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國有新四大發明:共享單車、高鐵、外賣、支付寶。就外賣來說,餓了么95億美金高價賣身阿里,美團坐在市場第一的位置上成功開啟上市之路。雙方都經過了資本市場的重新輸血,伴隨而來的必然有更加慘烈的競爭,這在進入2019年后顯得愈發明顯。
進入2019年,餓了么發起暖冬計劃承諾“不僅不會持續提價,還要持續降低商家扣點”。并且在阿里資本助力下,餓了么還在大理掀起了一輪補貼狂潮。而對于美團來說,上市后也對外賣業務進行了重新梳理,聲稱要在行業大營銷計劃、全面數字化升級、深入供應鏈服務和先鋒商戶獎勵政策等4個方面對商戶進行重點扶持。
雙方差異化的市場策略也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發展路徑。那么在都不差錢的情況下,外賣雙雄過去幾個月的市場真實表現如何?市場格局是否發生了新的變化?
餓了么市場份額4連跌,外賣戰事終局將至?
燒錢補貼外賣消費,不是新聞。但在這個節骨眼上,重啟“大補貼”,卻讓行業繃緊了神經。在今年年初,餓了么推行暖冬計劃,隨之而來的是在大理等多個城市發起瘋狂補貼,滿25減24,滿35減32,滿50減48。這也就意味著,1元可以買25元的東西。很快,餓了么也在全國很多城市復制了這種高額補貼模式,通過砸錢搶奪市場,這是在外賣發展初期屢試不爽的戰術,而到了今天餓了么重啟燒錢模式,又是否真的有效?
從第三方互聯網大數據監測機構Trustdata剛剛發布的《2019 年Q1移動互聯網行業分析報告》來看,2019年第1季度的外賣市場,美團外賣以63.4%的市場份額領跑行業,環比提高了2.1%,餓了么市場份額為27.5%,環比下降1.1%。
于此同時,DCCI也發布了《網絡外賣服務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19Q1)》,報告顯示,在2019年第一季度,美團外賣、餓了么和餓了么星選的市場份額分別為64.6%、25.5%和8.4%。
從數據報告可以看出,自從賣身阿里后,餓了么的市場份額已經連續四個季度下滑。去年餓了么投入高額補貼,非但沒能擠掉美團的占有率,自身反而損失不小。這也說明補貼效果開始明顯弱化,一味執著于燒錢補貼的餓了么出現了戰略失誤。
如何快速縮小份額差距是擺在餓了么面前現實的難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餓了么一直想要搶奪市場份額背后的手段并不多。早在去年4月被阿里收購后,餓了么就身揣30億元發動“夏季攻勢”,并表示要從7月開始,每月投入10億來進行用戶補貼和市場營銷,并要在中短期內拿下50%的市場份額。然而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
餓了么喊出的“夏季戰役”與“暖冬計劃”好像有如出一轍的邏輯,“散打式”地向外界釋放信號、周期性地傳遞信息,餓了么很少系統性地闡明戰略節奏,這樣的行為從本質上看就是一場營銷。可見,在放出狠話之后,如何踐行自己的語言,餓了么需要更強的做事能力,尤其是在當下的外賣格局中,這將是對平臺的多維考驗。
出爾反爾提高傭金,營收壓力成最后一根稻草?
資金高投入的背景下,市場份額卻不見起色,這對于一向追求投入產出效率的阿里來說顯然難以接受,而這種壓力也在不斷向餓了么傳導。根據東南快報報道,餓了么平臺在廈門地區試點提高商家傭金費率,提高的力度在2、3個點左右。由原來的18%提高到了21%。而且還有商家透露,如果商戶反應不大的話,這樣的政策可能被推廣到其他地區。
不少商家直言,餓了么平臺此舉是在“割韭菜”。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餓了么廈門商戶反應,他們與餓了么的協議期并未到,有的甚至還有超過半年的合約期。如果將時間撥回到4個月前,餓了么掌舵人王磊還信誓旦旦聲稱餓了么商家費率不會漲,這種言而無信出爾反爾的行為,讓商家們憤怒無比。
在上海,餓了么同樣出現了出爾反爾漲商家服務費的情況。餐廳的老板們反映,從年初開始,他們就被"餓了么" 強制增加服務費。目前,服務費的收取比例,已由每單15%增加到每單20%。而當老板們想與"餓了么"平臺協商的時候,"餓了么"卻拋出了 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條件"——餐廳必須從"美團"平臺上下線。
餓了么出爾反爾的態度讓商戶感到不滿,這也在數據上得到了印證。從Trustdata報告中的數據可見,第1季度美團外賣商家版APP平均每個商家的日均啟動次數達到8.9次,餓了么商家版APP平均每個商家日均啟動次數為6.6次。外賣商家版APP的活躍度反映了外賣平臺在商戶側認可程度,因此單論商戶側的比拼,餓了么仍然略遜一籌。
在外賣領域,需求側的數字化已經初步完成,而供給側的改造之路將成為未來重點。顯然,餓了么加大補貼仍然停留在需求側的維度,而其目前也并沒有在供給側進行系統化的改造升級。實際上,餓了么對商戶傭金進行上調,側面也反映了自身的營收壓力開始增大。在市場份額不能有所增長的情況下,必然要在其他方面進行彌補。
如果僅僅補貼顯然是不可持續的,良性的營收才能支撐平臺健康走下去,顯然餓了么在這方面做的還不夠好。4月3日,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發表了對中國外賣市場的調研報告文章,文章提到,作為阿里巴巴旗下的業務之一,餓了么在去年第四季度的營收對阿里整體貢獻有限,但卻影響了整體支出。顯然餓了么的補貼和薪資是拖累阿里贏利的重要部分,如果它繼續挑戰美團,進軍低線城市,阿里投資人未來將會感到不安。
阿里資本魔咒下,投入無上限成“偽命題”
賣身阿里后,餓了么多次喊出“投入無上限”的口號,補貼似乎成為了餓了么的一個殺手锏,然而當下外賣行業已經從野蠻生長的上半場進入精細化運營下半場,價格戰已經不能奏效,一味的補貼并不能換來高速增長。
其實,阿里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開始給餓了么開放淘寶和支付寶的入口,并希望通過與阿里系其他業務協同,來增加餓了么在生活服務領域的生態能力。然而從阿里的收購策略來看,對于被收購公司的處理態度更多是“為我所用”,從而形成吸虹效應。
比如曾經風光無二的優酷,在高光時刻被阿里收入麾下,短短幾年時間其市場地位便從第一滑落到了第三位。去年6月,優酷耗費逾10億元拿下了世界杯播放權,但是業績卻是乏善可陳。在2019財年第三季度的財報中,阿里文娛單季度70億的虧損,依然難看。今年3月,更有媒體稱優酷將進行大規模裁員,此輪調整或涉及三分之一的員工。
優酷的前車之鑒對于理解現在的餓了么有很大幫助。無論是優酷,還是天天動聽、口碑、餓了么,當他們成為阿里生態的棋子,就要在阿里體系中發揮出重要作用。目前,餓了么在阿里新零售規劃中仍有一席之地,相比較下阿里生態給予餓了么的價值卻有可能漸趨縮小,這就導致最終餓了么要么被“砌”在某一領域再難有所突破,要么便使命達成被棄之不顧。
“投入無上限”這一句話,看似是巨頭的承諾,實則也是壓力。如今,一個個被阿里吸納的明星公司,頭頂光環卻跌落云端,甚至被阿里拋棄,這也正說明策略的失效。究其原因,阿里的傲慢與偏見,讓他們忽視了每一個行業自身發展的規律。
外賣行業競爭多年,說到底爭奪的是用戶點餐習慣、消費粘性,只有更大的訂單規模在市場上才有更大的話語權,而在目前外賣領域,餓了么面對的是剛剛成功上市的美團,餓了么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突破,必然要走出目前這種高補貼、高傭金、丟市場份額的怪圈,只有不斷開增量市場或者把存量市場做精做透,才能真正享受到萬億級大盤子的餐飲外賣紅利。
文/首席發言者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