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蜂上線外賣,是破局還是毀滅
.近日,成立不到兩年的便利店獨角獸企業便利蜂在自己的APP和小程序上上線了“便利蜂外賣”的入口,之后有消息稱,便利蜂上線的自營外賣服務在內部立項為“蜂鮮達”項目。主要提供門店3公里范圍線上訂單30分鐘內的配送服務。
其實便利蜂并不是第一個試水外賣的便利店品牌,在此之前,傳統的連鎖便利店7-11、全家等在部分地區都上線了外賣服務。不同的是,這些便利店都選擇了較為容易操作的合作模式,配送環節是與目前國內成熟的外賣派送平臺和電商平臺合作。而便利蜂這次釋放出的信號是完全自己親自操刀。
從這個角度看,便利店上線外賣是趨勢潮流
其實外賣是便利店本來應該具備的,全球的著名的連鎖便利店7-11,無論它進入到那個國家的那個市場,它最先的布局一定是**量較大的商圈和寫字辦公樓集中的區域,其次才會是城市其它區域。
這說明便利店從它開始存在就扮演著貨品無線接近消費者的角色,雖然每個點的面積比一些大型超市要小許多,但它卻解決了附近消費者最為剛需的東西。近兩年在新零售的浪潮下,一些比較知名的互聯網玩家,開始對分散在城市各個角落的便利店進行改造,試圖在這個領域繼續掘金,其實它們改造的最終能達到的效果也不外乎,將店鋪數字化,實現外送的能力。
既然是潮流,肯定就有便利店外賣發展良機
這是必然,解決消費者吃飯的外賣在國內是日漸成熟,經歷過燒錢補貼、平臺洗牌之后,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條成熟產業鏈,在消費者的吃飯痛點被完全解決之后,新的副食品外賣需求將會逐步顯現,國內一些連鎖咖啡品牌上線外賣,除此之外,傳統大型商超開始實現配送服務,這就是行業日漸出現的良機。
那便利蜂新模式會成功嗎?
目前還不到兩歲的便利蜂,截至今年9月,在全國5座城市共有310余家門店,主要覆蓋在北京。上海。南京等一線城市。開店的速度也是遠遠超過了其它的傳統便利店,就在本月中旬說的時候,有消息披露稱便利蜂獲得了騰訊和另一知名資本的聯合投資,目前估值已到達16億美金。
現在便利蜂的邏輯是想要拿著這些剛剛拿到的資本來試水重資本運營模式。但疑問是,在這條道上,便利蜂手里拿到的那點錢夠花嗎?
如果便利蜂采用自營外賣的模式,首先就必須擴大自己目前的規模,需從頭打造自己的配送鏈條。還必須花費巨資打造一支高效的配送隊伍。這還不是最主要的。這些都是這項業務開展的基本開支。
更重要的是上線外賣之后,雖然有自己的門店可以直接作為倉配點來使用,但這顯然還不夠,必須改變自己的供應鏈系統,不管是采用前店后倉,還是多點共用倉的模式,這些新成本的增加本不是在寫字樓集群的區域便利蜂這個創業者所能承受的。
另一方面就是便利蜂自己上線外賣之后,自己目前所帶的那點流量能覆蓋的運營所產生的成本嗎?在缺乏大板塊流量導流的情況下,便利蜂如何往自己的線上導流都是問題。 北京監控安裝
因為這并不是便利蜂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問題,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無人貨柜全國風靡,便利蜂當時也嘗試踩了這個熱點,但現在來看,當時信誓旦旦手握5萬組貨柜的它早已涼涼了。用戶嘗鮮期過了之后,因為沒有大流量的導流,看似物品就在消費者的身邊。但卻并不會成交。加之存在大量的貨損成本,最終讓這個生意涼了下來。 北京安裝監控
現在這次也一樣,雖然自己目前發展夠快,手里也并不缺錢,但走自營這條路與阿里、蘇寧、京東等這些巨頭相比,依然顯得很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