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就是效率更高的零售。互聯網電商之所以能挑戰線下零售,就是因為在“人貨場”這三大零售要素中取得了更高的效率。面對新的挑戰,將線上線下的優勢結合起來,創造更高效率的零售,就是新零售的使命。
怎樣才能利用新技術,提升這個時代的零售效率呢?主要有三大邏輯:用數據賦能,提升場的效率;用坪效革命,提升人的效率;用短路經濟,提升貨的效率。
一、場的效率
場的本質,是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的萬千組合。在重新組合這“三流”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它們的各種特性。
1.信息流,在購買商品之前,消費者需要知道商品的相關信息,用以幫助決定是否購買。而今天最容易獲取信息的方式無疑是網絡。
但是,互聯網電商在提升信息流效率的同時,損失了體驗性。所謂體驗性,就是提供復雜信息,這是互聯網目前無法替代的。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流在線上、線下的不同特性提高零售效率呢?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線上的數據賦能,提高線下體驗性的效率。
典型的案例就是各種“不賣貨的體驗店”:在線下店進行實物體驗,獲取足夠的信息流,然后在線上下單購買。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讓效率最高的環節發揮自己的特長,以組合的方式完成零售。
2.資金流,互聯網的資金流具有顯著的便捷性優勢。但是,相對于線下,互聯網資金流也存在弱點,那就是缺乏可信性。
于是,就發明了支付寶、PayPal等擔保交易,讓消費者能夠放心地在網上購物。不過,線下資金流仍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大額交易。在新零售的效率要求下,將線上的便捷性和線下的可信性結合起來,勢必成為資金流提高效率的必然選擇。
京東白條,阿里巴巴的花唄、借唄、芝麻信用,騰訊的微粒貸等,都是通過數據賦能互聯網的資金流,讓零售不再必須在便捷性和可信性之間做單選題。
3.物流,物流在互聯網和線下也有明顯的區別。互聯網的跨度性和線下的即得性,正在進行激烈的對抗和合作。衡量跨度性物流,最重要的指標是快;衡量即得性物流,最重要的指標是近。
在新零售的效率要求下,用數據為物流賦能,讓“快”和“近”殊途同歸。為此,各種新技術、新專利都在努力,從亞馬遜的“預測式出貨”專利,到天貓、京東的大數據分析提前備貨,再到無人機配送,以期實現庫存更近,物流更快。通過數據賦能,這兩者正在殊途同歸,合而為一,成為新零售最堅實的基石。
二、人的效率
從人的角度來提高零售效率,需要從銷售漏斗公式中的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這四個要素上想辦法:
用流量思維取代旺鋪思維;
在互聯網條件下用社群經濟來精準匹配,提高轉化率;
依托大數據分析,更加洞察消費者,增加連帶率,提高客單價;
憑借優質的產品和服務,讓消費者成為會員,提高產品忠誠度。
1.流量革命,想要進入新零售,傳統線下零售企業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流量思維取代旺鋪思維,深刻理解所謂“旺鋪”,不過是某個特定歷史階段,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形成的流量匯聚的地方。
消費者去哪里,流量就到哪里;流量到哪里,我們就應該去哪里建立自己的場,架起自己的銷售漏斗,讓**向自己的場,購買自己的貨。在這個過程中,利用數據賦能后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帶來的機遇,發掘可能的流量來源。
以小米之家為例。過去的小米之家,開在寫字樓里面,一般只有小米產品的粉絲才會去,人少,沒流量。現在的小米之家,為了獲得自然流量,會選在核心商圈,對標快時尚品牌。而快時尚品牌之所以選在那么貴的地方開店,是因為它們是高頻消費產品。手機是低頻消費產品,一兩年才買一次。對此,小米之家有一個關鍵打法——低頻變高頻。
過去幾年中,小米投資了不少生態鏈企業,包括充電寶、手環、耳機、平衡車、電飯煲、自行車等,多種多樣。小米之家現在有20~30個品類,200~300種商品,如果所有品類一年更換一次,就相當于用戶每半個月就會進店來買一些東西。雖然手機、充電寶、手環等是低頻消費品,但是將所有低頻加在一起,就變成了高頻。
這樣一來,把一年來買一次手機的低頻,變成了每半個月來一次的高頻;把進店沒東西可買的低效流量,變成了進店總能買幾樣東西的高效流量,從而解決了流量問題。
2.轉化率,在互聯網時代,一群有共同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更容易抱團,形成群蜂效應,在一起互動、交流、協作、感染的過程中,對產品品牌本身產生反哺的價值關系。在一個巨大的社群里,銷售與本社群共性精準匹配的產品,其轉化率會前所未有地高。
3.客單價,提高客單價的方法,除了透析數據,更要洞察用戶。
4.復購率,用會員制,讓用戶自己不停地買。消費者成為會員,意味著在交易之外,雙方建立可持續互動的關系。相較普通用戶,會員無論在營收貢獻、成本控制方面,還是在品牌認可、口碑傳播方面,都比普通用戶更具價值。
三、貨的效率
零售是整個商品供應鏈的最后一站。一件商品從設計、生產到消費市場的整個鏈條,可以歸納為D-M-S-B-b-C。企業從D(設計)開始構思產品,經過M(制造),經過S(供應鏈),經過B、b(大小商家),終于與C(消費者)見面。
在新零售浪潮下,縮短商品供應鏈,減少其中附加的交易成本,成為提高零售效率的一大關鍵。這種新零售的趨勢,可以稱為“短路經濟”。短路經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縮短環節。比如,梅西百貨縮短制造商(M)和零售商(B)之間的供應鏈(S),形成M2B的短路經濟模式。
2.鏈條反向。比如,團購網站把從零售商(B)到消費者(C)的商品供應鏈,反轉為從消費者到零售商,形成C2B的短路經濟模式。
所以,要么借助一切可能的新科技,短路商品供應鏈中的不必要環節,降低定倍率,給消費者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產品;要么消費者越過零售商,直接找上游,甚至最終制造商。
一切商業的起點都是消費者獲益,讓對方獲益的時候,你才會因為交易的邏輯換回你的價值。商業世界不管有多少種變化,有一個方向永遠不會變,就是商業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