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上海,除了久光一如既往人潮涌至,高島屋凄凄慘慘,連卡佛凄凄戚戚,被梅泰恒擠兌多年的金鷹甚至圍起了欄據稱只保留BV和Gucci其他牌子全部換掉。
大家都覺得,百貨基本上已經被購物中心干掉了。世邦魏理仕新出的一份報告說,上海已全面進入“購物中心”時代,90%的未來商業供應是購物中心,百貨只占2%,還有8%是配套商業。
百貨負分滾粗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自從K11大獲好評后,新世界百貨就說要退市了,百貨元老們在公司的地位岌岌可危。
今天就和各位來論論百貨的格局與出路,歡迎拍磚。
百貨企業利潤率12%
其實,也沒有那么慘。干百貨的企業利潤率也有12%,干房地產的同志們嘶吼了,我們現在也很難!
但百貨業主那個心酸啊,我們比品牌商賺的少多了,居然少一倍!不嗨森!~~~~(>_<)~~~~
牛逼的百貨公司依然賺的盆滿缽滿:
一直覺得,所謂的百貨已死都是無稽之談,現在購物中心做死的個數并不比百貨少。只是以往大家用心太少,依葫蘆畫瓢,也能賺錢,就懶得鉆研。現在百貨風華已過,徐娘百老,只有重新找回自我。
百貨的出路:誰說非得改購物中心
今天不想和大家再去談什么網購電商宏觀經濟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只說實在的。
怎么活下去的第一步,就是看看為什么別人活得很好?
規模,不是一個能量級:
出路一:聯營走開,自營走起
90年代以后,百貨業洗牌之后,就走上輕資產的聯營模式。百貨商租個場子付房租,品牌商按銷售額給百貨商扣點。很顯然,現在品牌商這么強勢,購物中心都選擇不過來,可免裝修免租金,何必選擇體量更小人流量更小的百貨。
國際品牌現在在國內都是直營店為主,經銷商們基本上玩完了。2009年,Coach回購中國內地的經銷權;次年Burberry宣布,以7000萬英鎊收購其特許經營伙伴Kwok Hang Holdings位于中國大陸地區的Burberry特許經營店。意大利一家奢侈品男裝品牌中國區高管表示,總部的要求就是開旗艦店,展示品牌魅力。經銷權將會陸續回收,沒有特色的小店面也會關掉。于是人家要關掉某個百貨的店,在南京西路某個著名的購物中心沿街2層占了個地兒,光品牌logo的外立面墻花了500萬,但覺得值啊,多有面子,這企業形象和愛馬仕一樣一樣的光鮮亮麗。
于是,有了這樣系列故事。
2012年5月,面積僅為6000平方米的第一百貨淮海店關門歇業,變身寶馬汽車4S店。第一百貨之前變變變甚至變過婦女用品商店B館等,就是變不太成功,干脆不做百貨了。
2012年9月,美國快時尚品牌Forever 21在上海開出8000平方米的四層旗艦店,那店是原來的老介福商廈。以前可是賣布勝地。
2012年10月,日本快時尚品牌Uniqlo租下整個永新百貨的整個物業,做他們家全球最大的旗艦店。
現在,問題就來了,百貨商們,那個樓不是你的樓,整個都不好了呀。自建物業很重要,因為你的品牌、管理和招商能力沒有那么不可取代。NO聯營,就要有自己的樓。
還有,別從買手店開始。娃哈哈也派了買手到歐洲掃貨,事實證明, FASHION這件事需要天分。
出路二:有能力就做主題
干百貨的畢竟不是干地產,地不是自己的,也不會租個20萬平方米做百貨。小5000小一萬的租,這就有問題了。
面積小了,就要精。現在購物中心講的都是體驗式、一站式服務,吃喝玩樂,約會談生意搞party。百貨致命的缺陷就是體驗,餐飲娛樂。好了,這時候你肯定要說,改購物中心算了。但現在的購物中心都是10萬平方米起步啊。做點特別的吧!
這里又要說到K11那個豬的故事了,養頭豬不是難事,但卻不是誰做都能夠火。聽說有人要在購物中心里面養鹿的,玩噱頭的第一要素就是別玩別人玩剩下的。
城市的周末太無聊,人們選擇呆在哪兒哪兒就是商機。如何讓百貨營造出一種情感寄托?買東西是低級技能了,運用強大的營銷創意和管理包裝成一個有情感寄托的場所。讓人有一種,“這里有我的點。我要去。”潛移默化,習慣使然。
這里不贅述,只能靠各位真刀明槍不斷失敗摸索。
(道本原創聲明: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道本文化”或是 www.daoben.com.cn。請尊重原創文章,道本所有原創文章具備法律責權權利,抄襲必究!謝謝!)
2014-08-13 15:18被設為精華,積分加20,金幣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