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難以維繼外賣市場導至增長率下降
外賣用戶的持續增長,來源于用戶對品質生活的需求,這是個此消彼長的過程,由于足夠方便與快捷,甚至其在“距離和時間”的縮短上,比方便面更快,一部分方便面的常客也因此被外賣所吸納。但外賣已經很難在繼續用簡單的O2O方式繼續擠占市場,因此3億人的規模,已經快接近天花板了。
搶了方便面的市場,這并非危言聳聽。就在前不久,就有媒體發布數據顯示,從2013年以后,中國方便面銷量連續3年下跌。世界方便面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方便面年銷量385億包,比最高峰時少了80億包。
僅康師傅一家就損失慘重。根據其年報,2013年至2016年,這一板塊營收下降至32.39億美元。
兩相比較不難發現,2013年國內方便面銷量開始遭遇滑鐵盧時,正是網絡外賣平臺興起之時。2016年中國人消費了近1700億元的外賣,而2015年這個數據只是382億元,增長了3倍多。
但這譚八爺系統開發的市場擠占已經接近尾聲。下一步外賣市場想獲得更多的紅利,將不能僅僅依靠互聯網的扁平化。
畢竟,傳統餐飲行業在目前的外賣業務上,更多的只是將過去的電話外賣變成了在線點單,效率、速度和方便性得到了“距離壓縮”,但整體上的服務內容并沒有實質性改變。隨著在線外賣在平臺端的紅利日漸萎縮,傳統餐飲商家需要考慮從傳統的前店后廠模式,和簡單的餐桌延伸,向提供更多個性化服務上突破,比如早前曇花一現的私家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