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在雙11得到集中爆發(fā)之后,阿里又順勢創(chuàng)辦了另一個節(jié)日——雙12。阿里的造節(jié)策略有點像過年,年初一釋放了全年的幸福與快樂,而正月十五日又重拾了慢慢消失的過節(jié)感,讓節(jié)日重回。
阿里的雙12開始更著意于線下,與實體店鋪合作,擴大支付寶的支付影響力,各種優(yōu)惠措施令人直乎驚喜。今年,線下的許多店鋪都與支付寶提前接洽,但此時早過了支付寶的紅利期,各項補貼已大不如從前,現(xiàn)在支付寶更強調(diào)的是合作與共贏,而不似之前的用紅利強行直入。
其實今年阿里的雙12活動悄然發(fā)生了變化,今年的活動主題是“淘寶親親節(jié)”,雙11天貓是主戰(zhàn)場,雙12把主戰(zhàn)場定在了淘寶,這應是阿里有意錯開,避免促銷的惡性循環(huán),這一策略無疑讓人稱贊,通過雙11與雙12,分別定義一個活動主場地,讓賣家都有展示參與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給消費者帶來了新鮮感。
可以想見的是,阿里的活動策劃是有策略的、也是有重點的,不盲目,也不跟從,阿里有自己的造節(jié)的方式與方法。
而在這一輪又一輪的自創(chuàng)節(jié)日轟炸中,實體零售商究竟要何去何從?
跟還是不跟
自從有了雙11,實體零售就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尷尬境況:
一個電商品牌的節(jié)日,究竟能有多大作為呢?先是不屑;
雙11突破了一個又一個銷售高峰后,接著驚異;
當面對雙11帶來的沖擊力,最后只得唉嘆。
據(jù)權(quán)威機構(gòu)的調(diào)查顯示,2015年11月,全國實體零售商66個品類的總銷售額同比出現(xiàn)下降,可見,雙11對實體零售商的影響越來越大。
恐慌一定是有的。當雙11來勢洶洶之時,實體門店的心理防線在一步步后退,直退到退無可退,才想起反擊。
反擊的方式有多種,最便宜的一種就是跟從。當支付寶拋出雙12的橄欖枝后,首先選中的是便利店,便利店在一片哀鴻的實體零售圈里表現(xiàn)優(yōu)良,而現(xiàn)在,便利店也是第三方支付方式應用最好的業(yè)態(tài)。在便利店,掏出手機付款的顧客絡繹不絕。
因為雙12的推廣,提升了支付寶的安裝率和使用率。雖然阿里“別有用心”,但也不能因此否定這樣的推廣,其實這是在互惠互利。一些門店雖然抵觸,但隨著第三方支付應用越來越廣泛,未引入第三方支付的門店明顯有了弱項。顧客現(xiàn)在喜歡也習慣帶著手機出門,顧客的需求就是方向。
但今年雙12,阿里明顯已不把線下作為合作的重點,更著意把雙12打造成雙11的姐妹節(jié),讓天貓與淘寶輪番成為主場,更強化自身的品牌打造。
慣性始然,支付寶今年同樣會與線下的商家做聯(lián)動活動。家樂福已率先打出廣告,12月10日到12日,全場買50元送100元代金券,但未寫明100元代金券的具體用法,估計將設置使用代金券的門檻,比如購物滿多少元才可以使用一張——這將提升支付寶的重復使用率,同時還能提高門店的客流量與客單價,又是雙贏。
據(jù)披露的信息,截至12月1日,全國已有近1000家大型購物中心、5萬家超市便利店、55萬家餐廳確認參加今年的雙12活動。許多知名零售商都確定參加與支付寶的聯(lián)動活動,已得到的名單有沃爾瑪、家樂福、永輝、麥德龍等。雖然大潤發(fā)還不知是否與支付寶聯(lián)合,但其會在雙12與銀聯(lián)卡做聯(lián)動活動。實體零售商在雙12這天做線下活動基本達了共識。
現(xiàn)實如此殘酷,大家都蜂擁在這個關口,如果自家不去湊個熱鬧,可能就會失去客流和銷售。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線下的活動不同與線上。在線上,消費者足不出戶,點點手機或電腦,就可以輕易在多家電商轉(zhuǎn)換;而線下,需要消費者舟車勞頓地前去購買才可以享受到優(yōu)惠,消費者的精力與體力有限,他們不可能在同一個時間內(nèi)往返多家零售商。
線下零售商爭奪的是商圈內(nèi)有限的客流,有限的客流可能又會被分流。今年支付寶把活動時間段定為三天,10到12號剛好是周六到周一,跨越了一個周末,這可以讓消費者輕松地選擇中意的購物地點。
向左還是向右
實體門店的雙11與雙12也開始注重宣傳,今年的公交車載廣告提前一個月就在播出部分實體門店的活動,活動方式不外是折扣與贈禮,但作為一名普通的消費者,他會在活動當天前去購買嗎?
未必。
購物途徑增多,同質(zhì)化的商品與大同小異的活動方案,將再難刺激起消費者的敏感神經(jīng),這就可能讓實體門店的雙12促銷變成了叫好不叫座的擺設,并不能真正起到吸引客流提升銷售的目的。
在這鋪天蓋地的雙12促銷宣傳中,如何讓消費者迅速地找到你,并迅速地參與其中,這需要零售商動動腦筋。
蘇果推出的雙12促銷或許能帶來啟示:
選取重點品類,避免平均主義。蘇果雙11的主要促銷品類是國產(chǎn)日用品,而雙12將“海淘洋貨”為主。這兩個節(jié)日蘇果主觀地對主打促銷品進行了分類,這既避免了降低所有品類的毛利水平,又能集中力量和資源做好主推促銷品類的活動。更重要的是,讓消費者的選擇有了重點和目的性。
活動時間變成加強版。這次蘇果的海淘洋貨開始的時間是12月7日,到12月20日結(jié)束,時間段不僅跨越了雙12,而且趕在雙12開始之前開始,提前爭取到了目標消費者。
這樣的活動設置讓蘇果搶占了先機,也讓蘇果在叢林密布的雙12活動中,顯得有些鶴立雞群。
雙12的促銷信息鋪天蓋地,隨波逐流沒有主見的零售商大多成為泡沫,連曇花一現(xiàn)的機會都沒有。
雙12是一個選擇題,如何勾選,在考驗零售商的智慧,以下這幾個選項應成為選擇之一:
一是差異性。雙12不是某家或某些零售商的獨享,已發(fā)展成一個普遍性節(jié)日。但雷同遍地的營銷方案,讓消費者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最終將導致消費者的購買疲勞。如何設計出精巧的方案,突出自身特色,又能切中目標消費者的要害,還要區(qū)別于其他零售商,這個問題擺在所有零售商面前——突破思維定勢,找到差異性,這是一必游之路。
二是主動性。線下零售商參與雙12活動,開始多多少少帶有被動性,這是在第三方支付推動下發(fā)起的活動。現(xiàn)在線下零售商變得更為主動積極,主動尋求第三方支付的支持,主動提出合作方案,但多多少少還是難以擺脫線上推動的影子。希望有一天,在實體零售共同的努力下,雙12能真正成為線下零售的狂歡。
三是特色化。現(xiàn)在,沒有特色必然會走向衰亡。特色是零售商行走于江湖的法寶。但特色是什么呢?就像一提到星巴克必須想到咖啡、提到生鮮必然想到永輝一樣,特色是獨樹一幟的支撐點。
四是獨有性。在支付寶的推動下,今年大多線下商超零售商參與雙12的活動采用的是同一個方案,即購物滿額贈券和部分單品買一贈一。在這個大的框架下,零售商能發(fā)揮的余地已經(jīng)不多,但仍有機會點可以尋找。比如買一贈一,如果能推出敏感商品或獨有商品的買一贈一無疑更具有轟動性,更能提升消費者的購買興趣。
雙12的大幕即將拉開,在這個舞臺上,演員群集,誰能獨領風騷讓我們拭目以待。
雙11狂歡過后的余溫還將在雙12中持續(xù),雙12像是大餐過后的甜點,胃口此前已得到充分滿足,此時要做的僅是滿足一下味蕾的多樣化需求,大多消費者面對豐盛的甜點,能做的或許僅是淺嘗輒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