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可能要回到最初的起點,回歸到1946年的開業時間7點-11點了。
3月3日,《朝日新聞》報道了這一消息,稱便利店之王7-11正在考慮是否修改24小時營業的原則。一石激起千層浪。即將縮短營業時間的7-11,成了懸在日本便利店業頭上的一把劍。畢竟作為“便利店之王”,7-11的改變或將掀起新一輪的便利店運營浪潮。
不再7×24
7-11總部表示,自本月中旬起,將在東京、愛知及兵庫等8個地方的10家分店進行縮短營業時間試驗,營業時間從早上7時持續至晚上11時。
激發此輪浪潮的石子是1700萬日元的罰款。作為東大阪市的7-11門店店主,松本實敏是受罰者,原因是他擅自縮短了營業時間。
據了解,目前,57歲的松本實敏經營著一家位于大阪府的7-11東大阪南上小阪店。今年2月1日,他將營業時間改為早上6點至次日凌晨1點。因為從去年5月妻子病逝后,松本實敏一直獨自經營便利店。據他表示,此前已向7-11總部要求增派人手以維持24小時營業,但未得到回應。
在8個月內只休息3天的情況下,松本實敏只能縮短營業時間。但7-11確認店鋪深夜時段并未營業后,表示“若不恢復24小時營業,就屬于違約”,如果要解約,松本實敏則需要支付1700萬日元的違約金。
“我覺得便利店沒必要一定24小時營業啊。”“不知什么時候變成了24小時營業,最初是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營業的。營業時間回到最初那樣也不錯。如果不能重視加盟店的員工,客人也會無法得到更好的服務。”網友的吐槽鋪天蓋地。
不滿的不只是網友和松本實敏。2月27日,由便利店經營者組成的“便利店聯盟”召開了記者會,商定有關縮短便利店營業時間以及關店事宜。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便利店24小時營業,對消費者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夜間運營成本很高,主要是人力成本非常高,而便利店是微利行業,增加店員成本對于企業來說是很大的壓力。因為夜間消費率很低,營業收入還不夠支付給店員的工資。所以從經濟上來看,減少營業時間是合算的,但是從品牌影響力上來看,是不太好的。
三步一“7-11”
三步一“7-11”、五步一“羅森”的便利店服務已經成為了日本的“國民生命線”。幾家便利店營業時間的改變,之所以能引起軒然大波,也正在于此。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日本的便利店數量已經達到54501家。在東京這樣的大城市,平均每2000個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店。
7-11可能是哆啦A夢口袋的原型。從早餐到夜宵,從洗漱用品到襯衣面膜,從電影票到代繳水電費,在7-11約100平方米大小的門店里,通常會容納約3000個單品。據了解,7-11有一支150個人的商品研究團,每天會分析銷售數據,并研究各種商品銷量和利潤,把每一平方米的效率發揮到最大。
雖然7-11帶著美國血統,但創始人鈴木敏文將這種模式做到了極致。7-11的前身是1927年創立于美國得州達拉斯的Southland Ice Company,主要業務是零售冰品、牛奶、雞蛋。1946年,南方公司將營業時間延長為早上7點到晚上11點,于是誕生了“7-ELEVEN”這個名字。
1973年,7-11被38歲的鈴木敏文引入日本。彼時正處于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期,日本中小企業廳制定了《便利店手冊》,為便利店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此開啟了日本便利店的高速發展期。
“不要為顧客著想,而是站在顧客的立場上思考。”這是鈴木敏文為7-11定下的價值觀,在他看來,雖然這兩點看似沒有區別,但是“為顧客著想”還是把自己定位成“賣家”;而站在顧客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才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需求。
絕對的用戶至上是7-11俘獲人心的重要原因。2016年,7-11的8000多名員工,創造了近百億元人民幣的利潤,人均創造利潤近120萬元人民幣。
過度飽和的便利店
言多必失,店多也不是一件好事。在日本,便利店的數量已經處于過飽和狀態。
“商店周圍300米以內,竟然有10家便利店;大型藥店、賣生鮮食品和便當的地方也在增多,威脅著便利店的生存。”去年,東京高圓寺車站前的便利店主前田宏在接受日本媒體采訪時曾表示。
便利店賺錢的時代似乎要結束了。數據顯示,日本便利店的銷售額在2017年出現了罕見的下滑。這背后,有網絡新零售的沖擊,但也有便利店成本與時長的博弈。
24小時的營業制曾是7-11等便利店的便利資本,但事實是,深夜和凌晨真正會去便利店買東西的客人很少,但在這段時間內需要付給員工的時薪卻更高。也就是說,在盈利最低甚至沒有的時間段內,卻需要支付更多的人力成本。“入不敷出”又勞心勞力的方式讓松本實敏這樣的店主難以支撐。
更雪上加霜的是日本眾所周知的老齡化、勞動力短缺趨勢。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去年10月,日本PERSOL綜合研究所和中央大學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預計2030年日本勞動力缺口將達到644萬。這一數字約為2017年日本人口總數的約5%。
而缺口最大的正是飲食業為首的小型私營服務業。7-11公關人員對于營業時間的改變,也解釋為是為高齡化及人口減少等社會結構變化做準備。如今7-11、羅森也開始在店內嘗試新的業態,比如無人便利店。東京JR赤羽站內就曾試運行過AI無人商店。
賴陽也表示,對于目前便利店的困境,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增加人工智能和人工值守,白天有人值守,夜間可以使用無人值守,因為白天不能完全無人值守,需要有人整理貨架、擺放貨物;而晚上如果消費率很低,無人值守也足以滿足消費者需求。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 陶鳳 湯藝甜 李烝/制表)
2019-03-06 09:55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這算問題?
只要“有心”,有人時也能偷走商品,遑論偷換商品。相反,AI攝像頭的安裝恰恰能更好的震懾不軌行為。誰為了那仨瓜倆棗,鉆到那么個十幾平米內密布三四個攝像頭的小地方“偷換”商品?相信不管中國、日本,都也不至于會因為這個“問題”而被困擾。
惡意投毒?這個我該怎么評論呢。。。這個級別的事情,零售業有能力解決嗎?真要有人鐵了心搞這種反人類的操作,你Police駐店也攔不住啊!
這算問題?
只要“有心”,有人時也能偷走商品,遑論偷換商品。相反,AI攝像頭的安裝恰恰能更好的震懾不軌行為。誰為了那仨瓜倆棗,鉆到那么個十幾平米內密布三四個攝像頭的小地方“偷換”商品?相信不管中國、日本,都也不至于會因為這個“問題”而被困擾。
惡意投毒?這個我該怎么評論呢。。。這個級別的事情,零售業有能力解決嗎?真要有人鐵了心搞這種反人類的操作,你Police駐店也攔不住啊!
這里討論的7-11便利店不是“十幾平米內密布三四個攝像頭的小地方”的“中國無人店”;
其實偷換商品即使在美國亞馬遜的AmazonGo人工智能便利店里都是熱門節目這些人里包含了著名記者和無數好奇者。。。
至于惡性競爭,只要是中國人就會明白啥叫沒有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事,尤其你是一家肩負社會責任的世界頭部公司,一旦出事造成的影響不言而喻。
發覺幾年來大家對 新零售、無人店、 無人便利店、無人商店、無人零售 等等概念的理解和使用還是比較混亂, 這里借一個回答劉同學“關店、退燒的陣痛期后,新風口再為新零售續命?”一文的機會澄清一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與這些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1、中國新零售是馬云借助美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的誕生而興起的一個新名詞。
2、所謂的無人零售模式 - 無人超市、無人零售、無人便利店只屬于中國特色,與美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沒有任何關系,純屬蹭美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的熱點而又不得要領。
3、這就說說為什么它們是蹭美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的熱點而又不得要領-
無人場景的虛設:其實就是根本沒有搞明白人家美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靠什么來贏得客戶,增加坪效,中國投資的不懂便利 店業務,山寨技術人員更搞不懂這個產品的要害在哪里,在這場游戲里整個是糊涂對糊涂。
美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出現的初衷是解決商務白領們想用極短時間內解決(相對營養)果腹的核心問題,在用戶體驗上有極其嚴苛的標準(這個隨后詳述,其實你也注意到了),對AI技術的要求極高。
技術缺陷:接著就來討論這個核心的問題,山寨粗糙的AI技術不是靠買幾塊英偉達的GPU和板子就可以造出美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的,就是亞馬遜自己都投入巨資在重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AI系統架構上(含核心芯片和軟件及海量數據的采集和標注上花費了1年多時間和巨額現金才達成目前極低的商品盜損率),中國投資的與山寨人員都不明白這其中的奧秘,到頭死掉了還一頭懵逼,可以說美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已經完美解決AI系統存在的問題,經過2018-2019的市場運營,10家美國AmazonGO分店交出了出色的答卷-各項商業數據完勝傳統便利店之王7-11!
4、“貨物補缺成了實際問題”這個中國無人店的問題恰恰是美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的強項,而且在美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還是有人滴!
請見美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內繁忙的補貨員工忙碌的身影 -
人工智能便利店只是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實現了全自動無人收銀。
請以后正確區別,希望從此以后大家都明白中國的所謂“無人便利店”與美國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之間沒有一毛錢的關系!!!
最后,其實所謂新零售概念確實只是資本的游戲,只是資本在意的是新金融而所謂的Amazon Go人工智能便利店也只是世界首富貝索斯的一個成功的新線下流量入口。
原文鏈接: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3307170&boardid=1&replyID=83105434&page=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