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賞金額:1個聯商幣 未解決
我在本地一小區門口開了一家116平米小超市,平均每月銷售10萬,今年年初我又在相隔3個門店開了一家主要做百貨,附帶副食的店,截至目前,生意一直在盈虧平衡點徘徊,9月底,我的百貨店右手轉讓,我轉了下來準備打通做一個230平米的店,現在的困惑是:1、兩邊店的經營品項要怎么分配 2、怎么管理更科學、高效,
說一下我的計劃:1、門口的116平米的店主要做百貨,煙、飲料、休閑食品
2、相隔3個門店的大店,主要做生鮮、糧油、蔬菜、水果、水產、散稱餅干等
各位朋友,我的想法怎么樣?有哪些不足,請大家說說!謝謝!
說一下我們這一排的門面第一家美發廳、第二家我的116平米的小超市、第三家是一家糧油蔬菜店、第四家是化妝品店
第五家是補習班,第六家和第七家是我新擴大的230平米的店,最后一家是兒童游樂園116平米,再次謝謝各位朋友!
一般來說,做好一家店才會去開拓展新店,否則,資源的優勢沒怎么發揮出來,反倒管理精力分散。
其實,整個這條商鋪是帶人流的。更多是想辦法把自己經營的這部分做好,光線,清潔,服務,適當促銷等做好。大家共享客流,專注自身是互惠互利的方法。
做生鮮比較復雜,進貨復雜,人手多,會損耗。如果象你現在這樣的小超市的日均3000元的銷售額,不算房租、人工和水電,恐怕扛不住損耗,耗材和物流費。生鮮,越有銷量越好做,越沒有銷量,越難做,進貨成本高,代攤物流成本高,品種不齊全,單品陳列不豐富,這些會形成惡性循環。
不少做便利店出身的同仁嘗試做生活超市,利用便利店行業本身的已有資源,加入生鮮商品線,但是,我接觸到的都沒做成。慎重
雖然不建議你做,不過,如果你真想試一下,我給點我的建議。
1、沒必要最初就自購車
如果自己或者員工會開車,從長遠角度來講,自購車采購是劃算的,但這是著眼于長遠。短期之內,你還是在摸索,到底用載重多大的車都不確定,暫時沒必要先買。有條件先借車或者租車還劃算些。
2.最重要的選址
生鮮,有銷量,整條線都好做;沒銷量,會很困難。銷量的基礎在于選址,最核心的是店鋪前的現成人流和周邊的競爭情況。競爭的最核心點的是商品價格形象,商品鮮度和商品陳列豐富。至于商品質量,其實中低端商品是無法穩定控制的,都會一時好一時壞,有產地原因,有天氣原因。
3.采購環節很重要
說到底,有量會很好做,量大,批發商好煙好茶招待,列個單子就幫你備好貨,不用擔心貨有問題,包換的。批發商的生意也不是那么好做,不會亂得罪大主顧。其實,你只要有足夠的量是可以從批發商拿到他們的進貨價的,為什么,因為,他自己的量進貨價是1元,加上你的量可以拿到0.8元,0.8元賣給你,于你于他而言都是互惠互利。
但是量不夠,就得靠自己,找個熟手領領路,備個助手作備份,好好學會識別商品,掌控好進貨量和進貨價。價格是一定砍的,單價上的一毛兩毛都是大事,說不定最后的利潤就是從這兒來。
4、加工環節
批發市場的粗菜很多都需要加工才能銷售,不同商品是不一樣的。
5、過夜倉儲
很難保障商品當天都能清空,商品過夜存儲是要掌握的。
少量商品可以常溫保存,其它大部分商品在1度左右都可以獲得良好的存儲,但是方式是不一樣的,有的需要放在泡沫箱里以免凍壞,有的需要塑料袋里,這些都要學習一下。而且也還好簡化的處理,例如,葉菜最好是泡沫箱入冷庫保存,但是,直接在貨架上鋪報紙后灑水過夜也不是不可以。
6.陳列
按分類陳列是最基本的方法,以菜為例,果菜,葉菜,根莖,菌類,輔料等,當然會考慮帶土單獨歸在一起,也還要兼顧色彩感學。陳列最基本的原則是遠看整潔、豐富,近看商品新鮮,怎么做到這點,學問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
7.銷售
每天都要有堆頭,做價格形象,吸引客流,這點在生鮮銷售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說所有的店都需要這么做。比如,占盡地利,別無分號,關著門殺的店,那是特例。
促銷可以提升和穩住客流,雙周的頻率對于小店來講是比較好的,周期太長沒效果,周期太短,效果還湊合,但是店內會比較累。除非客流很旺,否則,發彩頁比僅在門頭放置促銷牌的效果要好得多。
要真說起來,有好多東西要說。說回根本,生鮮生意除了基本的利潤率,搶的無非就是剩下的那幾個百分比,需要在各個環節中搶出這幾個百分比,做好了就能賺錢,做不好就會虧錢。更嚴重的是其它商品一般都可以有商品利潤,生鮮做不好,商品本身可能沒有利潤(損耗抵掉了銷售毛利),真出現這種情況下,人工,場租,水電,耗材等費用下來,虧損額會大得連學習、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在我看來,小生鮮超市,選址是重中之重,位置好怎么做都好做,實在做不好,轉讓都很方便。位置不好,困難重重。
我雖然在大賣場這個行業,但是,也認識一些做小超市的朋友,前段時間幫一個朋友業余時間打理一下店里,主要是把規范管理和操作流程,提升銷售,降低損耗。一個月下來,菜區損耗已經控制到了16.8%,這個數字在業內都是非常理想的水準。(不和大賣場比,統計口徑不一樣,大賣場進的是所謂的精加工菜,加工損耗就有20個點左右了;批發市場的菜,經過去箱,去水,粗加工到銷售環節,已經去掉了10-11個點的損耗,銷售不高的店銷售環節的損耗只有5點幾的損耗,已經無限接近理想)但是最后也是無力回天,地段不好,周邊競爭圧力大,沒人能讓銷售環節零損耗,但是即便真做到了,也解決不了這家店的贏利問題。
所以,選址是重中之重,投資也罷,做生意也罷,機會多多,生鮮生意一旦啟動,萬一選址不好,就算做得不好,你也不太可能很快就咬牙放棄,往往會越虧越多,越做越累。
特別不推薦新人冒然進入這個行業,失敗是大概率,而且真做時,日子過得飛快,幾個月后當你反應過來,如果不能及時轉讓,輕輕松松虧幾十萬。市場上做得好的,好多都是在有資源或者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數十年的人。
如果真想做,找個實在點的熟手,多溝通后再做。不要找大賣場行業的人,業態不一樣,東西不一樣,而且客觀點講,絕大部分大賣場行業的人都不是做生意的人而是做執行,做規范的人,小超市的平臺未必能發揮出他們的長處;做小超市的人會更靠譜點,對小超市在運作情況會清楚些。
不用客氣,一起探討而已。
多說一點,你的經營策略是“用生鮮帶動銷售”,這句話是沒有錯的,生鮮確實可以帶來人流,甚至說恐怕也只有生鮮可以改變人流,例如,我看過一個近四千戶的社區,有兩個主要出入口,本來的人流主要在一期出入,后來由于三期開了兩個生鮮店,激烈競爭,導致三期成為了主出入口。
“生鮮帶動銷售”也是大賣場的核心運營思路,大賣場的商品豐富,還有品牌優勢,本身還可以強化對人流的聚集能力,同時,由于貢獻利潤的商品分類多,即便生鮮區微利,也可以運營。
但是,“生鮮帶動銷售”很難適用小超市,或者說一千平米甚至更大一些的賣場,不能用這種思路運營,主要原因有幾方面:
1.小店經營面積有限,經營商品有限, 其它產生利潤的商品有限。
生鮮在生活超市的銷售中占有絕對的比重,這部分又費人工,又費場地,又費耗材,又費運費的商品分區不賺錢,整個店沒法賺錢。
2.標準化商品需要一定的品牌支撐
比如卷紙,比如醬料,沒有一定的信任基礎,顧客一般不會在小店購買,多是偶然補充而已。而且,非生鮮商品的需求周期長,顧客往往會周末之類的時間去超市采購日常用品。再說,現在電商發展到如此,這些商品就算在網上購買,都有一定品牌信任支撐,而且方便又不貴。
我一個朋友的生鮮店可以做日銷售額3萬到4萬之間,客流約兩千多人,除了生鮮,煙酒,還做了一些紙巾、醬、日化用品,這已經是很好的店了,這樣的基礎上之上,紙巾、醬、日化用品的銷售額也才一千多,雖然可以說他的店的陳列和打理并不好,但是也可以看出銷售帶動確實非常有限。
其實,我在深圳看到的很多生意不錯的生活超市,非生鮮商品分區都門庭羅雀,不知道是不是深圳有很多大賣場的原因,你也可以留意一下你當地的具體情況。