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被各大零售大鱷吹熱的小業態——便利店正在受到業內的關注,似乎在諸如樂購express、華潤V>nGO出現以前,中國大陸的便利店市場就沒有發展一般。然而實際并非如此,由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5年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告訴我們,中國的便利店正在迅猛發展。
數據表明,便利店成為零售行業中增長最快的業態之一,從統計結果來看,便利店增長率超過20%的城市占到所調查城市總數的47.5%。而這僅僅是36個城市的連鎖品牌的相關情況。實際上,在人們生活中,有更多從夫妻雜貨店正在轉變成準便利店模式,并且提供24小時營業服務,其功能基本可與便利店相提并論,然而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
靖安通過調查發現,目前這樣的業態增長速度極快,并且存在著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分布區域面廣,且大部分集中在次商業圈和城鄉結合部,少部分也在核心商業區擁有門店,但絕對數量較少,因此一般不具備具有影響力;二是從業者區域性十分明顯,以浙江為例,在杭州、金華、寧波等城市,一直活躍著一個個體零售軍團——麗水零售群體,他們往往通過小個體門店起家,后來陸續發展社區店,或者加盟或者自行創立品牌,但相互提攜抱團是他們的典型特征,類似當初的“商幫”;三是經營模式相對落后,主動革新意識不強,由于該群體本身的文化和商業素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相當部分從業者“賺小錢”為滿足,無心進行更大規模擴張,品牌經營更是無從談起,因此,發展既無生氣,又無法抵御外部風險,比如近期的“職業假打”;四是在面臨日益加快拓展步伐的品牌連鎖店,該群體因為缺少足夠的規模和更先進的經營理念,市場日漸被蠶食,在不久的將來,即將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
面對這樣的一個業態形勢,從業者需要審視,這個市場是否真的面臨著夕陽景象?又應該如何突圍這一局面?
在和部分從業者的深度溝通中,靖安有所收獲。從業者已經意識到市場危機,同時也有很多人在想要突圍改變現狀。但是究竟選擇怎樣的道路似乎目前還存在分歧。
一種方式是選擇加盟,純粹以保證利潤和收益,至于是否能打造品牌并不在意。另一種則希望抓住該類業態的痛點,從聯采著手,打造統一品牌,抱團經營。關于這兩種方式,靖安偏向后者,并且認為后者的操作有案例可尋,也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我們不妨做一個小小的推演。
首先,為何這個業態需要聯采?
為了區分現有的連鎖便利店,靖安暫且將該業態稱為“個體便利”。目前,個體便利與連鎖便利甚至品牌社區店的競爭已經越來越激烈,之所以目前個體便利還擁有足夠的生存和盈利空間,一個根本原因在于品牌連鎖的拓展深度和廣度還不十分飽和,雖然連鎖協會的數據號稱諸如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飽和度較高,但是與便利店發展相對充分的中國臺灣和日本相比,大陸的便利店發展空間仍然十分廣闊,具體理由詳見拙作《大陸便利店不必在意臺灣便利店的“中年危機”》。所以,目前個體便利店的單店盈利仍然十分可觀,與連鎖便利店的虧損形成鮮明對比(據說全家、羅森等品牌進入中國以來還沒有盈利)。但是,這樣的局面不會持續太久,個體便利店已經感知到與品牌連鎖競爭中商品競爭力不足,客流正在流失。長此以往,個體便利店生存堪憂。
商品競爭力從何而來?答案是采購!與連鎖便利店企業相比,個體在采購環節是十分吃力的,從商品配置到價格,都無法與之抗衡,最終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商品零售價與商品組合也就缺少吸引力。要改變這一現狀,就需要聯采來實現。這讓靖安想起已故便利店資深人士——蒲哲曾介紹到國內的日本聯采經營團體——CGC。該組織的誕生背景及誕生目的,與當前個體便利所面臨的局面十分相似。所以,這是一個值得參照的案例,如果有機會,應當對其進行更深入的了解與學習。
其次,這個業態嘗試聯采是否能夠成功?
關于聯采的話題,其實業內討論的較早,各地也有進行嘗試的,從國內的聯采案例,例如顧國建先生一直在努力推進,再到國外跨境采購嘗試,比如步步高王填在云猴網上線后,旋即在2015年的零售大會上宣布了聯采的決定。
但是,業內普遍不看好聯采這一形式。具體原因在蒲哲對王衛的采訪中可以推知大概,借用王衛的話,一是人性,認為中國人的合作精神不及日本人,這是大多數人認為聯采無法切實落地的主要原因,受社會文化的影響;二是認為無法確定合理的商品以及商品采購價格無法保證低價,受制于合作商的定位差異以及供貨商的因市提價;三是與歐洲國家相比,缺少第三方生產標準體系。
對于這幾點意見,靖安覺得放在類似具有數十家乃至數百家的大型零售企業來講,或許具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各自都具備相當的實力,也擁有各自的資源,相互競爭十分明顯,市場呈現鮮明的競爭特征,要讓競爭對手真正合作,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對于個體便利店而言卻恰恰戳中了他們的要害,一來他們迫切需要獲得更多低價的商品來提升自身應對品牌連鎖的競爭力,通過自主采購往往無法達成;二來他們各自手中資源有限,矛盾分歧相對較小,這樣的情景之下,一旦稍具實力的經營者站出來主持就能獲得成功;再者個體便利店之間的競爭十分微妙,他們有著共同的競爭對手,那就是連鎖便利店以及大型賣場。所以,基于上述的分析,靖安認為個體便利店實現聯采完全有實現的可能。
再次,聯采將為這個業態帶來什么?
在與朋友交流中,作為該業態中頗有追求的他對于整合品牌,抱團經營有著非常強烈的愿望,這既是出于拯救個體便利店整體生存考慮,也是他本人的商業壯志的流露。那么這樣的聯采能給這個業態帶來些什么呢?又能否實現他的宏圖呢?
靖安認為,真正要建立起聯采機構,并且真正要具備同品牌連鎖和大型賣場相競爭的能力,做透采購絕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參照CGC組織,其采購的細分、倉儲建設、物流配送搭建都將進行較大的投入,當然一旦這樣的平臺搭建完成,并得到良好的運營,確保個體便利的生存與擴張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時,打造自有品牌,獲取更高利潤也將是可以實現的。
當然,憑借著采購和配送優勢,個體便利也完全有可能進行統一品牌的運營,以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品牌影響力,但這又將引發新的問題——如何能保證品牌的統一性?如何保證品牌的服務質量?與直營和加盟相比,個體便利的參與更加零售和自由,與此同時,也就缺少了足夠的約束力。所以,要實現最終的品牌運營將會是又一個更深遠的課題。就目前個體便利店業態的整體情形來看,靖安堅定建議,做好、做透聯采配送是第一要務,也是關乎后續的重中之重。
綜上所述,靖安認為個體便利店將仍然是零售業態中保持長期增長的業態之一,但很快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競爭危機。做好聯采是這個業態的最佳出路,也是最容易成功實踐聯采模式的業態。在面臨零售模式升級的當下,讓我們清晰認識行業現狀,冷靜看待流行的“電商理論”,勇敢地進行嘗試,或許將收獲一個不一樣的結果!這個業態,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