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專欄:2019年伊始,幾大發布會就成為了熱點話題:快播王欣、工匠老羅、頭條張一鳴同時發布社交軟件,賺足了眼球,然而,最大的風頭卻屬于小米,屬于雷軍。
筆者全程觀看了red mi 發布會,雷軍開場就將其定義為小米發展歷史上重要時刻:新品牌red mi成立。其中更是出現了怒懟友商;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性價比有原罪等經典爆紅句子,而從實際效果看,紅米 note7的銷量遠超預期:抖音專場預購買數超500萬,幾十萬臺備貨8分鐘售罄,實實在在打響了2019年第一槍。
那么,作為零售從業者們,從這次的紅米暴走,可以得到哪些啟發呢?
性價比VS品質
雷軍發布會里提到,紅米手機把高品質放在第一位,極致性價比第二位,全球化第三位,這與之前小米一直把極致性價比放在首位對比,可謂是有戰略意義的調整。
性價比是有原罪的,這也是很多品牌面銷時常常會提到“一分錢一分貨”這句話的緣由,這也和千百年來我們的購物習慣、思維有著極大的關系。但這種一分錢一分貨是需要建立在買賣雙方絕對的平等對等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賣方絕對了解買方需求,買方絕對了解賣方信息及市場等,然而這種事情在現實中永遠不會發生。
追求性價比是很多零售企業一直在做的事情,但確實很多企業沒法做到極致性價比,在這一方面,小米只做了兩個字:死磕。但隨著年輕消費者越來越多,消費需求越來越分化,性價比也越來越難把握;與此同時,性價比也是極易受到競爭對手攻擊的部分,因此,小米這次的品牌戰略可謂是為下一個五年做了方向性的鋪墊。
高品質下的極致性價比,這才是零售從業者們未來可能的出路之一。
而做到這一點,需要的就是小米的死磕精神,死磕產品、死磕流程、死磕行業。
單品牌VS多品牌
對于企業應該實行多品牌策略還是單品牌策略,一直以來沒有定論,從這次紅米單獨獨立出來看,小米一方面是為全球化做出品牌獨立決定,另一方面更大的可能是把red mi 與小米做出更嚴格的區分出來:red mi走高品質極致性價比,也即消費者說的低端機型,小米手機相對走中高端路線。這也就避免了之前競爭者嘲笑小米賣3000元左右機型的槽點。
多品牌策略不應該是企業為了規避風險而做的事情,而應該是市場分化、消費者需求的需要。
我看到了太多的企業,不僅僅是零售企業,為了規避市場、監管、合作商等風險,旗下設立幾個甚至幾十上百個品牌,這不應該是零售企業做的事情,因為零售企業一直以來的傳統、作風就是踏實。
但如果是因為消費需求、市場需求而設立新品牌、多品牌,對于零售企業而言是有益的,而且是有必要的,這一點反而有些零售企業過于謹慎,以至于在項目初期就受到多種束縛,操盤者也苦不堪言。
比如幾年前母嬰市場開始火爆時,不少平臺商家如百貨中心、商超看好這個行業,也開始做大規模的調整,但我并沒有看到太多企業能夠完全用母嬰的方式及思維、團隊去做母嬰,大膽一些,直接設立新品牌來運作,這種方式同樣適用于家居、生活等多個行業,當然,更適用于想要做新項目,做新零售的企業。
爆品VS 爆品牌
爆品的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年前不少企業意識到爆品對于業績、客流量、宣傳等起到的良好作用,也對比樂此不疲,但隨著市場越來越透明,爆品不爆也成為了很多零售企業做促銷、搞活動時面臨的問題。
除了本身爆品開發問題外,消費者期望值、邊際效應等也決定了爆品越來越沒有爆炸、爆發性,而此次小米新品牌的設立也給了我們一個參考方向,由爆品走到爆品牌。
雷軍在發布會時提到:紅米一年做好幾款手機就足夠了。同樣,零售企業如果能找到自己的爆品牌,深度打造,同樣前景可期。
除了爆品牌,爆品類同樣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會員VS粉絲
我意識到小米的粉絲戰略可以持續很多年時,是我當初買小米3的時候。
會員制是一個普遍的不能再普遍的概念,大到連鎖零售商,小到一家店鋪,都在用會員制,但其實,很多會員制除了收集數據之外,一些企業并沒有深度挖掘會員制。
從這些年小米的發展歷程看,我們應該更深刻的去理解粉絲的意義了。
會員和粉絲有什么區別?
會員和粉絲最大的差別:忠誠度。
會員是你的普通消費者,粉絲是你的復購消費者;會員可以不是消費者,也不會和你有任何關系,但粉絲即使不是消費者,也會和你發生關系,比如自覺宣傳;會員對你不滿意了,很有可能默默離開,而粉絲對你不滿意了,會真心懟你,期待你好……
那么會員會變成粉絲嗎?如何培養會員成為粉絲?
為什么非要把會員變成粉絲呢?會員和粉絲本來就沒有聯系。
從現在開始,培養粉絲,或者引導、開發粉絲,就可以了。
最后,雷總的八個字送給大家: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與優秀者同行,向卓越者學習,我們也可以變得不同。
(作者系聯商專欄作者劉國正,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