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寒流
11月20日晚間,在“財報之殤”的襲擾下,拼多多的股價迎來久違的大跌。截至收盤,22.89%的跌幅更創下了IPO以來的“單日之最”。
投資者如此驚惶失措的原因是什么?這就要從拼多多提交的這份看起來“不及預期”的Q3財報里去尋找蛛絲馬跡。
拼多多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12個月期間,平臺GMV達8402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488億元同比增長144%。三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75.139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3.724億元同比增長123%。
之于拼多多的Q3財報如何“不及預期”?最直接的原因還是指向虧損,比如拼多多第三季度每ADS虧損1.44元,超出了此前分析師預估的每ADS0.53元的虧損。“百億補貼”盛行之下,拼多多賬面虧損的擴大更凸顯其既“燒錢”,又“燒心”的窘迫感。
實際上,除了持續擴大的虧損讓拼多多的復蘇之路顯得遙遙無期之外,更多暗藏于財報中的預警信號已經接踵而至,或許已經可以把風雨飄搖的拼多多逼入絕境。
01
作為奉行低價爆款策略的“一招鮮”選手,拼多多賴以生存的獲客能力在Q3財報窗口再次拉響了警報。
截至2019年9月30日,拼多多的平臺活躍買家數達5.363億,較去年同期凈增1.508億,較上一季度增加了5310萬。
月活勁增的背后,是拼多多靠著“百億補貼”拉回來的用戶——拼多多的銷售與推廣費用同步增加了69.1億元,同比增幅達到114%。
我們可以用69億元的營銷費用除以5310萬的季度新增平均活躍買家數量,大抵計算出平均獲客成本約為130元,這個數據比起Q2好不容易降下來的的80元平均獲客成本,增長幅度超過60%。
我們都知道,拼多多這幾年一直在試圖降低獲客成本,但成效甚微。原來在微信上“獨享”的導流入口又出現了京喜這樣的攪局者,社交裂變的玩法也在被更多同行效法和改進。當拼多多不再獨享社交電商的下沉市場紅利時,還能指望微信持續為其提供低成本流量和新增客戶嗎?
局勢的惡化是有跡可循的,拼多多拉新失敗的風險早已經在一季度陸續暴露出來。Q1獲客成本飆升至286元,已然是拼多多在拉新效率上開始崩盤的前奏。而經歷了Q2的調減之后,Q3的獲客成本再度失控,這正反映出拼多多Q2的獲客成本降低是曇花一現。Q3強推百億補貼看似破釜沉舟之舉,實際上拼多多故伎重演,把新用戶從競爭激烈的下沉市場通過付之蠅頭小利的方式“生拉硬拽”過來的做法已經到了性價比非常低的時刻。
02
GMV向來是拼多多的“阿喀琉斯之踵”,這次拼多多公布的GMV,似乎給市場帶來的爭議更大。
2019Q2,拼多多的GMV已經接近2500億,而截至Q3的GMV總量大概在2600多億,也就是說,拼多多新增的6360萬用戶,帶來的GMV增量只有100億左右。
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拼多多的用戶粘性出了問題。用戶看起來在活躍,但究竟“活躍”在什么地方?僅僅是因為社交裂變,在平臺注冊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賬號,卻并不能帶來真實消費。對于拼多多這樣虧損嚴重,高投入下又急需經營現金流的電商到底有何意義?
營收增長的乏力同時佐證了拼多多并不為用戶“買賬”的事實。Q3的季度營收75.14億元,環比Q2增長3%,但比起Q2窗口60%的營收增速,斷層式下滑的跡象十分明顯。
關于營業收入和GMV兩個衡量電商核心競爭力的數據,拼多多都帶給了投資者觸及“天花板”的印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拼多多的“月活增長”更像是一場難掩尷尬的自圓其說。
流量稀缺的時代,人口紅利和社交扶持總有枯竭的時候。在微信逐步清理外鏈的影響下,拼多多的新增用戶勢必會越來越有限。當拼多多的新用戶在“百億補貼”的鼓舞下都不為所動的時候,存量老用戶又失去平臺“優待”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多旺盛的購買力?
“百億補貼”不能成為平臺成交疲乏,商品缺乏核心競爭力的遮羞布。大嚷大叫要“鞏固消費者習慣”的拼多多在痛下血本的同時,真的想好要怎么做了嗎?
03
越“拼”越虧,這似乎是拼多多走不出的怪圈。
三季度,拼多多歸屬于股東的凈虧損達到23.35億元,對比去年同期的10.98億元,虧損同比擴大了113%。
在下沉市場興師動眾的拼多多,為什么會虧的“連褲衩都沒了”?激進的補貼和營銷策略難辭其咎。“百億補貼”的背后其實是“二十億虧損”,從商業模式上來說,這顯然是賠本賺吆喝的滑天下之大稽。
把時間軸拉長來看,過去的11個季度,拼多多有5個季度,在市場營銷上的支出,超過了季度總收入。拼多多是唯一一家營銷費用比收入還要高的公司,可謂“特立獨行”。
當然,失控的并不僅僅是營銷費用一項,從研發到管理,拼多多的費用管控一直是一個棘手的難題。例如Q3研發費用比Q2高出約4%,管理費用超出約1%,銷售費用則超出8%……每一項費用都顯得分外臃腫。
砸重金搞百億補貼,投巨資研究平臺打假,最后的結果就是Q3的季度營收環比僅僅增加了3%,不知道拼多多如此折騰下來,實打實投入的真金**非但沒有能夠在扭轉GMV頹勢的任務上發揮乘數作用,甚至還捅出了積重難返,更難以收拾的財務窟窿,背后的戰略考量到底是怎樣的?
覆水,難收。拼多多的虧損何時收斂?無人知曉,也看不到這樣的信號。彼時還有多充裕的現金流來保住其“不倒金身”?
越“拼”越虧,這不應該是一個積極謀求增長的電商平臺應該出現的現象。在打出名聲的背后,拼多多還需要思考更多關乎自己能否持續生存的問題。如果營收確實“帶不動”,是不是該收收心,不要一昧搞傷筋動骨的補貼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了?是不是該重新審視下自己形式重于實質的“打假”技術研發,到底對用戶的美譽度和購買力帶來了什么樣的改觀?營收和GMV止步不前的背后,到底是用戶的薄情寡義,還是自家商品沆瀣不前的功能質量惹的禍?
拼多多大跌背后,也許不僅僅是股價崩盤的危機。市場不會無緣無故用腳投票,指著“百億補貼”來重振雄風的拼多多,可能真的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南柯一夢”里。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