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烘焙專題中,我們分析了烘焙連鎖投資熱的緣由,以及部分品牌后勁不足的問題。經過統計,烘焙門店的平均壽命,僅僅為32個月,網紅烘焙門店的“短命”現象,病根究竟在哪里。
網紅烘焙的命門:一鳴驚人,又泯然眾人
開店邦認為,在連鎖行業中,“網紅速朽”是長期存在、廣泛存在的一個問題,原因大致相似,只是例子不同:
①網紅打法的資源配置問題。要打造一個網紅品牌項目,就要把錢砸在營銷上,砸在租金和裝修上,通過線上/線下的流量起勢,這是“短跑運動員”的邏輯,時間一長,自然會缺氧氣喘。融資是“獲得氧氣”的一種辦法,但還是要理清資源配置,避免因內功修煉不夠、精益化轉型不力,漸漸泯然眾人。
②品牌定位與價格帶的問題。比如來自紐約的網紅品牌Lady M,因“一片蛋糕70元”,被稱為“烘焙品牌的愛馬仕”,2017年初登魔都就引發轟動,并進一步入駐北京、廣州、寧波等城市。但是,高熱度不等于高復購,消費者嘗鮮打卡的心態,使它成為“一次性”網紅,高成本導致了低利潤,疫情使業績繼續波動,Lady M不得不忍痛關店。
③網紅品牌突擊式增多,導致“供大于求”。中國的烘焙消費量逐年增長,但這個增長是穩步的,對于爆炸式增加的網紅品牌,消費者是消化不了的。比如北京的一些核心商圈,網紅品牌已經卷到極致,關店率能達到驚人的30%,樓下顧客剛為瀘溪河排隊三大圈,樓上的墨茉新店就拍馬趕到。
④同質化程度高,網紅品牌“保護期”太短。作業做得好,全班都來抄,同行的模仿抄襲,形成了大量的干擾分流,沖淡了品牌原有的優勢,逼迫它們要么加速擴張,要么加速迭代。
同質化競爭是多個維度的,就以資本寵兒墨茉點心局為例,僅在長沙,就與虎頭局“形同姐妹”,而在全國范圍內也有多家“xx點心局”,墨茉的國潮風也被大量模仿。大量的同質化品牌極大拖累了墨茉,在單店營收上,墨茉較巔峰期縮水近七成。
持續創新=持續利潤!烘焙網紅四大創新突圍法
根據熊彼得創新理論,企業的利潤來自于創新。由于創新的產物也會被模仿,所以只有持續的創新,才能有持續的利潤。不做創新的話,可能不會死,但只能獲得對應的“管理者工資”。
不可否認,很多網紅品牌是善于創新的,但持續創新是一種全面長期的能力,一般有以下四種層面:
①產品層面創新,打造王牌單品
說到烘焙界的王牌單品,很多人會想到鮑師傅的奶油小貝。如今,鮑師傅的排隊長度不如以往,但口碑榜上依然居于前三。除了網紅年代的“情緒記憶”,也能形成鮑師傅確實好吃的“事實記憶”,鮑師傅至今保持有30%的回頭客,部分地區能達到50%
好利來為了打造王牌單品,不惜三顧茅廬,引進了日本芝士大師的配方,打造了現象級爆款“半熟芝士”,由于模仿難度很高,好利來得以確立幾年的高壁壘,一說到半熟芝士,大家都會想到好利來。
早期烘焙網紅往往是靠單品贏天下的,王牌單品既是爆發點,也是基本面。而如今的新晉網紅,產品構成則趨于多元,SKU達到了20~40種,形成引流款+利潤款+...的金字塔結構。這種轉變,也是單品易被復制、抗風險能力不夠造成的,尤其是新中式烘焙,它既是產品創新的潮頭,也是被同質化沖刷得最厲害的。
②包裝層面創新,打開消費場景
包裝就是定位,包裝創新,就是消費場景的創新。比如蛋黃酥,如果沒有包裝,那就是論斤賣,而唐餅家通過包裝升級,打造盛唐宮廷美學,成功地打開了新的消費場景---節日送禮,而禮盒的利潤遠比論斤賣的要高。
除了產品包裝,還能通過“營銷包裝”,讓同一個品類“再火一次”,比如芝士蛋糕,在2013年,它是洋氣的徹思叔叔,在2021年,他又是日式風滿滿的KUMOKUMO,以后印個熊貓LOGO,是不是也能變成國潮風呢?
③店型選址創新,既可“離”也可“蹭”
初代網紅鮑師傅飽受山寨橫行之苦,目前其直營店只有一百多家,但市場上一度有2000家“鮑師傅”,但消費者很難區分開來。
除了大力打假,鮑師傅在選址上做出妙招,避開一線城市的“是非之地”,更多地進入“相對清澈”的二線城市,并搶占其核心地段,進駐黃金商圈的黃金位置,并選擇大店模式,同樣是位于城市核心,二線城市的租金相對低一些,但山寨者就難以模仿了。
再說墨茉點心局,其早期選址靠近茶顏悅色,通過“蹭網紅”的戰術,自己也成了網紅。這里還有另一層創新,番茄資本卿永評價道:“墨茉解決了人們喝奶茶時想要咀嚼的需求。”通過“奶茶+零食”的需求組合,在現場實現消費者的聯想。可即便是這樣,墨茉的熱度還是沒能堅守,可見新中式烘焙競爭的白熱化。
好利來進入上海市場后,推出了新店型“Pink Holiland”,即“粉色主題門店+高顏值店員”,讓好利來瞬間成為魔都網紅。
④經營模式創新,多種銷售渠道
連鎖烘焙的發展史,也是經營模式的創新史。以蛋糕為例,克莉絲汀、凱司令、紅寶石等連鎖品牌,開啟了短保蛋糕專業門店時代;好利來針對生日需求,專做生日蛋糕,完成了原始積累;21CAKE除了在門店銷售蛋糕,還推出電商、熱線預約渠道,利用冷鏈實現“5小時配送”。熊貓不走另辟蹊徑,通過用戶線上下單+“熊貓人”線下配送的模式,再度實現創新,提升生日的儀式感,增加了蛋糕之外的附加值,得到了億元融資。
除了銷售端的經營創新,還可以通過承包、收購、自建工廠,一方面降低中端成本,提升產能產量,另一方面,由于關鍵步驟都是在工廠端先完成,可作為品牌的“前置創新引擎”,瀘溪河、鮑師傅都建立了自己的工廠,可以看出它們有成為“百年網紅”的野心。
(關于烘焙行業的供應鏈體系,開店邦烘焙專題也會做出單篇詳細分析)
創新的出發點是消費者,而非競爭對手
有人會問,即便學會了這幾種創新方式,競爭者還是源源不斷啊。其實,一個欣欣向榮的賽道,競爭者是趕不盡的,品牌做創新,并不是為了消滅競爭對手。
創新的出發點是消費者,落實點是品牌自身。如何吸引住消費者,如何服務好消費者,你做得到而對手做不到,消費者自然到你這里來,為你創造利潤。
開店邦認為,要始終將戰略注意力放在消費者身上,而不是放在競爭對手身上,如果只是盯著對手而行動,反而會忽略根本,導致戰略失策。
(圖源:墨茉點心局官微,好利來官博和鮑師傅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