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十年前到底是什么樣的,只是每年各大商場都在保持著不斷的變化,確實是得意與商圈夠大,夠包容,大家都還活的不錯,雖然挺難的。
1、德基嘛,定位、核心地段和資源稀缺性缺一不可,最近確實在餐飲和化妝品上下了不少功夫,做了很大的優化提升,看不懂的就是地鐵口連接處肯德基撤了換了三家手機店鋪;
2、金鷹轉型做全生活館,由百貨往購物中心轉型,看起來總感覺別扭,形似而神不似,可能也是包袱太重,部分業態上加入購物中心業態,但是在比較強勢的零售部分,大量品牌還是偏百貨方向的,許多更是堅持自營,進去之后會有很強的陌生感,眾多品牌都非常的生疏,再加上不肯放棄的中島(可以想想思路,優化中島,看看杭州的武林銀泰或者蘇州的新光及誠品的中島處理),影響了體驗感;
3、中央新百的定位客群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也就是這幾年,中央動作稍微快了點,從內裝上,品類分布上,各品類在品牌上進行了逐步優化升級,已經調整完畢,強化百貨品牌的同同時,也引進了少量購物中心較火的品牌,也算是與時俱進吧,當然了,由于業績壓力,對品牌相對比較強勢,百貨本身就是靠商品和促銷取勝的嘛,在經濟下行,成本上漲的背景下,確實要照顧供應商的利潤,友好溝通吧,補充下,中央已經開業81周年了,早已形成穩定客群,不能指望她能做大幅度的調整;
4、新百與對面的東方還是要分開來看的,新百跟中央差不多,都是定位中高檔,開業65年了,動作比中央慢了點,面對面的位置,資源上相對就被搶了,但是也在品牌上進行不斷的優化,相對比較慢,幅度比較小而已,6月份剛剛把整體女鞋館進行了統裝升級,也是因為歷史悠久,轉身太難,只能不斷的進行優化升級,新開的B座由寫字樓商業改造而成,與A座感覺有點割裂,貢獻值相對不大,這也是一個融合優化的機會;
5、貌似沒人提到大洋,原來比較強的高檔化妝品已經被中央搶完了,完全無力招架,不斷的通過大力度的折扣也是無力回天,好在自己年輕時尚的定位還是有自己的客群的,活著不成問題,最近也是看到一樓在調整,引進網紅桃園眷村和喜茶,內部環境也將進行調整,提升體驗感;
6、再說新開的英倫百貨,差異化是做到了,就是因為差異化太明顯,導致品牌認知度太低,加上百貨體量太小,可逛性大大下降,但是從形象到內部環境,對百貨而言都是很高的水平,新場子,品牌需要培育,客群需要培養,需要時間,但是場內太多不接地氣的品牌或者臉生的品牌需要進行合理的優化,符合消費者需求,一樓的輕奢氛圍還是不夠,可以適當引進些快時尚,像Nike那么大的位置,完全是浪費,化妝品做的不全,品牌太少,相對強有力的品牌又不多,一直以為可以像上海的百盛一樣,一樓全部做高端化妝品,把化妝品做大做強,具有很好的聚客效應;
整體市場和商場還是比較傳統,尤其是開了幾十年的商場,客群早已形成,并不能指望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只能根據市場、消費者特征等進行不斷的優化,滿足市場和消費者。
2017-07-29 14:35被設zaodaocao為骨貼,積分加20,金幣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