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個案,但值得我們反思一下。
【案例】蘇南某5萬人左右的富裕鄉鎮上,兩家面積均在5000㎡左右的超市,A為區域連鎖超市,在區域內具有良好的市場口碑和經濟效益,在大城市與外資品牌同運營并有不錯表現;B為該鎮上浙江老板開設的私人超市,B先于A開設。
兩家情況比較如下:
項目 |
A店 |
B店 |
采購 能力 |
十幾年的發展,幾十家的門店,采購規模遠超B;在品類管理、新品更新、商品發現、風險控制、庫存管理等各個方面具有相對完善的機制 |
單店,數個門類采購,市場現金采購、聯盟采購和代理商送貨 |
生鮮 能力 |
市場專職采購,自有基地、源頭采購七八年,分類管理精細 |
數名市場采購,熟食面點類聯營 |
營運管理 |
總部功能齊全,營運中心企劃營銷、督導、防損、標準、會員、人事、財務等支持部門發揮專業管理作用 |
店長管理,店長有部分股份 |
信息 系統 |
全國知名的超市軟件系統,并且歷經了多次功能升級 |
單店系統 |
門店人才 |
店長為系統選拔,從基層成長;部門經理級從其它門店調配;主管級及普通員工當地招聘,部分有一定經驗 |
店長為老板親信,管理人員當地招聘,部分由有一定經驗 |
A進入市場的初期,確實給B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于是B停業裝修后再開業,很快,市場發生急轉,B全面領先,A店江河日下!
期間A和B發生了一些值得玩味的措施對比或變化:
項目 |
A店 |
B店 |
營銷 |
總部統一規劃,統一DM,雙周三開檔,包含大賣場各種常規促銷套路,不允許單店促銷 |
單頁促銷,經常臨時性促銷,依照A店DM針對性促銷,也開始關注常規驚爆特價 |
采購 |
系統統一定價,供應商合同,控制風險,不允許現金采購 |
參加聯盟采購體系,非常靈活的運用現金和市場采購 |
生鮮 |
總部生配中心每日配送,包含源頭采購、基地自種及市場采購 |
區域最大批發市場現金采購,靈活的田間地頭采購,可以一天兩次或多次 |
成本 |
嚴格的預算管理,重大費用支出嚴格依照權限審批程序操作,決策流程和周期較長 |
員工不交公積金,部分稅額存在灰色操作,市場采購無稅票;支出依照必要性快速決策 |
新品 |
嚴格按照新品引進流程操作,存在時段性扎堆問題,3個月試銷;淘汰有規范流程 |
對廣告、流行及市場新品嗅覺靈敏,一旦出現迅速采進,銷售不佳快速淘汰 |
價格 |
采購統一決定,門店可對敏感商品變價;后臺收費較高,價格形象較高! |
快速的依照競爭及成本進行調價作業,隨時可調;市場采購,現金拿貨,不要稅票,多數商品價格低于A。 |
管理 |
事業部、門店兩級管理體制 |
店長單店快速決策 |
聯營 |
銷售扣點最大化,較高,并扣除水電物料費 |
銷售結果利潤分成,扣點較低,無其他費用 |
配送 |
常溫物流中心統配 |
代理商到店鋪貨,現采自家拉貨 |
B店重裝時,高薪從其他系統挖來規劃人才,在功能上吸收了A店的所有長處,并研究全國性大賣場可借鑒優秀元素,擴大了生鮮面積,重裝開業后,市場經營的天平開始傾斜,B店從環境、經營品項、價格、品項方面全面完成對A店超越,A店進入系統迷失階段,競爭天平一旦傾斜,加速分化!A店總部曾經認識到問題,投入大量資源進行促銷,但鑒于利潤壓力,沒持續多久后選擇放棄,A店持續巨跌狀態!
從很多角度,A的能力都強于B,但也許從大的市場和系統來說,A不過是在一隅失利,A的大系統仍在當地數一數二,但如果用發展的眼光看,未來會怎樣呢?就B來說,很可能是繼續成長!
現實其實我們看到很多類似的例子,小鎮上的商業有點像很多地區、很多商戰,很多領域的縮寫。像入世之初外資零售“狼來了”到今天的局面,也像電商從0到10%的成長,你強,但并不總能具備優勢!
拼不過私人店,大企業到底缺的是什么呢?企業能力如何最大化的轉化為競爭力?三大方向值得我們去反思:
一、什么是組織應有的效率?
我們很容易給的解決方案是A企業組織出來問題,也可能建議A總部給A店定向攻擊對手的政策傾斜,但問題是A的組織能說改就改嗎?A系統允許這樣一個競爭另類存在嗎?A店靠單店之力有能力單獨把B打趴下嗎?很多事情表面是業務問題,背后卻是組織問題,鴕鳥思維存續于許多組織之中。
馬云一直在拆小阿里,本質是怕體制僵化,效率落后,組織效率最終要的是外部視角!因為運營是給外人看的,包括消費者和供應商。你的企業組織職能可以不變,構架也可以不全,但為消費滿意而高效運作的追求應當不懈!但事實是企業要在組織效率、人員激勵和體制上做很多的改革和創新,不變,真的很難看到好活的希望!
對很多零售來說,首先總部的能力和效率,現在許多零售企業,總部和門店系統在分權分立運作上效率已經非常落后了;其次對末端經營系統的能力,要創造一個大基礎給他,然后才是調動終端積極性的機制問題,僅僅靠一直給終端營運加要求,好像很難有效果;第三是支持系統效能轉化的問題。
二、什么是真正的關注消費本質?
這個話題我們說的都有點膩了,但現實仍那么貧瘠。顧客選擇自己的價值,管你是大是小,眼前的好就是最大的好!很多領域,好賴是比出來的。我們可以看不起B的很多方面,像我們鄙視一些電商一樣,但消費者買賬!
回歸消費本質,可能本沒那么復雜:讓你的品質與眾不同,讓你的價格很具優勢,讓你的現場令人舒適!方向僅此而已,去做到!
(1)要從消費比較和競爭管理兩個維度,從消費感知一條紅線,決定你的經營價格和服務價值。渠道單一時,宰客顧客忍了,多渠道之下,你必須創造一種模式、效率或機制,超越才能顛覆,像格蘭仕通過單品和大規模生產顛覆產品價格,像沃爾瑪用天天平價超越凱馬特,像名創優品10元風暴等,許多企業現場無感,經營比差,企業不該自娛自樂!
(2)超越現實對手是基本點! 我們可能認為最該關注的是消費者,但消費導向更多時候是通過競爭導向體現的。消費者很善變,善變更是比出來的,所以企業確實需要“生生不息的創意”,超越現實的對手,是你進行低維競爭必須的水平!打不垮現實的對手,何談跨界生存!
三、什么是效率的本質?
對A來說,有很多原因解釋現狀:為什么價格要那么高?為什么生鮮不那么靈活?為什么促銷那么機械……我們是大企業,因為有利潤考核,因為有通道費用,因為要做風險控制,因為有流程制度,可關消費者什么事?
倫敦商學院曾經揭示了兩條企業失敗的現象級定律:一是職業經理人正確的做事,二是追求利潤。效率,絕對不是你內部運作多么嚴謹,而是應對消費者和應對市場的速率!
(1)效率,需要企業自己價值主張。有些企會堅持“品質”定位,那就不要一天到晚特價、現場破爛做掉檔的事情,要一致的言行,持續的耕耘,有效果才好!
(2)效率,可以選擇重點。能全,最好,但很難,那不如有所重點。當然,這個重點應該是高頻的重點、份額最大的重點和消費者青睞的重點!這其中比較重要的應該是業態本質,超市就要死夯生鮮,百貨就是內容品牌超越,購物中心是業態組合下的生活方式厚度。
(3)效率的背后是組織體制,對內是全管道,對外是總出口。我相信人能生才,組織蘊藏巨大的能力寶藏,困難時期,企業最需要變革的可能是體制!
(4)效率的特征是簡單、是快。簡單到愚蠢,過長的審批、過多的KPI共擔,都可能是效率的桎梏。千萬別因為管控蓋過了服務的本質。你的企業簡單嗎?快嗎?
最后還是說回A這件事, 5萬人的鄉鎮,還算有一定的市場空間,持續經營,A需要自己的低價要素和品質要素,低價是市場環境所逼;品質則與系統能力一致,生鮮做強、散裝食品做強、品質聯營商可以是A反擊的領域,現實些,A可能要發起二次改造,也需要大量的品類內容管理,然而一切只是猜測,探討淺嘗輒止,我們最擔心的是A的管理體制能做出何種經營決策,包括這種決策的力度!
體制如人,可能我們需要好好的反思,更需要有效的行動!大企業不如私人店,背后是否有我們的影子?研究原因,研究對策,可能還有更多值得開挖的價值!
2016-04-21 12:34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 該帖于 2016/5/5 10:3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