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紙帶打孔、到匯編語言、到高級語言,再到各種IDE、各種框架,人們始終在試圖屏蔽底層的復雜性與難以理解性,通過歸納、抽象、封裝,進而通過點拉拖拽及少量代碼來快速完成應用程序的開發。
觀遠數據產品團隊始終將「讓IT技術更加貼近業務」作為持續努力的方向,不斷降低數據分析的門檻,「自定義報表」就是一個將數據交給業務團隊的功能:業務人員依據提前設計好的自定義報表,根據需求,自由進行數據的任何操作,不用關心指標的計算實現,極大提高了整個數據分析鏈路上各角色的工作效率,讓取數、做分析不再是難題。
9月8日,觀遠數據資深產品經理Layne深度解讀了「自定義報表」產品功能,并從“產品”到“實踐”,分享了自定義報表的實際應用場景,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1.前世今生:「讓IT技術更貼近業務」
BI (Business Intelligence商業智能)的概念,是由全球最專業權威的IT研究咨詢公司Gartner Group在1996年首次提出,定義為一類由數據倉庫(或數據集市)、查詢報表、 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備份和恢復等部分組成的、以幫助企業決策為目的的技術及其應用。
從傳統報表(依賴數據倉庫技術的報表式查詢系統),到敏捷BI(數據處理能力增強,可視化能力增強),再到智能BI(實現自助式分析應用),在BI演進過程中,數據分析門檻不斷降低,亦是觀遠數據始終踐行的方向:以產品化、智能化的方案,讓決策更智能。
時至今日,企業BI分析場景仍然在不斷演變,觀遠數據根植于數百個零售分析項目經驗,總結出企業BI數據分析體系分層構建方法論:
針對公司高層,需要「全景概覽」
通過看板了解公司正在發生什么事,并通過數據呈現經營異常。以核心指標提供重點信息,使其及時掌握公司運營核心動態,驅動中層管理看數據、用數據、解讀數據。
針對中層管理,需要「管理分析」
通過管理駕駛艙,了解會員、商品、門店的運營表現,發現經營改善點,對公司關鍵運營績效進行管理分析,及時定位管理問題和薄弱環節,為提升業務績效提供建議,賦能終端門店。
針對執行層,需要「業務監控」
關注進貨指標、銷售指標、庫存指標、費用指標等信息,對終端業務執行過程中的效率進行監控,及時鎖定異常,并進行糾偏,為快速決策提供有效依據。
基于以上分析體系,可以拆解出企業BI四大分析場景:
圖源:觀遠數據演示系統
固定報表
固定周期的經營情況的概覽,能夠快速了解某一業務或者某一模塊的表現情況,如:電商平臺運營日報,幫助企業中高層或負責人及時掌握數據展現情況。其主要形態為:根據看數需求,將底層的計算結果與上層的報表展示固化,固化體現在:主題、指標、時間周期,如日、周、月報。
圖源:觀遠數據演示系統
場景分析
某**析主題下,主要為管理層服務的駕駛艙看板,內含核心KPI、排名、占比等相關圖表對比信息,幫助中高層快速理解當前發生了什么。其主要形態為:根據一定的業務邏輯,設計底層寬表與上層可視化分析,提供一定靈活的篩選條件,但是一旦將場景搭建完成,幾乎不再會去做大的調整,如駕駛艙、商品分析、會員分析等有比較明確需求的場景。
圖源:觀遠數據演示系統
敏捷自助分析:有一定技術背景的業務分析師或者數據分析師,能夠基于IT/信息部的相關的標準化主題數據,為某分析目的而對相關基礎數據重新加工,以得到或者驗證分析結論。其主要形態為:用戶可以基于清洗好的數據,或者是穩定的三層建模(ODS-DW-DM),自由的進行ADS應用層的數據集構建,從而完成更加復雜和靈活的自助式分析。
半自助分析
這種類型的即席查詢在交付物角度基本都是報表需求,旨在通過產品功能和技術手段,讓用戶能夠方便地自助地完成多變的報表開發需求,達成自助取數的目的。
而正是用戶取數需求的不明確和多變,以及用戶數據庫技術的缺失,造成了數據庫的性能壓力和運維風險,使得需要 “數據庫專家細心設計過、預先編制好并做過優化”。此外,數據指標的計算也會在產品層被封裝,稱為 “語義層”,用戶只需要選擇需要的指標,不用關心指標的計算實現,既是一種方便,也避免了指標的分支、版本等問題。
其中,半自助分析與敏捷自助分析是四大分析場景里最靈活的場景,且半自助式分析趨勢日益凸顯。究其本源,伴隨著社會數據意識的不斷提升,IT技術更加貼近業務,數據分析門檻進一步降低是未來趨勢。
BI1.0時代已為「半自助式分析」給出了解決方案,但門檻極高、周期漫長。以傳統BI的Ad-hoc功能為例,需要先由數據庫專家設計數據模型結構,并在BI系統中,進行多維指標的配置,最終才能交付給用戶使用,隨著使用的加深,當一個模型解決不了用戶問題時,就需要重新進行構建,對于整體決策來說,過程周期十分漫長。而數據決策者受限于分析時效,或進行“拍腦袋”決策,或決策滯后。
數智化時代,需要更加靈活、易用的BI工具。因此,觀遠數據構建了半自助分析解決方案,用「自定義報表」功能解決數據資產賦能鏈路長、時效性差,用戶自助體驗不好等問題:
懂技術的人專注應用數據集于自定義報表的構建,從簡單、重復冗雜的開發工作中解放出來;
懂業務的人依據提前設計好的自定義報表,根據業務需求,自由進行維度與指標的組合,而不用關心指標的計算實現,極大提高了整個數據分析鏈路上各角色的工作效率,讓取數、分析不再是難題。
2.功能簡介:滿足「客戶」與「用戶」需求
B端產品設計中,「客戶」與「用戶」是兩個關鍵者:「客戶」為產品系統買單,如CTO、CEO等;產品系統的真正「用戶」是數據分析師、業務人員,其為「客戶」服務。在自定義報表中,報表查看者是客戶、報表構建者是用戶。不僅要讓用戶用的舒服,還要讓客戶有產品感知。
在半自助分析的場景中,觀遠數據了解到客戶真實訴求是:想要有足夠靈活的的多維度多指標的組合看板,來發現經營異常原因以及改善點。
基于這個場景,我們向客戶提供直接的報表使用窗口,數據部門可以靈活的構建很多用戶想要的報表,以及他想勾選的內容,進行一些多維度多指標的一個構建,業務分析師可以直接進行維度和指標的勾選以完成分析訴求;向用戶/客戶提供簡便的配置窗口,能夠快速的完成一個報表的配置,交付給用戶使用。
在使用層面,自定義報表功能由三個部分組成:
字段勾選
用戶可以基于報表創建者設置好的字段窗格中,進行維度和指標的勾選,勾選完成后即會「表格」區域展示分析結果。
用戶可以基于篩選結果對字段進行操作得到新的分析結果,主要支持的操作如下:
行維度、列維度、指標可組內排序;
行維度拖動至列維度,形成交叉表。
高級排序與過濾
用戶可以對分析結果進行過濾和排序操作。
高級排序:可以基于維度、指標進行相關排序操作;
過濾:基于表格分析結果在表頭字段位置進行內容上的過濾。
那么,我們如何構建一張自定義報表?
圖源:觀遠數據演示系統
上圖是創建自定義報表的配置窗口,通過簡單四步即可創建一張自定義報表:
①窗格創建:可進行字段窗格和文本窗格的創建;
②字段窗格:可以將左側數據集中的字段拖入到窗格中,以便使用者在儀表板界面進行字段勾選;
③報表窗格:用戶勾選字段后,所得結果將在報表區域呈現;
④文本窗格:用戶可以在文本窗格中輸入相關自定義報表描述、或者指標描述。
3.最佳實踐:常態化、便捷、自助
(1)駕駛艙與自定義報表的結合案例
通過觀遠數據駕駛艙看板發現:品牌整體業績達成99%,但同比下降23%,存在異常。進一步深入時發現,“自營”渠道發生同比下降10%,可能是業績下滑的表面原因,當我們看到自營渠道中,華北區域下降,而其他區域表現正常時,就想要基于華北區域的商品、會員銷售情況做進一步分分析。
在此情景下,部門負責人和中高層領導需要了解異常原因。在傳統 BI 模式下,業務人員需要向IT人員提取數需求,進行指標定義、確認、溝通等一系列步驟,再進行聚合分析。但通過自定義報表,業務分析師就可以很方便的直接進行分析了,而不用反復向IT部同事提出取數需求,在進行組合分析。在此案例中,業務人員通過查看「銷售駕駛艙」的四大核心指標及趨勢,進一步查看渠道表現,便可定位到異常原因存在于「華北自營渠道」。
(2)智能ETL與自定義報表的最佳實踐
除此之外,觀遠數據提供了智能ETL功能,有技術能力的用戶可以通過開放的基礎業務數據事實表與維度表,自由的進行加工,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數據集,即ADS層數據,更加靈活的滿足自己的多維組合分析需求。
構建完成之后,就能夠借助自定義報表功能,構建屬于自己的日常分析看板。不僅如此還可以借助快捷篩選功能,將自己的分析思路保留下來,就比如剛才演示的內容一樣,做逐級排查,而快速精準的定位問題。
(3)直連場景
圖源:觀遠數據演示系統
自定義報表可對接直連數據集,若用戶有自建的數據倉庫或者數據中臺,觀遠數據可直連對應數據庫,以滿足不同場景下客戶的分析需求。
觀遠數據始終抱著學習與改進的心態,陪伴客戶一同成長。在未來,自定義報表層面還會有更多的迭代優化,對數據導出、報表樣式、過濾篩選等各個維度進行提升,希望以通過產品化的方式,真正助力業務決策,讓決策更智能。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