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拼多多的前身是拼好貨,而拼好貨主要業務就是賣生鮮農產品,拼多多最早的品類也依然是生鮮農產品。這個基因幫助拼多多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銷售平臺,也幫助覆蓋的700萬農戶實現了有效增收。
文| 李成東
來源| 東哥解讀電商(ID:dgjdds)
3月5日,拼多多發布扶貧助農年報,報告顯示,2018年度,拼多多平臺農產品及農副產品訂單總額達653億元,較2017年的196億元同比增長233%。
相信很多人看完以上的數據,才突然意識到,拼多多的生鮮電商規模已經是中國第一,并且成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之一。
但實際上,這份《拼多多2018扶貧助農年報》表明的不僅如此,其透露的是拼多多不為人知的快速增長邏輯。
►不斷迭代的拼多多
研究這份報告我們發現:拼多多的崛起,正是因為它做了跟其他電商不一樣的事。
從表面上看,有四個條件支撐起了拼多多,也就是踩對了四個紅利。第一是承接了部分成熟的淘寶商家;第二當時沒有人做團購模式;第三是三到六線用戶上網;第四用社交流量。
但實際上,拼多多的突飛猛進,遠不止這四個紅利。
根據CNNIC的報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國網民達到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網購用戶5.69億,電商流量已看到了天花板。
流量是電商的核心因素,當電商平臺面臨增長瓶頸時,尋找增長新機會成為最核心的一個環節。當流量紅利臨近枯竭,我們并沒有看到拼多多因此停下腳步,甚至還高速增長。于是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拼多多是迭代出來的。
在其他電商平臺為增長瓶頸而發愁時,它已經先人一步,迭代出一條快速增長的道路。這條道路是什么?拼多多的快速增長之路與其他電商平臺有什么不同呢?
►拼多多高速增長的背后
拼多多的增長邏輯與其他電商平臺有什么不同?
第一個不同就是主打品類不同。如果以訂單量而非GMV計算,在拼多多排名前十的類目中,排行第一的是包括生鮮農貨在內的食品。而淘寶第一是服裝,女裝。京東是3C產品,家電。
拼多多為什么如此快速增長,第一個核心特征就是高頻打低頻。食品比服飾,比3C都要高頻得多,拼多多的用戶黏度就是來自它本身的業務特性。
截止2018年底,拼多多平臺注冊地址為國家級貧困縣的商戶數量超過14萬家,年訂單總額達162億元,經營類目以農產品和農副產品為主,預計帶動當地物流、運營、農產品加工等新增就業崗位超過30萬個,累積觸達并幫扶17萬建檔立卡戶。
這些數據則告訴我們,第二個不同:即供應鏈把控的核心不一樣。
現在電商平臺、物流企業都在強調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但網絡上經常出現某個地方農產品滯銷,果農很無奈把水果扔掉的情況,也時常出現“XX滯銷、幫幫我們”的新聞。但另一方面我們又發現,為什么我們市場里,臍橙、芒果的價格仍然“傲嬌”?
原因在于:由于“最初一公里”和流通環節無法實現標準化,農產品無法在短暫的成熟期內找到匹配的市場需求時,不少農產品尤其是物流成本高的村莊、山里的農產品,只能忍痛處理甚至丟掉。
另一方面,而消費者如果想要買到有保障的產品,則必須投入動輒十倍的價格。由此可見,農產品是大市場,是剛需,誰能解決其中的問題,誰就能獲得巨大的市場。
農產品,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反映到農產品上行上就是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如何標準化生產、收集、包裝的問題。隨后,通過電商平臺將大量分散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連接起來,讓消費者能獲得真正平價,高質的農產品。所以,農村電商流通體系建設的關鍵,就是解決“最初一公里”問題。
那么拼多多到底在“最初一公里”上做了些什么事,真正解決了這個問題?由于拼多多很少有相關宣傳,外界對此非常好奇。而隨著拼多多近期公布年度年貨報告,相關問題得到了一部分解答。
我們查看報告發現,第一,拼多多通過“最初一公里”直連“最后一公里”,前所未有地精簡供應鏈。基于全新的模式,避免了冷鏈、倉儲等大規模資本性支出以及儲運過程中的農產品質量風險,用最低的成本實現了高效運轉。
農副產品加工地的封裝打包生產線已實現24小時運轉
第二,拼多多發動6萬多名新農人返鄉,通過新農人主導產地農產品集聚、分級、加工、包裝工作的標準化方式。加上農貨團隊深入全國產業帶,因地制宜制定解決方案。打造質量好強競爭力農產品的同時,實現有效精準扶貧。
第三,拼多多創新打造了“農貨中央處理系統”,這個4億消費者對接2億農戶的全新產銷模型,將各類農產品在成熟期內匹配給消費者。傳統電商是人找貨模式,而拼多多是貨找人模式。主動挖掘用戶的農產品需求,從而形成了較為穩定的需求。此舉解決與需求匹配問題。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百香果、雪蓮果這些原來幾乎沒有普通消費市場的非傳統水果,通過新電商模式的擴散,成了一線城市消費者的新寵,并且孕育了數款年銷量超過百萬單的冠軍農貨,推動了拼多多的高速增長。
►拼多多模式改變中國農業
然而幾乎所有相關零售、互聯網企業都追逐觸達消費者的“最后一公里”,比如,永輝超市的核心競爭力便是新鮮且相對便宜的水果生鮮,基于這一產業鏈,永輝也率先推出了“超級物種”。隨后,阿里推出了盒馬鮮生,京東推出了7FRESH,美團推出了小象。
這些新零售業態的根本,是通過“最后一公里”的標準化服務,觸達消費者對于生鮮水果的需求。但實際上作為高頻的剛需品,水果生鮮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不是高規格服務,而是平價、高質,滿足最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不得不說,其他相關零售、互聯網企業與拼多多最大的不同,就是在“最后一公里”還是“最初一公里”的選擇上,雙方相背而行,愈行愈遠。
當它們選擇“最后一公里”時,拼多多則始終大力投資技術、資金、人力,去開拓最難做,沒人做的“最初一公里”。雖然與工業品下行的迅速增長相比較,從絕對數量上看,農產品上行相對滯后,但一直保持超高速增長。
以中共十八大召開的2012年作為分析節點:2012年生鮮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36億元,到2017年達到1418億元(數據來源于商務部發布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8》),增長39倍。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平均增長25.4%來計算,2018年生鮮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預計不低于1778億元,較2012年增長50倍。
拼多多選擇“最初一公里”的背后,絕不僅僅只是消費者買到了更實惠的水果,農產品的流通更便利,而是對于農業整個生產要素的一次革命,對于改變中國分散的小農作業模式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而這也讓拼多多迅速成長為中國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之一、用戶數量第二大的電商平臺,更貢獻了巨大的社會價值,形成了深遠的社會影響力。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