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京東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其目前市值是285億美元,位列中國第二大互聯網上市公司。
在IPO上市前后,劉強東接受了《財經》記者宋瑋的專訪,他回答了一些很私人的問題,他說自己最尊重的競爭對手是貝索斯,他想成為一個別人眼中的好人,他說1.5億美金從來不是他的夢想。他必然會超過阿里巴巴。他的夢想很大!
當然,在最后,他重新定義了京東——上市后的京東到底是一家什么公司?整個公司未來的戰略是什么?京東會往哪個方向走?
14個問題了解劉強東
1. 夢想是你很愛提起的詞,IPO是你夢想的一部分嗎?
老劉:并沒有很愛提起。
2. 什么時候你會想拍著自己的肩膀說:老劉,你真棒!
老劉:當聽到客戶夸獎我們的體驗好的時候,當聽到配送員在老家縣城買房、父母和孩子生活在城里的時候。
3. 你總是給人一種強勢、霸道、一切盡在掌控的印象,你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嗎?
老劉:不是。
4. 別人對你最大的誤解是什么?
老劉:如上,就是說給人一種強勢、霸道、一切盡在掌控的印象。其實我不是這樣的。
5. 您覺得你的經歷中對其他創業者最有幫助的幾個詞是什么?
老劉:努力、堅持。
6. 你已經有3萬個員工了,你覺得他們之中會誕生下一個劉強東嗎?
老劉:更正一下,是5萬了。他們中有無數劉強東!
7. 你會和員工成為朋友嗎?
老劉:他們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8. 上市后會給自己什么獎勵?
老劉:做頓大餐!
9. 你覺得金錢對你有多重要?
老劉:對生活自由很重要,其他都不重要。
10.你希望十年之后,別人怎么來評價你?
老劉:是個好人!
11.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投資人的話,你覺得最重要的幾條標準是什么?
老劉:懂得你業務的投資人;長線投資人。
12.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有趣的人嗎?
老劉:是。
13.你最尊重的競爭對手是誰?
老劉:貝索斯。
14.你希望你的孩子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社會里?
老劉:平等、友愛。
——劉強東口述京東業務的現實與夢想——
我的夢想一直很大
今天網上曝光的那份所謂我8年前寫的融資商業計劃書,在里面提到劉強東當年只有一個1.5億美元小夢想——只想做一家小型公司。
但這個不是我寫的,是8年前今日資本的投資經理常斌給京東投資時,給投資委員會寫的報告。今天他才發給我,他說,9年前我們投資你的時候就是這么想的。
徐欣投資我們時,當時告訴她的LP說,這個項目至少可以給我們賺十倍。我糾正她說:賺十倍,這不是我的夢想。她立馬眼睛放光,問我為什么?我說,我的十倍和你的十倍不一樣,有什么不一樣,我五年后告訴你。五年之后,她有天突然想明白,打電話跟我說,原來你說的十倍不是當日對京東投資額的十倍回報,而是整個今日資本基金池的十倍——2005年,今日資本基金池是2.4億美元。
所以,1.5億美金從來就不是我的夢想。我的夢想一直很大。
重新定義京東
我們現在的定位是技術驅動的供應鏈服務公司——通過技術手段,為品牌廠商做供應鏈服務。供應鏈很長,從原材料一直到消費者服務。廠商和品牌商負責前半段,比如從產品的研發、生產制造到定價,但是從工廠大門到消費者大門,京東來做。完整的供應鏈一定是需要兩類公司合作的,沒有人可以從頭做到尾。
人們總愛把京東和亞馬遜相比。那是因為外國人對中國不了解,外國投資人特別希望“你是誰”,找到一個美國公司來對比。但是京東這么多年,從來沒有拷貝亞馬遜模式。
在亞馬遜今日花70美金才能做到兩天的到貨服務,而京東五年前就做到免費的“當日達”。京東在業務上做了很多創新,今日你看“當日達”很正常,但是五年前當我提的時候,內部人都認為不可能能做到。包括亞馬遜中國、當當也說,即使京東做到了,也活不過三個月。而媒體主流聲音都是覺得我們要完蛋了。但現在你看,我們的成本降下來了、服務又很好。
所以我想說,中國市場和美國完全不一樣,照搬一定會失敗,你再照搬也不能像亞馬遜中國一樣更像亞馬遜。
所以,我們要根據中國市場特色,以用戶體驗為中心,強化核心競爭力。最后我真的想,京東就是京東,這個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京東。就像世界上永遠不存在第二個亞馬遜。
人的性格是改變不了的
你問我京東對我個人和公司的影響。對于個人來說,不好的是成名會讓我喪失掉很多快樂,我以前自己去看電影啊,夏天穿大褲衩,去簋街吃小龍蝦,很隨意。但現在坐飛機旁邊的人都會過來說——我能和你聊幾句嗎?
上市后,我會拿更多資金去投資技術、人才,包括基礎設施,物流和倉儲。有人會問,上市前,你敢一年拿十幾億去建倉儲物流,不計成本,不關心盈虧,上市后還敢嗎?我告訴你,這些問題我今日仍然不會去考慮,也不會關心,性格是改變不了的。
你能賺多少錢,依賴于你為這個行業做了多少事情
京東現在有自營業務,有POP(開放平臺)業務,也有C2C和金融業務。但是,我一直在強調,電商的POP平臺(開放平臺)業務雖然目前來看利潤很高,但是從長遠來看,自營業務的盈利能力遠遠大于開放平臺。
從完整的供應鏈角度而言,POP平臺其實只做了整個供應鏈的20%,很小一段,物流、供應商管理、產品管理都做不了,只可以帶來用戶和流量。而我們做了供應鏈的幾乎一半,品牌廠商則做了另一半。所以,你能賺多少錢,依賴于你為這個行業做了多少事情。
所謂自營,就是零售屬性。你看全球零售行業,國美、蘇寧三四年前他們的凈利率是五個點六個點,非常高。我們也是一個零售商,但我們的運營成本更低,比競爭對手低到50%以上。所以有一天我真正賺錢,我賺的錢一定比所有零售企業都多,凈利潤可以達到五個點七個點。
你現在看POP毛利高,凈利率只有1%-2%,所以你即使做到1萬億交易額,你的凈利潤只是100億-200億。但是如果我自營做到1萬億,我可以賺到500億-700億。
超過阿里是必然的
底氣來自用戶體驗。如果我們未來十年,保證像過去一樣,用戶體驗好于阿里,超過它一定是必然的。
阿里現在雖然流量很大,但很多流量都是買來的,它去年花了100多個億買流量,而我們只花了9個多億。舉例子說,上島咖啡通過加盟模式,5年有4000家加盟商,它不需要運營管理、租店面和招人,就可以收加盟費,前5年賺了很多錢。但是最后對品質不控制,品牌做砸了。再來看星巴克,堅持自營,自己培養店長、租門店、培養服務人員。增速慢,但是培養出了核心競爭力,
所以,你在早期看,加盟發展快,自營增速慢、甚至虧損,但是你看全世界,沒有加盟模式可以活過30年、50年。這就是我們和阿里的區別。
你記住,現在來判斷一家公司成功或者失敗都還是太早了。
我每年都在放權
一家高速增長的公司,沒有控制權該多可怕。就像沒有司機的汽車,沒有機長的飛機。
業界一直在說我在收權和放權之間糾結。但事實是——我控制的是決策權,我從來不是運營權的追求者。在股東層面,我堅持股東不能對戰略、運營有太多干擾,保證公司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運營上,倉儲、物流、電商、金融業務,我每年都在放權,我現在越來越偏重于找到合適的人,給予他最大的授權。
我們今年宣布對公司進行分拆,獨立除了京東商城、京東國際、京東金融和拍拍網,其實就是我放權思想的延續。未來我希望有四個獨立發展、又彼此合作的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