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雙十一,對于鮮燉燕窩品牌小仙燉來說,收獲一如既往可觀。
根據小仙燉官方披露的數據,2021年雙十一期間,小仙燉的銷量分別位列天貓醫藥健康、京東燕窩、抖音滋補類目榜單第一,同時74%用戶選擇月套餐及以上周期產品。這也是小仙燉繼2020年雙十一之后,第二次占據天貓醫藥健康榜首。
然而“豐收”的喜悅沒有持續多久,小仙燉便遭受負面困擾:《中國消費者報》11月30日報道稱,小鮮燉的宣傳標語“連續四年全國銷量領先”與成立23年的老燕窩品牌燕之屋的“銷量連續兩年全國領先”撞車,存在誤導消費者的嫌疑。
事實上,因虛假宣傳而被政府部門處罰,被職業打假人揭發以及被消費者質疑等各類營銷翻車事件,在小仙燉身上可謂屢見不鮮。
在營銷之外,成立7年以來,小仙燉僅推出鮮燉燕窩這一款產品,但“一招鮮吃遍天”早已不適合如今這個需求萬變的時代。隨著越來越多品牌入局鮮燉燕窩賽道,昔日僅靠一款產品打天下的小仙燉,能否在競爭愈發激烈的市場中保持“銷量領先”,成為“燕窩一姐”?
燕窩,自古以來都是絕佳保健品,至今都有著“若有燕窩執于手,歲月從不敗美人”的佳話。燕窩幾乎成了人們追求生活品質的標配。
近年來,在《甄嬛傳》《如懿傳》等影視的帶動,以及市場上對于燕窩功效的大肆鼓吹之下,加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注重養生,燕窩市場熱度持續走高。
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燕窩市場專業委員會發布的《2020燕窩行業白皮書數據顯示》,2013~2020年間,我國燕窩市場規模從60億元飆升至4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33%。
乘著“燕窩熱”東風,小仙燉應勢入局。
2014年,小仙燉正式成立,以鮮燉燕窩切入燕窩賽道。彼時,市面上僅存在干燕窩(經過簡單的挑毛處理后售賣,未經過燉煮)以及即食燕窩(高溫燉煮后裝進玻璃瓶密封,類似罐頭產品)兩種燕窩產品。
小仙燉的出現填補了鮮燉燕窩(商家代客泡發,代客燉煮,相較其他燕窩口感更新鮮)這一市場的空白,加之其將用戶精準定于為更契合燕窩特性的年輕群體、孕媽以及寶媽,與傳統的燕窩品牌受眾有著一定的切割——后者多以保健需求更強烈的中老年人為目標客群。
在新細分賽道以及新故事的雙重驅動下,小仙燉成立后不久便收獲了資本的青睞——2015年獲得投資人劉峻和洪泰基金150萬的天使輪投資;僅隔一年,“紅衣教主”周鴻祎看中小仙燉,領投數千萬元的Pre—A輪融資;2017年,知名演員陳數和快手主播賀冬冬的“夢泉時尚集團”投資小仙燉2000萬元。
資金的不斷涌入,給了小仙燉大肆營銷的底氣。
一方面,小仙燉邀請張雨綺、張柏芝、景甜等眾多明星在小紅書上推廣,一度號稱“影響了半個娛樂圈”,并借此打造出高端消費品牌的形象;另一方面,小仙燉與分眾傳媒合作,將廣告鋪進千家萬戶的電梯間中,力度之大一度引發熱烈討論。
線上+線上的大范圍大手筆營銷,打響了小仙燉的知名度,也讓其實現了銷量的躍遷,官方披露的數據顯示,小仙燉銷售額從2016年的5000萬元一路飆升至2019年的8億元;到了2020年,僅618和雙11兩個大促期間,小仙燉的銷售額加起來就超過了7億元。
然而數據狂歡之后,聚焦在小仙燉身上的問題,也在被層層扒開。
品嘗過營銷甜頭的小仙燉, 近年卻屢屢因虛假營銷登上頭條。
去年7月,網紅打假人王海在微博發布的一篇關于小仙燉的打假報告指出,小仙燉燕窩產品中的唾液酸(燕窩主要營養成分)含量為0.6g/kg,相較于官方宣稱的2.1g/Kg,含量相差甚遠;添加劑也絕非其產品宣稱中的“零添加”。
針對王海的質疑,小仙燉并未給出回應,然而今年4月,小仙燉因所宣傳的燕窩原料、干燕窩含量、商品產地、食品添加劑等10項指標與其所宣傳的產品參數情況不符,被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處罰20萬元并予以警告,則相當于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王海的質疑。
除虛假宣傳外,小仙燉還被朝陽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檢測出菌落總數為15萬CFU/g,超過了執行標準《Q/CYXXD 0001-2020 鮮燉燕窩》小于10萬CFU/g的規定,這也意味著其衛生狀況欠佳。
此外,在營收上小仙燉也曾造過假。2019年,小仙燉聲稱其當年營業利潤達3293.9萬元,然而卻被北京市朝陽區統計局爆出虧損3293.4萬元,相差6587.3萬元。雖然官方解釋稱是因填報人員疏忽將“營業利潤”項負值填報為正值,致使財務報表出現數據偏差,但按常理來看,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出現的低級錯誤。
對于小仙燉來說,其一系列“造假”行為,正在一次次透支消費者信任;而從整個燕窩產業來說,關于燕窩本身是否是智商稅的討論其實從未停止過。
燕窩支持者認為,燕窩作為傳承數百年的中式滋補品,確實有助于強身健體,就如同中藥一般,有些成分或許現代科學暫時還無法分析出。
反對者則認為,燕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就是唾液酸,雖然唾液酸可以起到延緩衰老和增強抵抗力的作用,但鑒于燕窩中的每克數百元的價格,不如直接購買食品級的唾液酸來得劃算——每克不過幾塊錢。
顯而易見的是,近年來隨著各類文章與視頻節目對燕窩營養成分的科普,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過于迷信燕窩的功效。燕窩的神壇地位似乎不再像過去那么牢固了。
行業質疑疊加品牌負面,小仙燉想要重塑人們對燕窩及其品牌的信心,是個挑戰。無論如何,對小仙燉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深耕產品,用產品實力說話,畢竟營銷能撐得起一時的銷量,但無法撐起長久的品牌生命力。
口碑下滑之外,制約小仙燉發展的另一大隱憂則是其單一的產品線。
一直以來,小仙燉都是靠“鮮燉燕窩”這一款產品打天下,只是在產品規格上有所區分——45g、70g、100g、120g等。不可否認的是,作為鮮燉燕窩這一細分賽道的首個“吃螃蟹者”,小仙燉在成立之初深耕單一產品,通過差異化產品打開市場,拓寬自身護城河,有其可取之處。
然而成立迄今已過7年,小仙燉仍未推出一款新品,這背后似乎也在印證其創新的后勁不足,這一點從其空白的專利欄中也能窺見一斑——小仙燉官網的研發專欄僅披露出研發投入,并未披露出相關專利,與之相對的則是,燕之屋在官網中披露了22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外觀設計專利4項)。
相比之下,燕之屋,以及同樣做燕窩生意的百年藥企同仁堂等老品牌近年來不斷發力,紛紛在原有的干燕窩、即食燕窩以及燕窩飲品之外,推出了鮮燉燕窩業務,成了小仙燉的有力競爭對手。
此外,諸如御絲燕、燕盛堂等新晉網紅品牌不斷涌現,也進一步加劇了鮮燉燕窩這一細分市場的競爭程度。
當然,小仙燉也并非無所作為。
今年9月,小仙燉開啟了其首家線下旗艦店,希冀以此構建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的橋梁,為之后的發展鋪路,而且,這也并非是小仙燉首次探索線下發展。早在品牌成立之初,小仙燉便嘗試過鋪設完整的線下渠道,但在一度虧損之后,裁掉了線下,專攻線上。
如今小仙燉想要依靠單一的線下旗艦店,打開線下消費市場,恐怕仍有不小的難度。
要知道,無論同仁堂還是燕之屋,都曾靠線下門店發家,且已經積累起了完善的供應鏈以及分銷網絡。僅說燕之屋,截至目前,其在全國155個城市核心地段開設600多家實體門店,遍布全國的同仁堂更是毋庸置喙。
總而言之,身處行業質疑、虛假營銷、口碑下滑、產品單一、線下薄弱等諸多旋渦的小仙燉,接下來的路,大概不會太順。
本文部分參考資料:
1.《網紅“小仙燉”,成功的智商稅》,鋅財經
2.《“小仙燉們”不光是智商稅》,奇偶派
3.《鮮燉燕窩,是智商稅還是新消費風口?》,電商在線
4.《再涉“虛假宣傳”,燕之屋、小仙燉為何屢屢翻車?》,派財經
作者/小白
排版/藝馨
監制/小罅
出品/一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