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甜甜圈,叫著有點膩膩的,在此叫甜圈。本文主要說的是7-11與密斯特(Mister-Donut)(美仕唐納滋、美仕多)圍繞甜圈的市場競爭。
戰火是這樣挑起的
2016年春季,日本多家甜圈品牌店關閉,成為一時話題。主要沖擊是來自7-11的新品甜圈的上市,導致經營甜圈新店老鋪難以應對。美式甜圈品牌Krispy kreme 在2015年11月日本全國有64個店,半年以后剩下47個店。
1971年開出一號店的日本甜圈界大王密斯特(mister)的情況更糟糕。從上圖看,2012年2月全國店鋪數是1273個,2016年3月為1271個,2017年3月為1160個。銷售額顯示,2012年為1147億日元、2013年為1111億日元、2014年為1030億日元、2015年為1020億日元、2016年為915億日元,可以說銷售額一路下降。2017年第一季度業績,銷售下降1.0%、營業利潤下降61.6%,主營甜圈的食品
企業銷售額下降4.3%,營業利潤赤字4億日元,相比前年同期赤字6700萬日元。到2018年3月,剩下1086個店,年度銷售額為779億日元,下降4.7%,與5年前相比,減少29.9%,危機在持續加深。
從附圖清晰可以看出,單店平均業績也是快速下降,從表面現象看,多半與7-11插手做甜圈有關。日本國內的確有媒體看熱鬧不嫌事大,說這是7-11挑起來的甜圈戰爭。筆者看完覺得好笑,有點像國內某種業態出現問題,于是有自稱明白人說,這是某某鮮生挑起的那啥啥差不多。
應該怎么分析這個事
第一、在甜圈所屬的外食產業中,新興的快速發展,原有的如果不跨越式更新創新,被沖擊、被擠壓是自然的,本質上怨自己不進步,怎么能怨別人。
1997年,日本外食產業規模是29萬億日元,現在看是當時到達頂峰時期。隨著7-11為代表的便利店快速發展,拿起來就能吃的中食產業興起,外食產業首當其中被沖擊,甜圈,作為典型外食制品,沒啥大的改觀,從顧客利用角度本身存在的缺陷被抓住,市場被替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第二、7-11插手做甜圈,源自咖啡。繼2013年推出咖啡以后,他們分析,顧客購買香煙連帶三明治比較多,那么,購買咖啡連帶購買甜圈的比率應該很高。經過一番折騰創新,2014年10月底在關西推出甜圈,在收款臺上陳列促銷,單價100日元。實驗表明,先期導入的店,每天銷售2000多個,連帶咖啡銷售增加20多杯,2015年8月前普及到各店,2016年銷售目標是6億個。
從內部機制看,這是7-11從咖啡核心產品引申開發的產品,是咖啡以后的又一個核心產品,體現出這個企業杰出的原創力——不斷突破創新的精神。
從媒體眼光看,這就直接挑起了甜圈戰爭(ドーナツ戦爭)。
7-11的甜圈火力在哪兒
火力,就是攻擊力。大家知道,7-11的自營商品是委托制造為主,甜圈制造也是一樣,在全國委托24個面包加工廠生產,日配兩次,盡量3小時配送到店,確保口感和味道的鮮度。
據說,他們曾經研究,是現場加工,還是外加工直配?最后決定與傳統老鋪不同,不在現場加工,用透明塑料包裝,直接配送上架銷售,降低現場成本,提高店員服務效率。同時,解決了現場加工的甜圈沾手、不便于攜帶的問題,塑料袋包裝以后便于上班族攜帶。另外,便利店加設咖啡座位以后,更是連帶增加甜圈的銷售。再加上價格便宜,數萬家店鋪分布廣泛,對于只有1000多家門店的傳統老鋪,形成了超級攻擊力。
要是尋找這個產品的攻擊力、競爭力,基本就這幾方面吧。
隨著7-11甜圈的展開銷售,甜圈老鋪密斯特在2015年4月到2016年3月期間,銷售額同比下降10.3%,相當于1個店鋪全年銷售下降500萬日元。由于其他兩個便利店大戶,羅森和全家也快速加入甜圈經營,因此,用國人熟悉的語言描述的話,甜圈老鋪密斯特上千家店鋪很快就陷入4萬多家便利店的汪洋大海包圍中,說是戰爭,一開始就決定甜圈傳統經營者的敗局。
密斯特的反擊手段
2015年4月,密斯特改裝大阪的永旺茨木店內的專門店,力圖創建新的形式,對抗便利店的沖擊,但是沒有提出整體化的方案、措施。
講究的“吃貨”都知道,品味甜圈最好是現場加工、現場品嘗,口感迷人。密斯特一直以為現場體驗是最有效武器,依靠現場商品組合、現場加工、鐵粉活動,增加店面賣場人氣溫度。他們也確實搜集到顧客意見,說便利店的甜圈味道不如現場加工的好吃,不過,架不住人家規模太大,便利的需求壓倒了現場品嘗體驗的需求。對于這個致命的差異點,從旁觀者看,密斯特始終沒有深入研究明白,沒有拿出針對性解決方法。
看營銷事實:2016年8月1日,引進甜圈限時自助餐,在規定的一小時以內,初中學生以上的大人1200日元、小學生以下700日元,一般甜圈單價130日元、貴一點的是200日元。飲料是200到300日元。此外還頻繁舉辦折扣活動,基本上是108日元一個,這樣組織了一段時間目標群體主題促銷,還是不能阻止業績下滑的趨勢。
2017年3月,提出三項變革措施:
第一、改變輕易折扣方式,修復品牌價值。他們認為這是戰略前提。以前每月末搞100日元促銷周,對于通常來店顧客不公平,因此,取消折扣周。其實這是發現折扣促銷不見效,停止不做了,只是換一個說法。
第二、設計可以帶回家的產品專門店(Mister Donut to go),銷售以禮盒包裝為主,給家人小禮物、給媽媽的朋友的茶點,營銷設計挺有人情味兒。計劃5年開出200個店、開店選址也要多元化,避免過去單純依賴交通線站點的習慣。這是一個比較全面的整改方案,不過還沒有見到好消息。
第三、順應顧客群體變化,重新組織店鋪功能布局。其實這一點,被業內認為是密斯特長期落后、不思進取的根本原因。這次改造的理由在于:
1、改變全部門店都在現場加工、銷售的原有思路,經營習慣太僵化,不匹配新的市場競品差異化價值賣點,也不適應顧客新的需求。
2、由于現有店鋪甜圈銷售額下降,開工不足、加工設備過剩,沒有及時改變經營方式,浪費經營資源,不得不調整經營策略,這是一條被動的措施。
3、少子高齡化繼續深化,需要新的舒適便捷的店鋪環境,及時變更菜單口味,加快開發新產品組合,這一點也是發現遲緩、沒有及時跟進的結果。
密斯特計劃到2020年分步驟改造店鋪經營功能。將500個店改造成沒有現場加工的店、增加咖啡座,專門設計佐餐菜單,開發餐飲配套銷售。消減甜圈專業員工培訓成本,引進新的餐飲產品,聚集新的客流。
部分店鋪拿出來做混合形式的經營,既有現場加工,也有包裝好的外賣品。以降低產品的油含量為目標,開發三個新品,提倡健康消費。
2017年11月,推出密斯特米飯,增設便利店很難做的店內飲食,2018年3月銷售額顯示,業績有所提升,赤字也轉為贏利。
2018年7月,密斯特再次提出要戰略反擊,開出一批新店鋪,籌備一批新品,要演出一場被打擊、又反擊的爭奪戰。希望密斯特可以深度研究設計、拿出店鋪戰略轉型的優秀作品。
三點體會:
第一、2000年5月28日,密斯特在上海淮海中路開出第一家店,店鋪面積大約300平米,比在日本的店鋪大多了。其它店的面積基本在100平米左右。考慮中國的情況應該不同于日本,地域差異大,南北方對甜食需求的口味變化多,甜食市場空間大,發展機會也很多。
第二、任何優秀的品牌、產品,自身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認真研究市場變化,隨時應對需求變化帶來的挑戰,特別是鮮食類產品,僅滿足于既有的優勢,不知什么時候、因為什么,甚至會被其他行業對手擠掉臺面。
第三、7-11代表的產品開發更新的原創力,或者叫富有個性的企業家精神,不僅是日本同行學習標桿,更是我們學習的標桿,流量重要、渠道重要、最終都要以核心產品的更新為標志。
(作者系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潘玉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
- 該帖于 2018/7/24 18:4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