落,小而美卻在逆勢上升。
以零售行業為代表,許多大型超市紛紛沒落,但很多小型便利店卻在崛起。
在近期的中國便利店大會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給出一份數據,便利店業態銷售額上較上年增幅15.2%,遠高于超市業態的4.1%和百貨業態的-0.8%。
他還表達了對便利店發展前景的樂觀,認為便利店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這里的便利店,并不像社區角落的夫妻商店或小型超市那樣雜亂無章,而是擺架講究、便當美味、設計獨特。當下,這些便利店正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歡迎。
那么,便利店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開便利店真的賺錢么?
大型超市關門,便利店崛起
“關、關、關”,面對電商沖擊,商品同質化等因素,傳統零售行業真是越來越不好過了,連國外奢侈品牌也沒能逃過關店潮。
面包財經統計了54家零售業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發現:2016年一季度,54家零售企業中有41家營業額出現下降。
零售業凋零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根據聯商網的一份數據,超市賣場業態是更零售業中的重災區。
不過,北京日報卻在報道《大賣場老去便利店受寵商超轉型“小”里求生》展現了這樣一個細節, 北京麒麟社物美大賣場只開了三條收銀線,每條線都只有一兩個顧客在等待結賬。而位于同一棟建筑里的7-11便利店還不到一百平方米,收銀臺前排著一條十來個人的隊伍,每個人手里都拿著選購好的商品。
可見大賣場與小便利店之間的差距。
此外,份來自貝恩公司的報告顯示,在電商沖擊之下,傳統百貨和商超的銷售額明顯下滑,而便利店則逆勢增長,連續三年銷售表現優于百貨、超市等大型零售業態,且增幅位居零售業榜首。
或許,便利店是零售業中難能可貴的潛力股。
為什么便利店會有這樣的增長?
年輕人的喜愛是能解釋的原因之一。
“獨身、年輕、受過良好教育,新上海人。喜歡用好東西,租在市中心一間 90 年代的老式公房里,家里沒人做飯。”上海聯華羅森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這樣的人最容易走進便利店。
麥德龍中國總裁席龍分析認為,中高收入的年輕群體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快節奏的生活,他們愿意采購高品質的商品,并有頻繁的即時消費需求,便利店則滿足了他們這種需求。而且便利店可以在學校、居民區、商務區、商業區、**等場所周邊經營,服務對象更廣泛。
《日本新聞》就此曾報道, 日本連鎖便利店希望能利用中國年輕中產階層不斷壯大的優勢,擴大在中國的運營。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便利店本身的模式。
以日本為例。
1974年,日本第一家便利店(7-Eleven)自東京一間小小的家傳酒坊里開出。此后,傳統型便利店作為一種獨特的商業零售業態,在日本得到了飛速發展,其特點也被發揮到極至。
根據網站 nifty 在 2013 年的調查,日本人喜歡便利店有十大理由:
從早到晚都有營業
到處都有門店
可以借用洗手間使用
能夠支付公共事業費
食品種類豐富
一般想要的東西便利店都有
可以在 ATM 機取錢
可以使用一體機
能夠收發快遞
可以在便利店買各類門票
就拿食品來說,“便利店的價格、專門店的美味”是日本便利店食物服務的宗旨,除了標配的關東煮、冷熱飲等,便利店推出的特色食品已經越來越多,比如100 日元的現磨咖啡、甜甜圈、煎餃味的炸雞塊,他們似乎對消費者喜好有精準的把握。
東京一家全家便利店店長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表示,便利店的面包廣告詞很重要,人們偏向買帶有疊詞形容詞的產品,可能刺激食欲,如用もちもち(軟糯)等包裝廣告詞的面包賣得特別好。
可見日本便利店對細節的把控能力,日經中文網今年3月一個報道稱“便利店將成日本食品在海外推廣窗口”,或許恰是關注細節背后最好的回報。
時至今日, 24小時便利店已經成為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從牙刷、面膜到襯衫, 到支付水電煤、甚至是保險、稅金等各類非公共事業費,以及開設 ATM 機,收發快遞,到現在的送貨上門,甚至,全家和日本郵政集團合作推出跨境快遞業務。
日本便利店把“便利”幾乎做到了極致。
也正是因為這種便利,日本這些販售商品種類繁多的便利店已創造的價值已經超過斯里蘭卡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
如今,便利店已經遍及全日本,平均每百萬日本民眾擁有約 388 家便利店,但在中國,這個數字是要小很多。
日本便利店的今天預演中國零售的未來? 這個問題似乎拋出地很自然。
便利店在中國是什么樣的?
1992年,7-ELEVEn在深圳開出了5家門店,外資便利店在中國的生意正式起步。這以后的20年,一線城市居民逐漸養成了去便利店消費的習慣。
此外, 和所有零售行業一樣,便利店這門生意也脫不開“因地制宜”的四字法門。
在中國,受地理環境影響,外資便利店一般在長三角,廣州有美宜佳這個本土巨頭,但北京的便利店生意好像總是做不起來。
知乎上就有個問題,“北京的 24 小時便利店為什么比上海少很多?”最熱門的回答總結為“三個半”:即北京緯度高,天氣寒冷,只能做“半年”生意,每日只能做“半天”生意,馬路寬隔絕了**,只能做“半條路”的生意。比如,7-Eleven在進入北京的第四、五個年頭后,才實現盈利。
而上海則是另一番光景。目前,上海擁有超過 6,000 家便利店,這個數字大約是北京的三倍,為全國之最。上海本是座小漁村,蜿蜒的街道大多臨河修造。開在小路邊或者社區附近的便利店很受歡迎,假使把馬路修得和北京一樣又寬又好,當中放一道鐵柵欄,生意馬上就不好做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便利店最賺錢的,還是關東煮、包子、盒飯這些鮮食系列。
在英敏特面向 3,000 名 20 - 49 歲的互聯網用戶的調查中,94% 的受訪者過去六個月都曾在便利店購物,最主要的消費品類分布于食品與飲料。
冷柜里的包裝盒飯、飯團、三明治,熱騰騰的關東煮、包子、烤串和現做盒飯……這些自產食品是品牌便利店能做出差異化的地方。
——這也就是為什么,當談論如何抓住消費者的時候,便利店的經營者最先考慮的,總是如何抓住消費者的胃。
借著這項優勢,日本便利店餐飲服務還跨業態發展,開發炸雞和咖啡等產品,分割了星巴克、麥當勞這些餐飲連鎖企業主打經營的部分業務,也都取得很大的成功。
不過,中國本土便利店很多都是模仿起家,與外資便利店之間還有很大差距。
比如,北京街頭一些山寨 7-Eleven 的“彩條便利店”就顯得十分落后。這些本土便利店品牌大都使用同一家供應商,提供毫無差異的產品。一些規模更小的便利店,干脆只提供保質期 15 - 30 天的盒飯。
除自產食品的差距以外,種類服務等有所不同。
日本便利店的服務種類在90年代末期已達百余種。21世紀,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與網絡相關的各類服務被不斷開發、創新出來,如電商業務的開展、電子錢包及手機支付的推出、網絡優惠券服務等。但中國本土便利店或是社區超市里,更多的是大眾化的商品,服務依舊十分單一。
不過相比外資,本土便利店也有一些優點。比如,可以很好地把握當地人的消費喜好,迅速開拓客戶等。像蘇果會針對南京人的口味做出調整,供應南京人愛吃的三丁包、梅干菜包等產品。此外,從大賣場延伸到便利店,近20年的時間里蘇果在南京已經有一定的品牌效應。
那本土便利店品牌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第一財經日報》曾調研總結,要做好社區商業便利店得細化研究,需要對選址布局、居民消費習慣、自有品牌、價格體系、社區服務甚至是氣候因素做詳盡的調研與策略。
開便利店真的賺錢么?
中國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在2016中國便利店大會給出一份行業平均數據,便利店業態銷售額上較上年增幅15.2%,遠高于超市業態的4.1%和百貨業態的-0.8%。
但另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中國便利店普遍的單店銷售并不高。盡管如此,裴亮還是表達出對便利店發展前景的樂觀,“我國目前的實體零售市場,便利店和超市的占比大體是8%:92%,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但仍有媒體發文,稱要給當下“高燒”中的便利店投資潑潑冷水。比如,《第三只眼看零售》梳理了五個關于便利店的“真相”,便利店事實上也在增速放緩、便利店開店成本上漲甚至高于銷售增長、真正賺錢的便利店不超過一半、開便利店其實很“燒錢”,以及經營便利店要比你想象中難。
當然,開便利店的前景是有的,賺錢與否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尚益企業管理咨詢的胡春才看來,在更成熟的零售市場,便利店的成功最本質的,還是依靠強大的商品開發能力,就像日本7-ELEVEN的自有品牌商品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