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日本羅森和7-11等便利店企業前后腳,是在1975年開出1號店的。它的基本理念是一站式滿足顧客基本生活需求。
日本便利店市場份額近些年在逐步擴大,大約2012年,便利店市場份額占零售業總體的6.5%,2016年擴大到8.1%,據推算,到2021年這個比例將達到10%。
不論這個推測是否準確,這個分析應該是與日本人口結構老齡化、社區縮小、購物半徑縮小、中食及副食消費增加有關,而這一部分恰恰是網絡銷售沖擊較小的部分。
到2018年3月,7-11店鋪數為20286個,全家為14954個(加上收購的SK便利店,約為18000個),羅森為14083個。羅森便利店有三個品牌,一個是羅森(ローソン),一個是自然羅森(ナチュラルローソン),強調健康自然風格;一個是羅森100(ローソンストア100),強調低價實惠,作為外界旁觀,一般是合并分析的。從規模看,羅森是三大便利店集團的老三,在這個發展趨勢中,它有啥規劃設想、目前的業績如何、遇到了哪些壓力?
羅森的規劃與設想
羅森在2016年提出了“千日全員行動”計劃,2017年發布中期規劃發展報告,對內部的經營狀態做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并對這個“千日全員行動”計劃做出了較為明確從描述,提出了一些規劃設想。
從圖示可以看出,2017年、2018年銷售額是下滑的,2019年以后要力爭有所突破。從銷售業績目標看,單店鋪日均銷售要達到60萬日元,與目前7-11的單店鋪日均65.3萬日元還有一定差距;2019年新開店要達到800個,到2021年店鋪數要達到18000個,與目前全家集團的店鋪數量相當;營業利潤要達到1000億日元以上。
簡單看數據的話,這個目標與其它兩個集團比較而言,不算是很夸張,甚至應該說是比較中規中矩。如果考慮到日本便利店市場飽和程度,加上小型食品超市、藥妝店等對食品經營的蠶食,以及網絡店鋪逐步成熟的生鮮食品經營渠道的沖擊,在推行這個計劃過程中,會遇到一定的難度,甚至,有業內專家結合近兩年羅森的業績表現分析,認為這個計劃很難實現。
在規劃執行中,強調了“千日全員行動”計劃,具體設想內容見圖示。它的一個主要目標市場定向于“夕夜間”,也就是傍晚到夜間的食品消費,由此切入、打造羅森特色的下一代便利店模式。主要手段是三個方面:強化商品開發能力和商品組合能力;強化賣場陳列展示能力和接待服務銷售能力;強化新開店的業績表現力和管理能力;同時要強化對于新加盟的業主的支持。達到提升店鋪效率和綜合經營能力的目標。
羅森的經營業績
從2012年到2017年,羅森的總體銷售額和營業利潤率趨勢對比,銷售額基本穩定,并且有所增長,營業利潤率穩中有降。
從各個品類的占比演變看,快餐類的占比并不是很突出,日配食品的銷售份額和品類占比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較為突出,反而是香煙的比例在逐年增加。
在此加一句,應該感謝羅森把這么詳細的品類銷售數據以及占比變化圖表放出了,其它便利店并沒有這樣慷慨。
香煙是便利店一個特別的傳統品類,近些年來,受健康生活理念影響,在日本香煙消費額總體在萎縮,消費人群總數在減少,抽煙人群集中度向年輕化演變。
便利店銷售香煙品類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和羅森的強調健康自然生活方式的理念對比起來看,似乎有點滑稽。
其它便利店業務收益主體是中食等生鮮食品類,羅森則是外來加工食品占比最大,其次就是香煙,香煙經營有相當的代表性,比如購買者年齡、連帶消費加工食品等。難怪把香煙作為一個大類拿出來分析。
另外,從羅森發布的2016年開始的“1000天全員行動”計劃顯示,在2017年是要強化店鋪商品組合能力,增加奶制品、生鮮冷凍食品等新商品,店面商品數從3000種增加到3500種,更全面地滿足生活需求,特別是作為便利店的臉面產品(也是羅森的痛點),要進一步強化快餐盒飯(弁當)和飯團(おにぎり)的研發、更新,也就是要在落后于7-11的兩大臉面產品方面,力爭有新的突破。不過,從業績表現看并不明顯。
從2016年到2017年,羅森的總體業績看上去是不錯的。銷售額增長8.2%,營業利潤增長1.7%,純利潤增長16%。見下表所示。
仔細分析的話,要看單店日產業績演變。
大家最關注的店鋪日均銷售額指標方面,2016年羅森全店日均銷售是54萬日元,2017年下降到53.6萬日元,距離7-11的日均65.3萬日元標桿,差距在拉大。當然,單純比較店鋪日均銷售額的話,全家也不樂觀,2017年全家便利店的客流增長10%,店鋪日均銷售額是52萬日元。在客流下降、主力客流老年化、青年客流分散的背景下,便利店的日均業績如何提升,成為每一個便利店老板和投資加盟者的頭疼大事。
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也就是2017年度業績,羅森的表現不佳,出現業績下降和競合對手逼迫雙重壓力。
2018年4月上旬,羅森股價在7000~7400日元波動,4月12日發表2018年2月決算報告以后,股價下降350日元,掉到6740日元。股市反應這么快,主要是因為經營收益下降明顯。
決算報告顯示,銷售額6573億日元,同比持平微增,但是營業利潤下降10.8%,為658億日元,當期純利潤下降26.3%,為268億日元,與計劃相比差距較大。作為便利店一個穩定收益充值業務,計劃是150億日元,實際完成100億日元,本業便利店銷售也沒有達到預期目標。
從客流量趨勢看,到2018年4月份,羅森的總體客流量連續26個月下滑,在新開店因素之下,客流量如此下滑令人不快,支撐業績的主要生鮮食品品類經營形勢也不樂觀。
日本羅森便利店社長竹増貞信在6月初到上海的時候說,中國便利店市場空間非常大,僅上海周邊就大約可以有10萬個店,羅森未來可以發展2萬個店。
竹増貞信是到上海參加羅森第1000個店開業儀式,對日本媒體說這番話的。羅森5年前在中國有400家店,到今年6月已經突破1600個店。2020年在中國本土計劃達到3000個店。
作為日系便利店,羅森是1996年初入上海開店,2000年以后,經營逐漸激化,內部員工外流較多,品牌形象低下,與此同時,后來的7—11和全家發展順利。2011年,羅森從當地企業拿回經營權,組織培訓,強化當地經營隊伍,在商品面上,關注面包、甜點等看板廣告商品,重新打造企業品牌形象,效果漸起。2014年開始,又和當地零售企業合作開設加盟店,擴大網絡。
不過,羅森在中國今后的發展還有一些不安的因素。
一是,加速開店帶來的配套體系建設。目前中國便利店當中,日系三大品牌各占3%左右,合計約占10%。羅森在上海周邊的物流配套還可以,其他地方比較欠缺,能不能及時跟上店鋪經營需求,還不好說,因為中國地域大、地區文化差別和政策差別很大。
二是,短時間內增加多種開店方式,從開店數量和創新嘗試是好事,但是與當地企業、物業主打交道過程中,能不能有效控制團隊經理的規范運營行為,避免出現規范以外的行為風險,還值得注意。這方面,羅森還缺乏經驗和控制力。
三是,羅森1996年進入中國以來一直虧損,怎么扭轉這個局面,股東大會上有不同意見。據介紹,2017年羅森在大連已經扭虧、2018年在上海實現贏利,但在中國整體贏利還要等到2019年以后,目前看不出眉目。正因為如此,2018年5月22日在東京召開的股東大會上,除了指責社長以外,還對此有強烈的質疑聲:20多年在中國完全沒有掙到錢,是不是考慮撤退了吧。從股東角度可以理解為,他們不僅要戰略,更要結果、要利益。
羅森社長兼首席運營官(COO)竹増貞信
內外部兩相因素對比,羅森的股東有意見了。2018年5月22日,羅森在東京召開定期股東大會,有股東直接質問竹増貞信社長,全家股價上升明顯,和2月份相比較,全家與羅森股價差距拉大到1.5倍,我們的手段不見效果,你是不是應該考慮辭職啊。
需要補充一點全家股價上漲的背景:
近年來,日本實力強大的商社在先后掌控便利店,羅森背后是三菱商事,全家背后是伊藤忠商事。2016年9月,伊藤忠商事對全家的持股比例是33.4%,2018年2月達到41.5%,4月19日伊藤忠商事宣布實施TOB,8月出資比例達到50.1%、全家成為伊藤忠商事子公司。伊藤忠商事設定的TOB價格是1萬1000日元,5月22日全家股價達到1萬2440日元的峰值。他們也要構筑AI及IoT模式的下一代便利店。
盡管在中期報告中已經說明2017年和2018年由于投資加大,業績會下降的情況,但是,市場競爭壓力無情,一時間,日本相關媒體紛紛報道羅森的業績和股市人氣下滑。
羅森的產品創新壓力
從上述引出的資料綜合研判分析,歸根結底,羅森的問題在于產品創新力不足。這是羅森多年來自己也認識到的問題。幾年前,羅森的負責人就說過,飯團的品質、口感和7-11同學始終有差距。和7-11相比,面包、飯團等經典產品的研發速度、更新節奏跟不上;和行業顧客滿意度最高的北海道的SECOMA便利店的現場加工相比,羅森在北海道利用電磁爐、微波爐加工食品,鮮度和價格沒有優勢,書本雜志等非食品類銷售持續低迷,沒有7-11提出的街區書屋等導流概念,由此出現生鮮食品銷售業績占比不高、香煙占比較高,總體客流下降就不奇怪了。
羅森在中期計劃中,力圖強化商品力、店鋪賣場力,從店鋪增設產品方向看,羅森店鋪有簡單店鋪廚房、OTC醫藥品、宅配服務、網訂店取等,屬于最基本的服務方式。在產品開發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比如,中午的餐食,增設女士愛吃的特制沙拉、湯食,晚餐增加食品種類、提高副食品質和口感,同時提供第二天早餐的加工雞蛋、牛奶等。
2011年,羅森推出自有品牌咖啡馬奇咖啡(MACHIcafe),從時間上說起來,這要比2013年推廣咖啡的7-11便利店要早一些。從2012年開始,羅森的咖啡銷售服務采取“手遞手”會話方式,將咖啡杯子手遞手交到顧客手上,增加客人的情感溫度。2017年銷售4億杯,看上去不錯,但是產品本身變化不大。
比較看看7-11的做法。2013年7-11經過長時間摸索,自營咖啡上市,到2017年底,總銷售數39億杯,每年銷售超過10億杯,成為香煙之后銷售最好的品類。在羅森、全家都經營咖啡的情況下,7-11主動求變:一是增加10%咖啡豆量;二是煎焙種類從2種增加為3種;三是在總時間不變情況下,改變加工時間結構,增加蒸煮時間,味道更濃郁。主動求變是產品創新力的表現,比較而言,羅森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
有一個比較好的案例,2017年羅森與高級巧克力品牌GODIVA合作,推出一款新的蛋糕產品,是2009年9月以來推出的104種蛋糕中最貴的一款,單價是395日元。6月6日開始銷售,預定銷售期限是3周,第一天賣出20萬份,市場反映很好,因為客單價較高,羅森的收益也相當可觀。
專制高級巧克力的GODIVA品牌產品在7-11也有銷售,但是和便利店直接合作這是第一次,原因是羅森的母公司三菱商事在其中發揮了橋梁調節作用,2016年底,兩家公司談到創新產品渠道話題,三菱商事高管乘機把羅森拉進來洽談。原定3月份發售,經過十多次調整修改產品才定型,其中原料一再推敲,最后巧克力原料是從歐洲空運到日本的。產品上市推遲到6月初,反映了羅森產品創新的難度。
在強化店鋪賣場力方面,羅森主要是引進新的技術,替代人工,增加運營管理效率。2015年導入了半自動訂貨系統,為300多個項目提高了運營管理水平。
在引入云系統開發應用項目中,計劃把店鋪訂貨數據、商品銷售數據、庫存數據統一整合到云系統,并在2018年2月推出新系統,到2018年5月,并沒有得出明確進展結果。
羅森是日本較早提出無人化自助結算的,目前在一部分店鋪試行,主要是晚上12點到凌晨4點,由原來兩個員工減少為一個員工,不過還沒有完全普及,與中國便利店的自助結算比較,已經落后很多。
羅森一貫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出料理替代服務方案、自我醫療服務系統兩個新概念。努力開發商品,把“好吃、健康”帶給社區消費者;要跟蹤服務消費者,提供簡單的醫療咨詢服務及護理,在店鋪之外向社區家庭延伸服務半徑,創造服務營銷機會。這些理念是合理的,但是要在實施過程中有序落地見效,在2018年決算會上,羅森并沒有對此給出合理答案。
2018年4月11日,羅森便利店的竹増貞信社長在媒體見面會上說,目前羅森看重店鋪數量,更看重質量(數より質),經營方針似乎在轉換,但是2019年開店數量計劃比7-11還多。全家便利店社長澤田對此感慨說,羅森同學的開店速度很驚人啊,話語中似乎意猶未盡。
2016年,全家與SK便利店整合以后,全家店鋪數量居第二位,商品開發、物流成本壓縮都有一定效果。在趨于飽和的市場環境下,羅森既要規模、還要質量,課題很多。維護住20%店鋪數量的份額,抓緊創新產品、提高店鋪日銷售額,應該是最大課題。
編后語:數據顯示,便利店已成為實體零售企業中增長最快的業態,中國市場也成為全球企業的必爭之地,潛力無限。但是,在高增長下面臨著來自店效和成本的雙重壓力。中國便利店行業呈現出哪些新的趨勢?未來如何突破?對此,《聯商網》特別策劃“剖析中國便利店”,通過專家分析,高管采訪,解讀典型企業的案例,一起來探討便利店的那些事。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潘玉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 該帖于 2018/7/4 15:5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