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型農貿市場歷史悠久,品類豐富,交易量大,具有一定的區域性農產品定價權。張家港集貿市場位于張家港市梁豐路270號,市場面積約30000㎡,經營面積15000㎡。市場經營戶眾多,一層肉類攤位百余戶,水產攤位百余戶;二層蔬菜豆制品等攤位近200戶,合計約有500戶。
中心型農貿市場是集菜市場、商鋪等于一體的綜合型農貿市場,對于提升區域城市功能品質,帶動周邊人氣聚集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民生配套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
今天由張家港第一集貿市場的主設計師——方東東向大家分享中心型農貿市場設計心得。方總設計師經手過很多農貿市場升級改造項目,在農貿市場改造設計上的經驗十分豐富,善于進行項目總結,敢于自我批評,能發掘事物的本質及規律,使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以指導將來的工作。
市場調查階段
市場改造需要經過前期一次次的走訪、勘察、詢問、溝通,才能發現并收集一系列問題,例如消防是否達標、有無消防安全隱患、設備老化破損程度是否導致通風不暢、排水不暢以及市場出現“臟、亂、差、濕、腥、臭”現象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遇到市場的整體布局不合理易造成消費動線擁擠、市場內部照明燈光不足易造成市場內部昏暗等常見問題時,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勿“一刀切”做統一處理。
市場設計階段
在設計中除了考慮前期效果圖呈現,更要將“目光”放得長遠,設身處地為市場方考慮。例如將經營與配送分離,生活與辦公分離,經營與倉儲分離,堅持市場的功能分區實行“三分離”的原則更利于市場后期管理。大型的集貿市場的風格定位盡量以簡潔大方為主,通過不同顏色的吊眉來代表不同的經營業態在統一中實現變化達到豐富市場的整體設計效果,另一方面這便于新增業態進市。
市場開工階段
市場改造涉及了消防、結構、加固、防水、裝飾等多個方面,各工種同步進行施工但各工種獨立工作,這造成了施工過程中各種“摩擦”,協同好這些工種一起配合工作本身就是對設計師的較大挑戰。而且許多老式建筑結構存在很多潛在問題,在施工時往往會破壞到原規劃布局,必須重新進行設計,有些項目在實施時總是一波多折。有效、及時的溝通往往能避免很多問題發生,在施工時設計師必須要格外注意與各方的溝通。
總結
在中心型農貿市場的設計過程中不僅要對整體大局要有精確把握,更要在對細節上考慮到位,做到功能以及美觀并重。例如:
經驗不足的設計師經常會在設計中忽視對細節的把控,然而這些小細節會大大影響整體的美觀度,故而總設計師必須處處把關。比如將軌道燈暗藏于吊眉凹槽內,可達到“見光不見燈”的完美效果。根據不同的業態選擇不同的燈具,配置不同的光源,不同的亮度、瓦數以及光束角等,保證燈光上的精準配置。合適的燈光能夠保證菜品展現出最好的色澤,通透的水缸更是能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
在將設計圖紙于實踐中實現時往往會遇到很多意外情況,需要及時調整施工方案。比如前期溝通后所出的市場排水方案是同層排水方案,但實際施工時發現現場水溝太小,靠墻商鋪進深較長,同層排水存在坡度不滿足的問題。為最大程度地保障下水的流暢性,最終還是將同層排水改成統一下排水。
在改造的過程中,要格外注意前期的溝通,此外也需要學會“留白”為市場預留好新增功能所需。在一次項目落地施工時,市場管理方要求增加一些例如開水房、冷庫等大功率的耗電大的設備,導致原市場配電無法滿足新增用電的需求,只能通過增加電纜線來滿足新增用電的需求。
看著市場內忙著挑選新鮮菜品的市民和揚著笑臉的經營戶,這熱火朝天的氣氛總是能深深地觸動著我,能夠呈現出這些作品讓我深感自豪。功能齊全、配套設施完善、功能布局合理、購物環境舒適的中心型市場最終呈現出來,達到讓市民、經營戶、市場方三方滿意的預期,這個項目才是真正的成功落地。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