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知名評論人、新媒體營銷和品牌傳播專家,NewMedia新媒體聯盟創始人。
雷軍和董明珠的“10億賭約”還有十來天便將揭曉。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董明珠大概率會贏下這一賭局------今年前三季度,格力電器營收達1487億元,小米則錄得1305億元營收,格力仍領先182億元。不出意外,小米很難在第四季度“逆襲”。
有人認為,如果第四季度小米仍不如格力,則擺明了一點------雷軍給董明珠留足了面子。按照以往的情況,第四季度的雙十一、雙十二是各類商家年底“沖量”的最佳時機,顯然第四季度購買空調的消費者大大減少,如果雷軍要想贏下賭局,必須在這兩個節點集中發力。不可忽視的是,小米已經成功上市,雷軍無需過于在乎賭局的結果,更不必為了賭局犧牲太多公司利益。
格力和小米,代表兩種商業經濟
要全面剖析這場賭局,還得追溯到五年前:2013年,格力電器的營收已經高達1186億元,而小米的營收僅有316億元,這種巨大的反差令董明珠理直氣壯的說出“1塊錢不要再提,要賭就賭10個億”的豪言壯語。但董明珠沒有搞明白,格力和小米代表的是兩種商業經濟,因此,決定賭局結果的因素不僅包括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更包括兩種商業經濟的增長速度。
首先,格力代表的是傳統家電這類的商業經濟,它們的經營理念、營銷模式大多基于線下展開,而隨著互聯網的崛起,這類商業經濟也融入了電商等元素,在服務質量、運營效率方面突飛猛進。
由于格力的主業務是空調,這一市場受房地產波動影響較大,而且,格力定價相對競爭對手普遍較高,從某種意義上講,互聯網對格力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幫助格力解決很多問題,同時也會放大格力在價格上的劣勢。
小米代表的是具備互聯網基因的手機廠商,依靠網絡渠道做手機業務不僅大幅拉低了小米的運營成本,也使得小米的價格優勢得到充分體現。近年來由于手機市場競爭激烈,小米又提出了“硬件+互聯網服務+新零售”的鐵人三項戰略。其目的就是擺脫單一的商業模式,讓營收更趨于多元化。
小米的問題在于,除手機之外,其他業務的發展勢頭并不理想,所以在收入占比中,手機業務仍然超過60%,而且這一市場白熱化明顯。不過,雷軍說過,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上天,自2018下半年以來,雷軍逢會必說“AI+IoT”,甚至將其視為小米未來10年的核心戰略。
從上面的分析,以及圖表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一,以小米為代表的這種新興商業經濟或許更具“穩定性”。在2013、2014以及2017、2018的高增長年份,小米增長速度遠高于格力,而在2015年的回調年份,小米營收的下跌率也遠低于格力。拋開自身經營的問題外,我們也很好理解這種現象,互聯網渠道的運營成本比較低,一旦行業不景氣,企業調價的空間會比較大,消費者如果發現線上商品比線下商品降價更多,更趨向于線上消費,而且這幾年消費習慣的養成也是極快的。
二,具備互聯網基因的企業在多元化方面可能更占優勢。格力一直是空調業的老大,但在多元化方面卻乏善可陳。實際上,家電巨頭只有美的在多元化方面做的比較成功,不過仍無法和互聯網的“粉絲經濟”相提并論。所以反映在上圖,小米手機業務收入占比下降明顯,而格力空調業務占比幾乎沒有下降,就是因為小米的粉絲經濟可以更好的輻射到其他業務。
三,線上和線下不存在矛盾性,兩種商業經濟也并非格格不入。近年來小米在實施渠道下沉戰略,通過線下去獲取更多的用戶和流量,這固然是受了OPPO和VIVO的影響,更重要的一點在于線上資源已經被開發殆盡。而格力卻在積極拓展線上業務,因為它面臨的情況和小米截然相反。
兩巨頭形成追擊效應,五年間多少巨頭沉淪
從定下賭約的那一刻開始,小米就將格力當成自己“對標”的對象,而格力這些年也在提防小米,例如小米和美的合作,董明珠將其定義為“小偷集團”。無可否認的是,在這種局面的背后,兩大巨頭已經形成了追擊效應,而那些暗地里看熱鬧的巨頭,卻在無形之中被拉下了數個身段。
在家電產業,最典型的就是海爾。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格力營收為1487億元,美的為2057億元,海爾為2022億元,但是在利潤方面,前三季度格力達到211億元,美的達到179億元,海爾只有88億元。
海爾為何在利潤上大幅弱于兩大巨頭?我在網上找到了一則對比數據,或許可以得出答案:2017年,海爾總共投入46億元用于研發,僅占公司總營收的2.88%;格力和美的在過去三年的研發支出穩定在3.5%以上。但在營銷上,過去3年海爾營銷費用占營收平均比重長期高于15%,總體遠高于美的和格力的銷售費用支出水平。
這種本末倒置的運營模式不僅拉低了海爾的利潤,而且還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由于缺少研發投入,產品競爭力將被削弱,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海爾又必須投入更多的資金開展營銷,雖然這可以避免海爾收入大幅下滑,但對海爾的品牌將造成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那么在手機產業,被小米甩開的對手無疑更多,早年間國產手機形成了“中華酷聯”的陣容,如今,除小米外,華為仍然氣勢如虹,聯想、酷派、中興則徹底淪落到“慘淡經營”的地步。
對這些企業進行一番分析,我們發現,缺乏清晰的產品思路和運營模式是他們落敗的關鍵。聯想、酷派、中興比較依賴于通過補貼的方式去獲得用戶,但這并非長久之計,也無法擺脫對線下渠道的嚴重依賴。相反,小米從一開始就致力于線上營銷,自然不會遭遇太大的成本壓力,反而構筑了強大的線上渠道。其次,小米主打性價比,價格實惠性能就很出色,尤其是那句“為發燒而生”的廣告詞,更是俘獲了不少忠實粉絲。
無論格力也好、小米也罷,他們都算得上是行業的佼佼者,在雷軍和董明珠定下賭約的那一天,或許他們就想好了未來應該怎么做,對行業趨勢的把脈也十分精準。
預估一下,小米何時能全面超越格力?
如果從發展的眼光來看,小米何時能全面超越格力?能否超越?我說的全面超越是指收入和利潤雙雙超越。業界人士認為,明年小米在收入上大概率會超越格力,但是利潤就不好說了,因為小米仍然是一家典型的硬件公司,而且,格力的利潤全面碾壓小米------前三季度格力歸母凈利潤達211億元,對應小米只錄得67億凈利潤。
雷軍對軟件、互聯網產業一向熱衷,因為這些產業才真正能賺大錢,而對硬件的布局是其進軍軟件和互聯網產業的基礎。不過,現如今這個領域的競爭也不小,除了面對阿里、騰訊這樣的巨頭之外,還有大量的獨角獸企業。同時,在手機市場小米還得提防華為、OPPO和VIVO。目前小米互聯網服務的增長趨勢不錯,但隨著規模的極速擴張,未來是否能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很難說。考慮到格力的利潤規模比較扎實,如果小米想在利潤上超過格力,單獨靠不到5%的硬件利潤是不可能的。
而格力在多元化方面似乎是一籌莫展,所以格力的危機不比小米弱,畢竟空調這個產品的增長空間極其有限,產品周期也很長,期待用戶三五年就換新機并不現實。再一個,隨著國家對房地產調控的深化,格力很難獨善其身。好在格力利潤很好,有足夠的資金去“試錯”。
這反映出兩種商業經濟存在明顯的“邊界”,對任何巨頭而言,這似乎是一個“悖論”------如果邊界的門檻很低,則很容易讓競爭對手跳進來,如果邊界的門檻很高,自己也很難跳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