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在一家大型零售公司工作的M小姐逛完宜家家居后,有點感慨:“都說實體店鋪客流下降,為什么宜家家居的客流未受影響?”作為業內人士,M小姐顯然更容易看到差異,她所在公司的零售門店正在遭遇客流的挑戰,甚至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
在同一個城市,同是實體店,為什么顧客愿意舟車勞頓地去宜家購物,而不愿意去近距離的門店?雖然方便到達是一個重要優勢條件,但宜家大多地處偏遠,距離顯然不是去宜家的一個阻礙。
“如果這些客流能移植到我們的店里,就不愁銷售了。”M小姐最后有點無奈。
移植客流,這是一個不錯的想法,用一種類似武俠片里“乾坤大挪移”的方式,把顧客搬到自己店里,這個可以盡情幻想,但事實遠沒有像想像一般充滿浪漫色彩。
回到現實,如何吸引顧客自愿地到店,看似是不遠的路程,需要零售商在背后付出大于這個路程幾倍的努力。吸引顧客到店,因素眾多,最重要的一點是體驗。
去過的宜家人大多會復購,許多人對宜家的產品如數家珍,卻鮮有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沒有人說出糟糕的體驗。宜家一直保持了高水平的運營。
顧客選不選擇一家實體門店,歸根結底在于他的體驗,體驗是一種感受,是一種復雜的、綜合的、模糊的感受。顧客可能無法清晰的表達他的想法,作為零售商,卻不能像顧客一樣“難得糊涂”。
倒底是什么樣的體驗,讓顧客欲罷不能頻繁地光顧一家門店,面對友商如潮的客流卻讓零售商匪夷所思呢?
商品是內核。內核是真正的中心,這個中心是零售店的商品、餐館的菜肴。附近有一個小餐館,由幾位退休的阿姨開辦,菜品價格適中,口感不錯,米飯也好吃,還有幾道“明星”菜式。但這幾位阿姨有個性,不點葷菜不行,喝酒不行,安排哪個座位就得坐哪個、不能提要求,盡管苛刻,但去吃的人仍是絡繹不絕。有人笑言,簡直是看臉色吃飯。小餐館的秘決就是菜品好,如果菜品不好,阿姨再有個性都是徒然。
宜家有一個公眾號,經常舉辦一些小活動,比如讓顧客留言講一個與某件商品有關的故事,每次活動都會有大量的人參加,這些顧客都非常專業,能直接會說出系列的名字,宜家的系列都以創始人命名,并不是這么好記,難記的名字還有這么多人記得,可見顧客對宜家產品的熟悉和喜愛。
拋開商品這個中心,再炫的經營方式、商業布局、業態模式、營銷策略都是枉然,這些只是空中樓閣,商品是根基,失去根基,談何高樓。宜家商品的獨有性是吸引顧客的一個重要引力,如果僅有獨有性,卻無豐富的內涵與品質,宜家也無法做到吸引眾多顧客。
保證商品的特色與品質,這是重要的核心。商品購買帶給顧客的體驗無法替代,當顧客買到性價比高的商品,自然會記憶猶新,當商品不理想時,就一票否決。商品決定了體驗。
M小姐公司的門店,生鮮類產品品質不高,價格卻不低,包裝類商品品種單一,可選擇余地少,這都是硬傷,顧客買不到好的商品,就沒有好的體驗,自然也就不再光顧。
服務是外延。服務有點老生常談,但服務確實是無法替代的一個重要選項。服務理念的提升,需要公司從上至下的重視,還需要改變相應的考核指標。服務帶給顧客的,是細膩的感受。
宜家服務的精細化標準高,工作人員不干擾顧客購物,更不強行推銷;宜家的大件商品都是自助選購,樣品區標明倉儲貨架號和位置,顧客到倉儲區提貨,為配合提貨和拿取,倉儲區都安排在收銀臺附近。這樣細致的服務不光讓顧客感受到了便利,還節省了人力。
服務是貼心的為他人著想,也是深到入骨髓的細節。對服務的感受,顧客最有發言權。前幾日去一家剛開業的生鮮超市買水果,買葡萄桃時看到許多葡萄都裂開了口子,建議店員把這些摘掉,店員邊摘邊說:“這不影響。”稱重臺在貨架的下方遮擋了一部分顧客的視線。等到回家才發現那些被摘掉的葡萄都又被店員塞到了袋子里。后來和朋友說起這件事,我們都斷言,這家超市不會開得太長久。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小事的背后體現了商家的管理理念和服務水平。
新近重裝開業的石家莊北國超市,有了更新的服務認識。在店內,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商品,顧客提出賠償,但超市的管理人員卻先想到安撫孩子,并沒有讓顧客賠償。這也是一件小事,小事的背后是商家體貼入微的服務意識。
M小姐的公司門店在服務上卻差強人意。店內員工不足,顧客找不到人問詢,就算找到了員工,員工也以“這不歸我負責”等借口不理睬顧客。員工面貌不佳,店堂布局雜亂,經常找不到所需要的商品……問題層出不窮,怎么會有如織的客流?
線上線下是鏈接。就算宜家也在面臨增長的問題。2017財年中國宜家的增長為14%,較上兩個財年有所下降,到了2018財年增長則降低到10%以內,連續增長下降,引起了宜家高層的關注。宜家在線上發展一直都較為緩慢,這可能是宜家增長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宜家在積極尋求改變,于今年8月份上線了“IKEA宜家家居快閃店”微信小程序,每次推出幾款特價商品,通過網絡銷售面向所有顧客。2019財年,宜家電子商務配送將覆蓋全國149個城市。增長良好的宜家也不敢不重視線上市場。
線下的門店同樣需要發展線上,現在如果沒有線上布局就像少了一個支撐點。顧客不光希望在線下找到門店,在線上他們希望也能交流和購買。
在線上鏈接顧客,可以讓零售商的觸角伸得更長,與顧客建立更緊密的關系。
M小姐所在的公司門店雖然也嘗試了一定線上發展,比如加入美團外賣、京東到家,但未真正建立起核心的線上競爭力,也未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這讓線上的發展滯緩許多。
Mi小姐最后總結到,在問顧客為什么不來我們的門店的時候,先要回答:我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是啊,先問自己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作者系聯商網專欄作者柳二白,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歡迎分享!)
- 該帖于 2018/10/16 18:4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