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運營、騰訊的產品、百度的技術這是大家早已熟知的對BAT的屬性定位,那到底什么是互聯網運營?阿里為什么是運營屬性?所有互聯網產品都需要內容運營、用戶運營、活動運營、產品運營、新媒體運營嗎?怎么來區分運營重點?……共享經濟、內容創業、新零售、區塊鏈、物聯網又如何運營?我做的工作到底是產品運營還是業務運營?這有什么區別?
帶著這些問題,我嘗試用一種不一樣的視角來重新梳理互聯網運營,希望能為大家思維帶來一些啟發。將分別從產品是什么和產品運營怎么做2部分來對運營工作進行定義,借用產品大神張小龍的名言作為開篇,我說的都是錯的!
運營定義
我們首先來看運營的百科定義:運營是對運營過程的計劃、組織、實施和控制,是與產品生產和服務創造密切相關的各項管理工作的總稱。
互聯網運營是圍繞業務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互聯網業務包含產品和服務。如果把互聯網服務也統稱為產品的話,那么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定義,產品決定我們做什么,運營決定我們怎么做。
產品是什么
產品做什么?做運營需要了解產品規則嗎?
舉個例子,打游戲,不但需要熟悉自己創建的角色玩法,同樣需要了解隊友創建的角色玩法才可以打好配合贏得回合數;跑接力賽,交棒時要助跑隊友一段距離,才有可能贏得比賽。所以做運營必須要了解產品的游戲規則,這是一個好運營的基礎能力。
我們先了解產品的核心工作再進入我們的運營主題,產品主要包含3方面,解決什么問題、提供什么價值、營造什么壁壘?
1、 解決什么問題?
一種產品和服務的誕生主要基于對于人們需求的滿足,所以產品的核心是需求,而需求是一種心理范疇,是人們在現實和理想的差距中產生出來的缺乏感,而成功的產品就是基于這種缺乏感而做出來的填充物,滿足人們對理想的追求。所以無論是工具、平臺還是社交產品一定是從解決了人們的一個問題入手,解決的問題越大,產品價值就越大,產品成功率也就越大;我們現在很多耳熟能詳自謙是產品經理的大咖們都是在這個階段創造出最大價值的典型,關于產品驅動階段我們接下來在運營人如何區分產品的階段再展開詳談。
2、 提供什么價值?
首先糾正大家一個對于產品流程的常規認知,就是關于產品設計的先后順序,產品需求有顯性需求和隱性需求,所以好產品其實都是上帝視角下的創造,比如iPhone發布之前產品原型只存在喬大師的腦子里,不是大家所經常看到的理論,先做一系列BRD、MRD的調研數據羅列需求池,根據判斷需求池內需求真偽設計PRD;正確的產品流程是先根據產品經理一個想法設計早期原型,然后拿產品原型去調研市場,得到正確反饋后再投入開發和迭代,這套方法有一個理論叫精益創業,有同名書籍,大家有興趣可以買來看看。這里最知名的一句話是,在福特沒有制造汽車之前,人們的需求是一輛跑得更快的馬車。所以,在關于產品價值的衡量上,除了解決什么問題外還要考慮能提供什么附加值,附加值越多產品越有價值。舉個例子,顏值就是附加值的一種,大家選擇產品,不但選擇產品的功用,產品的顏值也是一個重要衡量指標,所以,在同類功用的產品里面,價值的核心就是附加值。
3、 營造什么壁壘?
如果讓產品保持生命力,就需要能夠持續的解決問題和提供價值,必須一開始就考慮建設壁壘,此處單指產品壁壘,當然技術是一種壁壘,運營也可以做出壁壘,但產品的壁壘更多是能夠做到對價值的積累,沒有壁壘積累的產品就像推石頭上山,越往上越難走越累。我有幾個朋友一起創業做營銷軟件,產品解決的問題和提供的價值都比較明確,所以一開始也很容易就切開了市場,但越做越發現難以突破和增長,越做競爭越大市場越小,至今依然在艱難的做轉型,所以,我個人對于工具型產品不太看好,比如移動互聯網早期的幾個引爆朋友圈的那些照片美化APP,早期容易切開市場,但生命周期極短,即使能夠維持增長也需要極大的精力及能力,所以美圖秀秀能做到現在,我覺得是個奇跡,但他們一定非常痛苦,整天需要預防其他應用對他們的顛覆。再舉個例子,如果讓你更換牙膏品牌和手機號,讓你選,你更換哪個對于你沒有難度,所以,有壁壘的產品生命力才強,是屬于推石頭下山,越做越容易。
產品運營怎么做
互聯網規模經濟的721原則下,即一個品類基本只能容納一個到兩個品牌存活。而當下各大行業領域已經非常成熟無法分化,所以當下的商業競爭,不是如何尋找藍海,而是如何在紅海中勝出將成為常規競爭模式。
根據目前產品的類型、階段、屬性,我把產品分了2種類型、3種屬性、3個階段,根據以上類型、屬性、階段選擇5種運營方式,分別有不同的運營著力點。
兩種類型
1、 產品即業務:比較典型的是像騰訊的產品,如游戲、工具、IM微信,因為供應鏈很短,產品即是業務,可以直接通過互聯網跟用戶交互,我們常見的內容、用戶、活動、新媒體等運營方式都是圍繞此類型產品展開。
2、 供應鏈服務:不僅僅只有用戶端的一個應用,像零售電商,這種不僅包含上面用戶端部分的運營還包括原材料采購、生產、物流等在每個環節都需要控制效率、成本及質量,需要經營一個很重的供應鏈。
三種屬性
1、 單對單屬性:如某些SaaS產品、搜索產品,工具產品,特性為,你使用產品時只和產品進行交互,不會和其他人產生交互,比如搜索,你搜索某個信息,然后搜索引擎給出信息結論,就算一次完整交互。
2、 單對多關系:如社交產品、垂直電商產品、產品的交互是基于用戶之間的連接關系,如微信,我們使用微信是因為朋友的連接關系。早期的京東,我們購買決策要依賴其他用戶的評價。
3、 多對多關系:平臺類產品,如淘寶、天貓、滴滴打車等,主要屬性是平衡雙方的關系,如天貓要平衡買家和賣家的關系,滴滴打車要平衡司機和乘客的關系,所以,這類產品的關系運營屬性很強,阿里的運營也因此得名。
三個階段
1、 技術驅動階段:一般是行業的早期起步階段,真正第一個吃螃蟹的群體,優點是技術類產品自帶公關屬性及壁壘,并且短期內統治供需關系,有極強的盈利能力,缺點是研發成本較高,研發失敗率較高,技術不成熟得不到用戶認可。成功案例有互聯網早期的谷歌百度搜索類產品脫穎而出;新能源車的特斯拉脫穎而出;此階段產品以公關廣告宣傳為主要運營方式,目前AR/VR、物聯網、AI等新興領域還處于技術驅動階段。
2、 產品驅動階段:行業的分化成長階段,不同于技術驅動階段,比如早期互聯網行業是技術驅動階段,而到了互聯網行業分化出B2B、B2C、SNS等細分品類階段的時候,這個階段技術已經沒有壁壘,就進入了產品驅動階段,但這個時期依然是有大量空白的早期領域,行業分化,用戶需求分化,產品跟隨需求分化成不同的新品類,這個階段產品對用戶需求的針對性設計是重心,目前領域內已經占據絕對份額的互聯網產品就誕生這個階段,運營模式是藍海戰略以及差異化競爭。
3、 運營驅動階段:行業的成熟階段,很像當下的互聯網領域,在當下這個階段產品同質已經非常嚴重,無論做什么領域產品都會有一大批企業在競爭,藍海戰略和差異化空間已經不復存在。這個階段品類分化已經結束,進入了白熱競爭階段,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千團大戰、燒錢模式等,今天你上線一個產品功能,明天競爭對手就有同樣的產品功能。在同樣的產品、同樣的市場、同樣的定位、競爭同一批用戶的情況下,你如何能做到比別人好,你的企業如何存活,這就是你的產品運營能力,這個階段是對運營能力的考驗。
五種運營
內容運營、用戶運營、活動運營、新媒體運營、商務運營,這五種運營的方法已經有很多資料可查,大家百度就好,根據自己產品的類型、屬性和階段選擇正確的運營方式和側重點。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啟發大家的思維,選擇適合自己的運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