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號企業家(ID:yihaocaijing1)作者:九哥
一號說: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他,曾經貴為江蘇首富。
他年紀輕輕的大公子,是意甲豪門國米主席。
他曾經和恒大老板許家印,喝過史上最貴的交杯酒,一杯酒,200億。
他,就是蘇寧集團創始人,張近東。
“企業靈魂人物”高調歸來?
久未露面的張近東,最近忽然現身了。
蘇寧易購(002024.SZ)818大促季剛一落幕,張近東便只身前往南京大區,慰問核心團隊。
選擇在此時重回公眾視野,張近東或許是不想讓自己一手創立的蘇寧太快忘掉自己。
在這份只有一張新聞配圖的半官方新聞通稿中,恰巧就是張近東正襟危坐給大家開會的照片。
氣質這塊,張近東仍然拿捏得死死的。
有意思的是,會議桌兩側與會人員的席卡竟然不是采用通常面向本人一側的擺放形式,而是通通橫著放,讓拍照的鏡頭能將所有人的席卡盡收眼底。
這樣一來,倒也能顯示出高管們的身份,讓外界看出張近東在蘇寧仍然掌握著不小的話語權。
就像這篇新聞稿在最后說到:
“近段時間,作為創始人和企業靈魂人物的張近東現身,給團隊動員鼓勁,凝聚力量、傳遞信心,這對處于艱難時期的蘇寧易購來說尤為必要。”
董事長的位子雖然不干了,但是“企業靈魂人物”的標簽還是得貼下去。
這段位,低調而不失分量。
抱上“春蘭”大腿
說起張近東的發家史,繞不開上世紀90年代的“下海潮”。
1984年,從南京師范大學畢業后,張近東進入南京鼓樓區一家區屬企業工作。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出現一股“下海”潮流,年輕的張近東也在此時躍躍欲試。張近東先是利用工作之余承攬了一些空調安裝工程,為自己創業攢到了10萬元資本。
在短缺經濟的當時,最熱門也最賺錢的商品是家用電器,彩電、冰箱、洗衣機等供不應求。
不過,張近東卻沒湊這個熱鬧,在冷靜思考了幾天后,他做出了令周圍許多人驚訝的選擇:
專營那時還屬于“奢侈品”的空調。
1990年12月,27歲的張近東,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辭去了令眾多人羨慕的體制內工作,在遠離鬧市的南京寧海路上租下一個面積不足200平方米的小門面,成立了一家專營空調批發的小公司——蘇寧交家電,開始了個人和蘇寧電器的創業歷程。
現在回過頭來看,張近東當然是選擇了一條鋪滿黃金的路,彎下身子去撿就是了。
但在當時卻還是有賭的成分。
1990年的GDP增長率只有3.9%,也是從1978年以來的12年中GDP增長率最低的一年,其中在1984年甚至達到了驚人的15.2%的GDP增長率。
但是在1991年GDP增長開始回升,達到9.3%;
1992年GDP增長得比1991年更猛,僅次于1985年,同樣超過雙位數,達到14.2%。
所以說,今天說中國經濟韌性強、回旋余地足,是有歷史根據的。2022年上半年GDP增長的慢一點并不可怕,過去通過 40 余年的時間,中國GDP 飛速增長了 100 多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和現代化。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仍然保持恢復發展態勢,今年全年實現5%增速目標仍然有望。
也是在1992這一年,一批體制內青年紛紛下海創業,從此在中國企業家誕生了“92派”這個群體。
張近東比92派出道還早兩年,算是嘗到了“頭啖湯”。
當時正處于空調銷售的暴利時代,張近東下海第一年就做到了6000萬元,凈利潤1000萬,此時的他年僅28歲。
而張近東能賺到空調的暴利,離不開當年火爆一時的一個空調品牌:春蘭空調
在張近東正式辭職下海之前,他曾經開過一個咖啡店,據說這也是南京的第一家咖啡廳。
當時為了讓咖啡廳顯得上檔次一點,張近東想到給咖啡廳裝上空調,可是他又舍不得花大價錢去買空調。
后來,通過熟人的關系,張近東認識了春蘭空調南京辦事處的主任卞國良,并以優惠的價格從卞國良手里買下了兩臺空調。
通過這件事,張近東和卞國良有了交集,他在與卞國良的交往中也對空調行業有了了解,隨后便萌生了進軍空調行業的想法。
在卞國良的引見下,張近東有了機會到江蘇泰州春蘭空調廠參觀,隨后他便干凈利落地決定和春蘭合作。
所以當時小小的店面上不僅掛著蘇寧交家電公司的牌子,還掛著春蘭南京專營店的牌子。
對于張近東來說,或許他當時只有春蘭的貨源,所以就做了春蘭的專營店,那時的他可能還不知道,他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
幾年后,各個行業都開啟了這種商業模式,各大企業的專營店和專賣店遍布全國。
那個年代,拿到春蘭空調的貨源,就像今天成為茅臺的經銷商一樣,供不應求,門庭若市。
所以說,張近東的發家,春蘭空調功不可沒。
但張近東并不滿足只賣春蘭空調,那時候珠海的格力空調勢頭也很猛。
有一天,張近東拿著500萬元支票找當時負責江蘇市場、交情還不錯的董明珠購買格力空調。
張近東自以為打好了小算盤,直接送她五百萬讓她繞過原來的經銷商直接給蘇寧供貨,董明珠肯定不會拒絕。
令張近東沒想到的是,董明珠居然一口回絕。
董明珠早就和江蘇五交化達成了協議,做生意最講究信義,董明珠當然拒絕。張近東氣急敗壞,一個電話打過去和她理論,整整對罵了40分鐘。
張近東說:“你這個女人,給你錢都不要”,而董明珠則直接回擊:“想從我這拿貨門兒都沒有,你要貨唯一的辦法,就是到‘五交化’去取貨。”
當然這件事過去得太久,也已經無可考證。但從中可以看出兩位后來的商業大佬,都是性情中人,一言不合就互懟。
“93空調大戰”
忙著發財的張近東,很快自己也陷入了南京城的一場“商業圍剿大戰”之中,這就是后來的“93空調大戰”。
這是中國商界第一次短兵相見、白刃格斗一般的價格大戰。
和蘇寧對戰的便是南京城內的八大國營商場,它們本身實力雄厚,有著很大的優勢。
在這場大戰中,蘇寧率先出擊,他將所有家電大幅度降價,特別是空調的價格更是砍到腳踝價。
張近東放出話來承諾,如果有消費者在南京任何一個商場買到了比蘇寧價格還低的空調,它們愿意全額收購并支付差價。
跟所有擅長C端營銷的大佬一樣,張近東在花大價錢做廣告上也很舍得。
從1993年1月開始,南京各大媒體上就出現了“要想夏天過得好,去到蘇寧買空調”的廣告。
連當時發行量最大的《揚子晚報》上也刊登了“炎炎烈日無需東奔西跑,買空調只需到一家。”的廣告。
鋪天蓋地的宣傳和價格優勢中,南京城內的消費者蜂擁而至,蘇寧店鋪門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一天的銷售額就突破了千萬。
就這樣,蘇寧在1月至4月這一輪銷售淡季中,一舉占據了南京大部分市場,不僅如此,蘇寧空調還大批量地銷售到全國各地20多個省市,成了大的批發商。
八大國營企業也沒有坐以待斃,為了對抗蘇寧,它們成立了“家電拓展協調委員會”。
“家電拓展委員會”先是向廠家們發出“致全國空調生產企業的信”,希望從廠家獲取支持,繼而采取降價手段壓制蘇寧,但是廠家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并沒有配合八大國營企業,國營廠家的這一計劃以失敗告終。
隨后,“家電協調委員會”對蘇寧進行聯合封殺,它們宣稱八家國營商場統一采購,統一定價,統一維修服務,如果有哪個廠家給蘇寧供貨,它們將全部下架該廠家的電器。
這就是早年的“二選一”。
但是張近東也不是慫人,隨即發出聲明:
“我們降價是正當市場行為,我們的價格來源于進價低、周轉快、薄利多銷的營銷策略……我們是依靠這個優勢和同行們合理競爭的,我們今天將自家的商業秘密公諸于眾,請同行們指正!”
張近東還在聲明里明確表示,如果八大國營企業有信心,蘇寧會繼續競爭下去。
聲明一發,所有人都沉默了,蘇寧在這場空調之戰中取得了勝利。
該年,蘇寧電器占有了百分之七十的市場,銷售額高達3.02億,比上年增長了將近兩倍。
一戰成名。當時有媒體報道稱之為:“聯合艦隊”與“小舢板”正面交鋒。
想不到小舢板竟然贏了。
1999年,蘇寧全面導入連鎖概念,在全國各地推出不同經營業態的連鎖形式,建立零售、物流和售后服務為一體的運營體系。
2001年4月,蘇寧和國內外一大批家電企業建立了聯盟,并且將很多電器再度降價,直至當時國內的最低價位。
但是,蘇寧的降價并沒有影響到生產廠家的利益,反而讓生產廠家們拍手叫好。
蘇寧一直打著“專供價”的名義低價銷售電器,各個廠家也樂意配合,他們特意為蘇寧生產特殊的產品,并且以超低價供給給蘇寧,這使得蘇寧可以一直維持著價格優勢。
只不過這一招后來被淘寶、京東學去了,互聯網電商撒錢式補貼,拉新拓客,又把蘇寧的銷售份額給搶去了。
后來,蘇寧和京東干仗,劉強東親自帶隊,京東設打蘇寧指揮部,蘇寧拉出橫幅“吃光喝光,不給京東半粒糧”,又是后話。
這個時候的張近東,意氣風發,2004年7月1日,帶領蘇寧電器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一時風頭無兩。
但是一個更大的對手也在等待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