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阿里云的云棲大會,把一頭驢送至風口浪尖:物流機器人小蠻驢。
這意味著,又一個巨頭加碼物流機器人。
小蠻驢是阿里巴巴達摩院推出的第一款末端物流機器人,目標是提供最后三公里配送,為用戶打造更智能的收件體驗。據阿里云稱,此“驢”其集成了達摩院最前沿的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技術,大腦應急反應速度達到人類7倍。
自然而然,小蠻驢一大特點是智能化:能在復雜的末端場景中行駛、避障、轉彎、急停、會車、倒車等等。機器人識別數量上百的行人、車輛的意圖只需0.01秒;遇到危險需要急停時,只需0.1s大腦就能完成決策、規劃并下發控制指令。
除此之外,小蠻驢比較耐用:充4度電就能跑100多公里,按照最多每車滿載50件常規尺寸的快遞/包裹/外賣、每天送貨10次計算,每天最多能送500個快遞。
車速也不慢:平均速度設定為15km/h,最高速度20km/h。與此同時,充電4度就可以達到續航里程102公里:機器人行駛100公里所耗費的電量,還不到吃兩小時火鍋用的電。功率也僅有615w,不到戴森吹風機的一半(1600w)。
那么小蠻驢的安全保障怎么樣?
在機器方面,小蠻驢有大腦決策、冗余小腦、異常檢測剎車、接觸保護剎車、遠程防護等五重保障。如果遇到機器解決不了的場景,還有第二種方案:遠程云代駕。
而成本方面,阿里強調,小蠻驢可量產——可以規模化商用。由于算法自研和深度定制,小蠻驢在整體成本上實現了大幅下降,成本僅為業內其他原型產品的1/3甚至1/10,且隨著供應鏈進一步整合和激光雷達等成本降低,成本還會進一步降低。
可以看到,阿里云也在積極推進它的落地——據悉,很快,就可以在社區、學校、辦公園區,看到小蠻驢的身影。
事實上,近幾年,物流機器人賽道炙手可熱,阿里、京東、美團、順豐等巨頭們紛紛加碼下注,圈地跑馬。而背后的原因,正如大會上,阿里巴巴達摩院院長張建鋒說:
物流配送需求正在極速爆發,預計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每天將產生10億個配送訂單。而末端物流是整個物流體系中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環節,物流機器人就是阿里提供的解決方案。
除此之外,加碼本地生活也是巨頭們布局末端物流的原因之一。
然而,雖然紛紛砸下重注,巨頭們能否順利推進物流機器人大規模商用還是未知:復雜的長尾路況、高昂的成本、安全隱患等等,都成為了阻礙物流機器人鋪開的重要因素。事實上,物流機器人賽道進入了瓶頸期:全面鋪開之路道阻且長。
不止阿里,入局物流機器人的巨頭們,來勢洶洶。
拿京東來說,去年,2019京東全球科技探索者大會上,京東就發布了其歷時三年多研發出的智能設備——配送機器人4.0。這款機器人不僅能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還可改造成其他多功能無人駕駛車輛廣泛應用。
續航里程和阿里的小蠻驢不相上下:達到了100公里左右。
而京東推出這款機器人的主要目標也是幫助快遞小哥完成最后一個環節的配送:
快遞小哥把這些貨物放進去之后,平臺會給用戶下發一個類似于二維碼,然后到用戶單元門口,用戶下去取,輸入密碼——未來,用戶下樓之后不再面對快遞小哥,而是直面物流機器人。
而疫情期間,京東也派出了一批無人機器人馳援武漢。
巨頭為什么紛紛布局物流機器人?
首先,作為電商平臺,阿里、京東等巨頭的物流需求越來越大。
馬云預判中的“每天十億包裹”,事實上,在2018年天貓雙十一就達到了。這一天,單日物流訂單量就達到了10.42億——按照這個速度,每天十億包裹也指日可待。巨頭們對物流不敢不上心。
2018年,在全球智慧物流峰會上,馬云曾表示,將在物流領域投資上千億,來建設智能物流骨干網,實現全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必達。
而在物流配送整個鏈條中,末端物流是整個物流體系中成本最高、效率最低的環節,且交通事故頻發:亟需降本增效。
“過去物流行業是體力勞動,靠的是成千上萬快遞員的手提肩扛,未來物流行業則會變成腦力勞動,不能讓快遞員像**線上的機器人一樣。”18年那場峰會中,馬云說:“過去的20年,我們很多人把人變成了機器,而未來的20年我們將會把機器變成人。”
而物流智能化,就是其中的一個解決方案。
其次,最后一公里的末端物流,不僅能為電商平臺賦能,對本地生活賽道來說也至關重要:這與巨頭們的野心不謀而合。
巨頭們在本地生活賽道的野心不言而喻。
拿阿里來說,曾兩次參透社區團購創業公司十薈團,今年六月,阿里再次加碼:菜鳥驛站宣布從快遞服務向數字社區生活服務全面升級,通過增加團購、洗衣、回收等服務,使其成為數字化的社區生活服務站;7月,阿里零售通事業部籌備組建新的社區團購部門。
至此,一個由菜鳥網絡牽頭,建立面向社區和校園的物流服務平臺網絡平臺形成:致力于為消費者提供多元化的最后一公里服務。可以說,加碼末端物流是一箭雙雕的事情。
同樣是本地生活巨頭的美團也致力于末端物流機器人配送:
2020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美團展示了室外低速無人配送車“魔袋”。該車采用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運用5G技術實現車路協同,通過大數據技術優化調度系統,以滿足在樓宇、園區、公開道路等場景的即時配送需求。
魔袋也在疫情期間投入使用:今年2月,美團啟動無人配送防疫助力計劃,讓無人車配送率先在北京順義落地,用戶通過美團買菜下單后,“魔袋”將從站點直接把訂單送到。據悉,順義區的無人配送已進入常規化運營階段,目前主要覆蓋五六個居民小區,完成訂單量已超6000單。
然而,對瘋狂加碼的巨頭們來說,讓機器配送車真正落地,在我國各地全面推廣、下沉、常態化運行,道阻且長。事實上,物流機器人賽道遭遇了瓶頸期:巨頭瘋狂投入研發,而技術卻難以全面落地。
物流機器人的瓶頸與掣肘:全面鋪開困難重重
為什么全面鋪開困難重重?
首先,“最后一公里”一直是最為棘手的環節:路況復雜,充滿不確定性,對作為真人的快遞小哥來說尚且交通事故頻發,更何況是機器。所以,在最大程度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勢必會降低效率。
這就導致了第二個問題,成本高:如果鋪開物流機器人的成本遠高于人力成本,那么大規模商用勢必會被無限期推遲。
不止如此,現實世界永遠比建模世界更為魔幻。巨頭們和研發人員要直面最殘酷且現實的質疑:
“小孩子們在物流機器人上玩耍,玩壞了怎么辦?”
“有人直接把物流機器人連機器人帶包裹一起偷走怎么辦?”
“物流機器人掉進沒有井蓋的下水道中怎么辦?”
所以,你會發現,巨頭們早就研發出了初代物流機器人,但遲遲無法大規模商用,只能在小范圍、小規模內使用:
拿阿里來說,事實上,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無人配送機器人小G:一臺可以在陸地上行走的機器人,身高1米左右,大概能裝10-20個包裹。只要通過手機向小G發出服務需求,他便會規劃最優配送路徑,將物品送到指定位置,用戶可通過電子掃描簽收。
當時的報道稱,強大的算法讓小G擁有像人類一樣思考的能力,它會觀察周邊的復雜環境,并在系統中建立自己所看到的多維世界。走在路上,小G也能動態識別環境的變化,它不僅能識別路上的行人、車輛,還可以自己乘坐電梯,甚至它能夠感知到電梯的擁擠程度,它是絕對不會跟人搶電梯的。
2018年,小G升級為G plus,時速可達15公里/時。當時,阿里表示將大規模商業化推廣:然而一直未能落地。
京東也是早在16年就推出了第一款無人配送車。16年9月,京東宣布,由其自主研發的中國首輛無人配送車已經進入道路測試階段,10月份即將開始試運營,17年有望進行大規模商用。
據當時的報道,京東無人車可以按照既定路線自動導航行駛,并具備路徑規劃、智能避障、車道保持、智能跟隨等功能;
而自動行駛到目標建筑的指定位置后,它會通過京東APP、手機**等方式通知用戶收貨;用戶到無人車前輸入提貨碼就可以打開貨倉,取走自己的包裹。
同樣,至今,此款無人車也同樣未能大規模推廣。
所以,小規模應用是主流:從物流機器人發展技術階段來看,各大物流公司首先研發、配備的是智能分揀機器人,然后是倉儲以及無人機。雖然末端無人配送技術將成今后幾年大家關注的焦點,但如何推廣始終是瓶頸所在。
不止如此,就算是落地性更強,小范圍應用的倉儲機器人,也面臨著安全事故等問題:
拿18年,美國新澤西州亞馬遜倉庫發生的重大機器人事故來說:據ABC新聞報道,因機器人在倉庫里刺穿了一罐9盎司的驅熊劑,導致24名亞馬遜員工被送往**治療。其中一人傷勢嚴重,另有30名工人在現場接受治療。
事后,亞馬遜在英國的數據也被翻了出來,資料顯示,從2015年到2017年,救護車被呼叫到亞馬遜倉庫超過了600次。
機器終歸不能代替有血有肉的人:全面推廣之路道阻且長。
總結
那么,此次的小蠻驢能夠逆風翻盤嗎?
誠然,經過幾年的研發,小蠻驢在降本增效上有所突破:
提升安全性和智能化的同時,通過改進了包含激光雷達等昂貴傳感器在內的感知體系、自研嵌入式計算平臺、深度定制包括運動底盤在內的硬件設備等方式,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也因此,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資深算法專家陳俊波有底氣說出:“小蠻驢很快將大規模量產,實現‘千’級別的出貨量,全球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做到這個規模。”這樣的話。
然而,再次之前,小蠻驢三年之久的試運營,也局限于上海交通大學、四川大學、浙江大學等封閉式園區。告別象牙塔后,面對社會的兇險,“溫室里的驢”能否從中突圍,一切還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