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便利店受到威脅,電商加持才能生存?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費能力的升級以及人口結構的變遷,“便利”的需求不斷被催生,在大賣場和百貨關店潮下,便利店憑借著與消費者親密的距離,在疲軟的零售行業中表現亮眼,一直保持著客觀的增長速度。
不過,雖然增長勢頭良好,但對照日本的便利店,國內的便利店在產品結構、門店布局與渠道拓展、盈利能力等方面仍有所欠缺,有數據顯示,日本的便利店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超市,兩者占比約為54:46,而在中國,這個比例是8:92。
電商巨頭們顯然已經嗅到了這一跡象,在線上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當下,焦慮的京東、阿里、蘇寧都紛紛喊出“智慧零售、新零售、無界零售”等口號,深入布局線下戰場,意圖利用自身供應鏈與物流實力,占領線下零售這一巨大的市場,而這場戰爭的導火索,便是布局便利店。天貓小店、蘇寧小店、京東便利店在短時間內的快速擴張,可以很好的說明這一點。
不難看出,在經歷了猩便利、繽果盒子類的無人貨架等概念性業態的泡沫之后,市場和資本逐漸變得理性,重新審視便利店作為傳統業態的價值點,2018年的便利店,注定要掀起一陣腥風血雨。
便利店成風口?電商巨頭的高歌猛進
傳統的便利店算得上是一個“慢行業”,像7-11、羅森等知名的便利店進入中國市場已超過20年,但仍在“千店級”規模,平均算的話,一年的開店數僅有10家左右,一直在不緊不慢的穩步發展。
而最近兩年,阿里、京東的“百萬便利店”計劃和蘇寧年開1500家蘇寧小店的目標可謂打破了這一穩定的格局。以羅森、7-11、全家為代表的日系便利店和本土便利店們明顯感覺到了危機感,紛紛加速外延式擴張,開始修煉“快功夫”,勢必要守住自己這“一畝三分地”。
在筆者看來,看似不怎么起眼的小便利店之所以能夠突然間受到各大電商巨頭的青睞,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從發展趨勢來看,便利店所蘊含的能量無可限量。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整體的市場已經不是以往的大眾化市場,變為了分層化、小眾化、個性化的市場。這是一個市場結構發生的根本變化。北京監控安裝
而且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淡化了價格敏感度,加上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使得人們更加注重對于品質和便利的需求,而便利店能夠很好的順應這一趨勢,從而在蕭條的零售行業中“屹立不倒” ,并展現出強大的增長趨勢。
而且,根據國外經驗,當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便利店行業便會逐漸步入成熟期。目前中國的人均GDP已十分接近這一數字,可見便利店存在著一定的空白市場,其巨大的發展潛力是電商巨頭們能夠為之所動的主要因素。
從自身的角度來說,線上紅利漸衰、獲客成本越來越貴,純電商的模式已經即將觸碰天花板,零售市場線上與線下的整合已成為不可避免的潮流,特別是對電商巨頭們而言,線下市場的爭奪已然成為了新的戰場,利用自身供應鏈與物流優勢來向便利店領域擴張似乎在合適不過了。
而電商便利店在追求品牌曝光的同時,更多的是充當一個流量和數據的引流入口,來吸引還未在淘寶或者京東等平臺上有過購物經歷的老年人和兒童,從而獲得更多的用戶流量來引流線上。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便利店尚存多面頑疾
表面光鮮的便利店的未來雖有著十分巨大的想象空間,但在當下,仍然在面臨著內憂外患的行業危機。
首先是便利店行業本身的屬性決定了單店的低收益和小體量,在房租和人力成本的不斷上漲的面前,運營成本不斷飆升,而資本和新零售概念的介入也并不能改變這個行業的生存規律。
有數據顯示,內資便利店的平均日銷售額為4,727元,不足日本7-11的1/9,僅為羅森日均銷售額的1/7。在盈利水平方面也存在顯著差距,國內大多便利店的毛利率和凈利率都顯著低于日本系便利店。
而就算是已在中國深耕幾十年的三大日系便利店,也只有全家開始盈利,可見,提高盈利能力是所有便利店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鮮食餐飲被視為便利店引流、提升毛利率的關鍵,但售賣鮮食前提是高投入,從鮮食工廠、選品、物流、設備等等,便利店的后端鏈條長度和復雜程度有時甚至高于大型零售,其中還要承擔一定的貨損風險,大多數便利店的店主為了減少損失,索性將鮮食餐飲拒之門外,導致利潤率上漲緩慢。
如此,便陷入了“不做鮮食等死,做了鮮食找死”的惡性循環。包括便利店+生鮮的商業模式也是一樣,由于生鮮產品損耗率較高,在保管、品控、物流運輸等方面同樣需要投入大量的運營成本,使得很多便利店商家望而卻步,長此以往,也就造成了那些看似高大上的便利店卻在虧損中掙扎的處境。
除此之外,其他較為垂直的店鋪也在不斷瓜分著便利店的市場。 北京監控安裝公司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市場擁有者極為豐富的餐飲業態,社區附近大街小巷的餐飲多如牛毛,隨著中式快餐品牌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標準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便利店涉入較淺的鮮食餐飲完全無法與之抗衡。
加上百果園、良品鋪子這樣的水果類、零食類的專業小業態店鋪的快速發展,更能滿足在消費升級下人們對商品品質的高質量要求,百果園官方數據則顯示,2017年百果園門店總數為2645家,增長54.6%,盈利情況尚佳。并且品類還在不斷擴展,這對便利店而言,無疑又是從自己身上割了一塊肉。
還有,現在大部分較為成型的社區附近基本都會設立一些社區超市,與便利店相比,商品的SKU更加豐富,也沒有了便利店中商品10%的溢價,甚至于選址也優于便利店,更加貼近消費者。如此看來,便利店的優勢蕩然無存,能夠勉強生存下去就已經是萬幸了。
而曾經那些輝煌一時的便民服務,也已經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成為了雞肋,水電煤氣費用、訂火車票甚至家政服務等增值服務,完全可以通過手機解決,想要以此帶來業務上的改觀無異于癡人說夢。
那么,看似已經走投無路的便利店,究竟該何去何從,電商巨頭的加持究竟能否助其煥發第二春呢?
從自身優勢出發,打造全新生態便利店
如今,便利店想要生存,必須打造差異化發展,利用電商平臺自身的優勢,在終端模式、商品組合、業務延伸、數字化、供應鏈及業務拓展等方面發力,不斷滿足日益分化的消費者需求,才能真正在零售市場中占據一席地位。
具體來說,無論商業規則如何改變,其本質都是要為消費者提供更有價值的商品和服務,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解決“最后一公里”的購物問題將是零售企業和資本市場搶占的重要陣地。
而便利店作為天然的前置倉,結合電商平臺物流的優勢,可以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30分鐘的便利到家服務能夠將以往零售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失聯狀態變為實時鏈接、形成一種更緊密的關系。同時,還可以減少供貨負擔和庫存的壓力,保證了新鮮食品的質量。
再者,一定抓住消費者的碎片化需求,未來便利店大概率會并呈現出“千店千面”的特征。根據消費者不同的需求來不斷開發不同的細分商品、店群或子業態,比如“便利店+生鮮+干洗+書店+茶飲”等各種便民服務,打造多業態的有機復合體,在呈現出更多的個性和特色的同時,也建立起了商品組合差異的優勢。
最后,也就是老生常談的通過科技和人工智能的賦能來實現對便利店行業的全方位升級。在高租金、高人工成本的重壓之下,想要探索出能夠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還是要將便利店的無人化作為未來的一個重要方向。 北京安裝監控
雖然無人便利店在常規便利店面前遭遇過低谷,但其技術的應用可以作為一種補充而存在,用有溫度的人加上無人化的智能設備,比如智能取貨柜、電子價簽、智能大屏、自助收銀、刷臉支付等等,諸如此類的組合形態能夠很好的讓消費者獲得更有品質和個性化的服務,提升便利店與消費者之間的溫度。
而且,基于電商平臺上龐大的用戶數據和消費數據,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加深對消費者行為的認知,用技術與數據推動便利店人、貨、場的關系重構。更加精準地看清細分客群的產品偏好、價格偏好,從而優化產品供應鏈,提高供應鏈精益性、運營效率和銷售質量。
特別是在生鮮供應鏈方面,能夠得到更好的庫存優化和損耗控制,解決其盈利難的困境。可以預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將成為改變便利店市場格局的重要催化劑。
總的來說,線下零售水很深,遠遠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而便利店更是一個要耐得住寂寞的領域,變革的深水區才剛剛到來,想要靠短期的噱頭來吸引眼球套現或通過資本盲目擴張只會導致自取滅亡。
只有創造出全新的業態,更加準確的切入目標消費者的生活,為消費者創造更加便利、快捷、時尚、休閑的生活價值,才是新零售環境下便利店變革的方向。
未來,新零售便利店必將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甚至能夠服務于城市社區信息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